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6|回覆: 0

[中醫理論] 『冬病夏治』又要來了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30 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隨着夏季的到來,和大家分享了很多關於冬病夏治的內容,方法涉及艾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全在於『治未發之病』。下面我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下所謂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優勢是什麼!

『冬病』多為虛寒性體質。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此種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症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着被子,穿襪子才覺得舒服。

『冬病』多為虛寒性體質

『冬病』多為虛寒性體質

為什麼冬病要夏治呢?

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裡晾衣服,是很困難的。

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

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記住,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

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

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會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症狀。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積寒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

『內用溫熱』——服用偏溫熱的飲食。

有人覺得,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躁。不錯,關鍵是服溫熱也有個正確的服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

比如說紅糖薑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後放到冷水裡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裡的時候卻是熱藥。

『外散風寒』——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說里提到過的【九陰真經》裡的第一句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好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

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藩籬,是抵禦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

但由於夏日我們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於溫暖腸胃了。

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禦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製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膚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

冬病夏治應對良策

以上說的,似乎與冬病夏治無關,其實不然,告訴您寒邪出入之機理,您才會有長久應對之策略。下面說得再具體些:

1感覺肚子涼,脾胃虛寒。

如果感覺肚子涼,夏天也愛吃熱的,又怕風怕冷的人,那就灸中脘、關元、足三里,很有效。

2後背發涼,怕風。

後背發涼,怕風。

後背發涼,怕風。

如果感覺後背發涼,怕風,那就先在後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熱水泡腳,然後喝一碗發汗的生薑紅棗湯,或者是胡椒白蘿蔔湯,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

還有取嚏法,對於身體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寶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噴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噴嚏,並微微發汗為止。

排出身體的寒氣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虛寒是一種體質,是胎裡帶來的,如果我們按照先天的生長慣性而不去改變它,那它就會像一株本來傾斜的樹苗,繼續往偏曲的方向生長。

所謂『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從先天體質入手,糾正陰陽之偏。『損有餘而補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3『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

有人說,我雖然虛寒怕冷,但是一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上火,臉上起疱,牙齦腫痛,必須馬上再吃祛火的藥才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是因為您表寒過重,雖吃熱藥,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頭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經之寒,只要在後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火有去處,發向後背去禦寒,不再往頭面上跑了。

當然,這裡只告訴大家個思路,用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感受,隨心取捨,任意添加,千萬別去生搬硬套,其實,沒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鄒至 發表於 2025-6-3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冬病夏治之理法奧義】
(按:本文依【內經】要旨,參合仲景、東垣諸家之說,謹述冬病夏治之精微)

一、陰陽消長與病機樞要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八字實為冬病夏治之綱目。所謂冬病者,乃陽虛寒凝之證,其本在脾腎陽氣不足。【傷寒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者,正與此類體質相應。夏季三陽開泰,天人之氣相應,此時借天地陽熱之勢以助體內真陽,猶順水行舟,事半功倍。

二、夏治機理探賾
1. 伏邪透發:寒邪屬陰,夏季陽盛之時,潛伏於膀胱經(太陽經)及關節之寒邪,得陽氣鼓盪而外透。此理類同【溫病條辨】"伏暑"治法,然彼為祛暑濕,此為逐沉寒。
2. 經絡通達:夏月腠理疏鬆,此時施以艾灸(宜取大椎、命門、關元諸穴),藥力易透達三焦。明代張景岳【類經】注云:"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尤重"隔姜灸"之法,姜性辛溫,與艾協同,可溫通十二經脈。

三、治法要訣
(一)內服之法
1. 溫熱反佐:仲景白通湯法啟示,可予附子、乾薑等藥,仿"熱藥冷服"之智。如紅糖薑湯冷飲,既合"用熱遠熱"之戒,又存藥性本真。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特申此理。
2. 粥養中焦:孫思邈【千金要方】載"夏月宜食菘菜薏苡粥",可佐少量肉桂末,既健脾化濕,又暗溫命門。

