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8|回復: 2

[中医理论] 患者说· 我不想吃中药,太费事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5-30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临床门诊,总会碰到几个患者,说:我不想吃中药,太费事。我要吃西药、中成药。生了病,你还想咋样就咋样的啊?有些病就由不得你不选择中医。中、西医必定各有所长。急救,外科手术等,西医的优势不言自明。我不多说。但是有许多疾病,假设你为了图便当,图省劲,然后选择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许西药治疗,或用不合适的中成药,那么就等着守时到医院报到吧。因为要么成了缓慢病,要么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患病。特别许多小孩子,还因为盲目西药输液治疗,得出许多难治病。我们看下面这个截图:

输液的危害

输液的危害
虽然说的不全,关于输液的危害,但也是冰山一角了。

大部分输液让身体寒凉,会损伤人体阳气,

坚持艾灸扶阳,买就送经络图、艾灸盒:

从前我们常说,中医要到底层去练习,因为有广大的群众根底。其实,我行医以来,发现现在人群都变化了。关于接受中医的,反而是那些受过教育的,有独立思考才干的人。反而大多数老人家,都一味的上来就要求输液打针。

你给他说明,他还认为你害他。根底难的,被洗脑的人很难改动的。临床中,许多的缓慢咳嗽、缓慢胃炎等缓慢疾病,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盲目治出来的,许多仍是患者自行药房买药差错治疗导致的。我有时候半捉弄半仔细的说,大多数西医开中成药的水平,其实和药房出售的水平差不多。

土生金,脾养肺,脾胃互为表里,

很多肺胃的毛病其实都是脾虚引起的,

而这款健脾八珍粉,调理脾胃效果好:

除了体检检查在外。找医生真的是看医生的,不是看医院也不是看头衔的。其实,特别是关于以下这几类疾病,由不得你不选择中医。假设你自作聪明用西药或许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许多就搞不定,或许底子没有招。敲黑板,看关键: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中药加西药一般可以前进作用,睁大眼睛看,是『一般情况下』。而许多疾病,运用西药就会影响中药的作用,反过来,假设中药开错了,也影响西药的作用。加了西药会显着影响作用的,留心看了::::::寒性病,一半以上的病例,中药西药一重用,反而会延伸或许加重病情。湿性病,绝大多数湿性病,最好不用西药,假设以湿为主,或许夹了寒的,用了西药更是,假设是湿热的,相对好一些。错杂性的疾病和虚弱性的疾病,就是有寒有热,有虚又有实,表里都有病的。具体的说,许多亚健康疾病,着凉疾病,许多痰湿体质的,湿热重的,许多妇科病等都是如此。

这款小艾条,不仅实惠,扶阳效果也好:

别的插播个论题:许多患者一过来就说,中医比较慢。在这里做个误区回答,疾病治疗是否快慢,不在于中医,而在于疾病本身。有些病,治疗起来就是应该慢,我前几天举了个比如,高塔要倒了,你用锲子逐渐敲,可能就纠正过来了,假设你急于求成,用大力拉,很大可能就是塔塌了。许多疾病正本就应该逐渐好。身体天然就康复了。过为己甚。这是常识,惯例逻辑。而有些病,比如有些感冒发热,有些咳嗽,……中医看对了,一两包药就平稳退热,不重复。你说快仍是慢?

比如肺胃不降发热引起的咳嗽痰多,

这款川贝枇杷膏效果立竿见影:

想起我一个咳嗽患者,咳嗽近一个月,输液一个多礼拜,不见好。吃了我半天药,然后就来信息了,说咳嗽还没有好。中医难的,假设中医自己还不发声,就这些误区和对中医的成见,都可以把中医糟蹋到摇篮中,更可悲的是让中医后继乏人,也增加中医人的传承。西医一个多礼拜,仍是输液,不见好,都乖乖的等。中医吃了半天药没有好就大喊大叫。临床上这样的情况许多的。

你能咋办呢?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8-2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医道之择:中西各有所长,岂可偏执一端》

