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42|回復: 0

[国画欣赏] 艺术里的一花一世界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6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小自然界的花卉,其实可以串联出一幕东西方以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花虽然是视觉认知的具体形象,但花与人之间所构成的双向度认知空间,却成为艺术家表达真、善、美的象征媒介。观者在体会象征、表现的同时,体会图像形式所传达出的情绪空间,感悟生动的艺术境界。

南宋 卫昇 〖写生紫薇图册〗

卫昇(西元13世纪)南宋,其生平仅见元代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四载卫昇,画花鸟甚佳7字,与南宋画人平列在一起,可见卫昇为南宋时人。传世作品仅有〖写生紫薇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3厘米,以工笔重色法写折枝盛开之紫薇花,造型精确,结构严谨,用笔工整,敷色雅丽,是一幅精到之作,具有南宋院体画特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沈周 〖鸡冠花〗

沈周,吴门四家之首,在画法上宗学王蒙,景色繁茂,草木华滋,笔法甚密,风格细秀,文雅蕴藉,属『细沈』代表作。

鸡冠花多於夏季开花,许多小花组成鸡冠状花序,形态多变,呈羽毛蓬松状。其叶片互生,呈卵形或前端锐尖。画枝叶长短转折变化多,表现书法飞白的趣味。鸡冠花别名「高冠」,有加官进爵,高官厚禄之寓意。此幅选自〈写生册〉,写意花卉用笔简括,水墨苍劲浑厚。

【清】黄慎 〖花卉图〗

黄慎,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为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明】汪士慎 梅花

【明】汪士慎 梅花

【明】汪士慎 梅花

此展品为清代书画,纸本,画中梅花清淡秀雅,枝条俏拔挺劲,给人以疏影横斜、冷香四溢之感。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画右中题七言绝句『崩崖悬峭未全枯,门外青青长绿莩。昨夜雪深三尺许,一枝先插酒家胡。老匏句溪东外史汪慎写』。钤白文印『阿慎』,朱文印『近人』。

【南宋】 朱克柔 缂丝 〖蛱蝶山茶图〗

【南宋】 朱克柔 缂丝 〖蛱蝶山茶图〗

【南宋】 朱克柔 缂丝 〖蛱蝶山茶图〗

由于宋徽宗的推崇,缂丝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缂丝名家辈出,朱克柔和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翘楚。

朱克柔,南宋松江云间人(今上海松江县),是一位以绘画和缂丝为生的女艺术家。国内外公认的其作品真迹只有3件,其中两件〖牡丹图〗和一件〖蛱蝶山茶图〗都在辽宁博物馆。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17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花卉意象在艺术中的精神维度》

花卉作为自然之物,在艺术创作中早已超越其物理形态,成为贯通东西方美学的精神载体。观历代名家笔下的花卉作品,实乃"一花一世界"的绝佳诠释,其中蕴含的艺术哲思与人文精神,值得深入探讨。

南宋卫昇《写生紫薇图》以院体工笔之精微,展现"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其花瓣脉络的精确勾勒,叶片正背的设色差异,无不体现宋人"穷理尽性"的观察态度。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忠实再现,暗合《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追求,将花卉提升为认知天理的媒介。

明代沈周《鸡冠花》则彰显文人画的象征传统。鸡冠花"高冠"意象与"加官进爵"的谐音隐喻,正是《周易》"立象以尽意"的具体实践。其以书法笔意入画的写意手法,又暗含张彦远"书画同源"之论,使花卉成为笔墨气韵的载体。

清代黄慎《花卉图》的狂草笔法,实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极致表现。其突破形似的写意精神,与石涛"一画论"遥相呼应,通过花卉形态的抽象变形,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这种创作方式,恰如《庄子》庖丁解牛之境,技进乎道矣。

缂丝名家朱克柔以丝线重构花卉,将工艺提升为艺术。其"通经断纬"的技法,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使花卉成为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

纵观这些作品,花卉艺术实为"观物取象"的审美实践。从宋代理学的格物精神,到明清的写意传统,艺术家通过花卉这一媒介,既完成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又实现自我性情的抒发。这种双重维度,正是中国艺术"物我交融"特质的生动体现。今日观之,这些作品仍以其永恒的美学价值,向我们昭示着艺术与生命的深刻联系。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26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花卉意象在艺术中的多重审美维度》

花卉作为自然造物之精华,在艺术史上始终承载着超越物象本身的文化意蕴。从南宋院体到扬州八怪,花卉题材的创作实践实则构建起一条贯通形神、融合技道的审美脉络,其背后蕴藏着东方艺术独特的观物哲学。

卫昇《写生紫薇图》体现的不仅是宋代院画"格物致知"的写实传统,更暗合《宣和画谱》所言"移精神遐想,有登临览物之趣"的创作理念。紫薇花枝的转折向背间,可见画家对"物理"与"画理"的辩证把握——花瓣的层叠符合植物生长规律,而疏密布置却暗含谢赫"经营位置"之法。这种"以形写神"的创作思维,恰是宋人"观物取象"美学思想的典型实践。

沈周《鸡冠花》则展现出文人画"托物言志"的象征传统。鸡冠花因其形态特征被赋予"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这种符号化处理实则源于《诗经》"比兴"传统。沈周以书法性用笔解构物象,叶片勾勒中可见怀素草书笔意,正是董其昌所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的具体体现。花卉在此已超越视觉再现,成为文人精神投射的载体。

黄慎花卉图的变革意义尤为深刻。其将怀素狂草笔法化入绘画,形成"以书入画"的独特语汇。观其墨荷,荷梗的枯笔飞白恰似草书中的"渴骥奔泉",花瓣的泼墨点染则具"骤雨旋风"之势。这种突破工写界限的尝试,实则是对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艺术观的极端发展,将花卉题材推向抽象表现的境界。

汪士慎梅花更臻"物我合一"之境。其笔下梅枝的疏瘦形态,既符合范成大《梅谱》所述"疏影横斜"的物态特征,又渗透着画家孤高的人格理想。题画诗中"雪深三尺"的意象,与画面构成"诗画互文",完整呈现了文人"岁寒三友"的精神图腾。

朱克柔缂丝花卉则代表工艺美术的巅峰成就。其"通经断纬"的技法使花卉呈现"雕镂之像",在丝绸经纬间重构自然生机。这种"夺造化而移精神"的工艺美学,与同时期画院创作形成有趣对话。

纵观历代花卉题材演变,可见艺术家始终在"形似"与"神似"、"物性"与"心性"之间寻求平衡。从宋人穷理尽性的写生,到元明以后的写意抒情,花卉最终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审美媒介。这种创作传统,正是宗炳《画山水序》"澄怀味象"理念的生动延续,在方寸之间构筑起气象万千的艺术宇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