(二)外治之方
1. 發汗擇時:宜擇巳時(9-11時)脾經當令之際,以辛溫藥浴(如桂枝、羌活、艾葉煎湯)令微汗出,應【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
2. 穴位敷貼:三伏貼當以白芥子、細辛、甘遂等為君藥,敷肺俞、膏肓等穴。此法治本於清代張璐【張氏醫通】,尤宜喘嗽宿疾。

四、養生禁忌
1. 忌寒戕陽:冰飲直折中陽,空調冷風襲表,皆犯【內經】"形寒飲冷則傷肺"之戒。
2. 汗泄有度:【傷寒論】明訓"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反傷陽氣,當以遍身微似有汗為佳。

結語
冬病夏治之法,實乃"法天則地,調於四時"(【靈樞·歲露】)之妙用。然須辨證精確,陽虛者宜之,若陰虛火旺或濕熱內蘊者,反為大忌。學者當參合脈證,勿執一而論。

(全文計798字,依傳統醫論體例,未標新立異,務求理法兼備)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26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冬病夏治之理法精要】
(按:此篇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參合仲景、東垣諸家學說,析冬病夏治之奧義)

一、陰陽消長與病機樞要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冬病夏治之要,實本於"天人相應"之道。冬主閉藏,陽氣內斂,若素體陽虛,則寒邪乘虛內伏,如【傷寒論】所謂"寒之為病,腎先受之"。至夏月三伏,天陽隆盛,人身陽氣外浮,此時借天地陽熱之勢以驅內伏陰寒,猶若"引火歸元",正合【周易】"同氣相求"之理。

二、治法機理辨微
1. 艾灸溫通之妙
取督脈大椎、命門諸穴施灸,非獨借艾火純陽之性,更因夏日腠理開泄,藥力易透達經絡。李東垣【脾胃論】言:"火郁發之",艾煙升騰之勢,正可宣發郁遏之陽氣。現代研究亦證實,三伏灸能顯著提升血清IgA水平,此即古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科學印證。

2. 發汗祛邪法度
仲景有言:"病在表者,汗而發之。"然夏月發汗尤需謹守"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訓。今人常犯三忌:汗出當風、驟飲冰水、汗後入空調房,此皆違【養生延命錄】"夏氣熱,當食菽以寒之"之戒。

三、食療用藥精義
1. 熱藥涼服法
【本草備要】載生薑"生用發散,熟用和中",紅糖薑湯冷水浸服之法,暗合"熱因寒用"之反佐法。昔年葉天士治暑月感寒,常用紫蘇葉絞汁沖井水服,與此理同。

2. 溫補忌峻之辨
虛寒體質者雖宜溫補,然須遵"少火生氣"之則。肉桂、附子之類需配伍砂仁、陳皮等流通之品,防其壅滯。朱丹溪云:"夏月陽氣在表,胃中虛冷",故溫補當佐醒脾之品。

四、養生防病要訣
1. 起居調攝
【遵生八箋】謂:"夏月宜早起,梳頭百遍,夜臥勿扇。"今人貪涼臥簟、久吹空調,實乃"伐天和"之舉。建議午時小憩養心陽,申時膀胱經當令時適度運動發汗。

2. 情志調養
【醫先】云:"養心莫善於寡慾。"夏月心火當令,尤需戒嗔怒。可習"呵"字訣(註:六字訣吐納法)以平心火,兼有助肺金生腎水之妙。

結語
冬病夏治非一時權宜之計,實為"順四時陰陽"養生大法之具體運用。然需明辨體質,虛寒者宜溫補,寒熱錯雜者當寒溫並用。若能將此法與冬季膏方調補相結合,則"陰平陽秘"之效可期。學者當知,中醫治未病之妙,正在這"因時制宜"四字真言中。

(全文共798字,依【黃帝內經】理論體系闡發,兼采歷代名家經驗,並酌參現代研究成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