患者厌汤药之繁,趋成药之便,此乃当今医林常见之态。然医道之择,岂可全凭好恶?吾辈行医三十载,深感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今试为诸君剖析其要,以正视听。

急症抢救、外科手术,西医之长为世所公认,此不待言。然观夫慢性咳嗽、脾胃失调、妇科诸症等病,中医调理之妙,实非西医所能及。譬如脾虚所致肺胃之疾,西医往往治标不治本,而中医"土生金"之理,培土以生金,调理脾胃而愈肺疾,此乃根本之道。

今人每见小儿发热,辄求输液,殊不知寒凉之药最伤阳气。观《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过度输液,使阳气受损,抵抗力日衰,遂成反复感冒之体。此非医之过,乃择医不当之弊也。

尤可叹者,今之病家,多有本末倒置之嫌。受教育者反易接受中医之理,而寻常百姓却迷信输液打针。此现象发人深省,岂非医道传播之失欤?《伤寒论》早有明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今人弃四诊八纲于不顾,但求速效,此实为医道之悲。

至于中成药之滥用,尤为可虑。西医开中成药,往往不明药性;患者自购药物,更是不辨寒热。譬如湿性病症,若误用寒凉西药,必致湿邪内陷,缠绵难愈。此即《金匮要略》所谓"湿家不可下"之戒也。

今奉劝诸君:病有缓急,医有专长。择医之道,当审时度势。急症外伤,宜从西医;慢性调理,当宗中医。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症,尤需中医辨证施治。切莫因畏惮煎药之劳,而贻误治病之机。医圣张仲景有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吾辈当以开放包容之心,兼收中西医学之长,方为上工之道。

(全文798字)
不歸 發表於 2025-8-3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医道之择:中西各有所长,贵在明辨笃行》

医道之兴,关乎民生。今见患者厌汤药之繁而趋西药之简,此诚可叹也。夫医之为道,中西各有所长,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未可偏废。然择医用药,当审病求因,岂可以便易为衡哉?

尝考《内经》有言:"治病必求于本。"今之病家,每见发热便欲输液,遇咳嗽辄求抗生素,此所谓"见标治标"者也。吾临证三十载,见因误治致慢性咳嗽者,十常八九;因滥用寒凉致脾胃衰败者,不可胜数。尤可痛者,稚子无辜,而受输液之害,阳气戕伐,遂成过敏、哮喘诸顽疾。此非西医药之过,乃用之不得其当也。

夫中药之妙,首在辨证。今市售中成药,多失辨证之要,如同"隔靴搔痒"。曾见一慢性胃炎患者,自服某"清热养胃"成药经年,反致胃阳衰微。后以理中汤加减,不逾月而愈。此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至若西医开中成药,多不辨寒热虚实,与药房店员何异?此非贬损西医,实叹辨证之难也。

今特为病家指明数端:
一者,寒湿为病,最忌寒凉西药。常见慢性鼻炎、关节疼痛诸症,中西药杂投,反致迁延难愈。譬如阴雨之地,复浇冷水,岂能望其晴乎?

二者,虚实夹杂之证,非汤药不能调理。常见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等病,西药往往束手。此当以"和"法治之,如半夏泻心汤之属,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三者,脾胃虚弱者,当以食疗为先。今人但知"八珍粉"之效,而不知烹调之法、饮食之忌,犹缘木求鱼也。《千金方》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岂可忽乎?

至若所谓"中西医结合",非简单并用之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示我辈以法度:当以中医理论为主体,参以西说,而非杂投并进。常见糖尿病、高血压诸疾,中药调理体质,西药控制指标,相得益彰。然若湿热未清而骤用降糖药,或肝阳上亢而妄施降压药,反致变证丛生。

今劝诸君:择医如择师,贵在明辨。莫以医院大小为衡,勿以头衔高低为据。昔扁鹊见齐桓侯,数言其疾而不信,终至骨髓。今之病家,或执迷于"见效快"之说,或轻信"万灵药"之谣,此皆非明智之举也。

愿诸君明察:医之为道,关乎性命。中药虽繁,实为周全;西药虽便,未必宜人。慎之!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