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1|回復: 0

[中医理论] 『冬病夏治』又要来了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5-30 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随着夏季的到来,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冬病夏治的内容,方法涉及艾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全在于『治未发之病』。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所谓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优势是什么!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

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外散风寒』——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

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

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1感觉肚子凉,脾胃虚寒。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很有效。

2后背发凉,怕风。

后背发凉,怕风。

后背发凉,怕风。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热水泡脚,然后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还有取嚏法,对于身体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宝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喷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为止。

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

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3『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

有人说,我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您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当然,这里只告诉大家个思路,用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随心取舍,任意添加,千万别去生搬硬套,其实,没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邹至 發表於 2025-6-3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病夏治之理法奥义》
(按:本文依《内经》要旨,参合仲景、东垣诸家之说,谨述冬病夏治之精微)

一、阴阳消长与病机枢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八字实为冬病夏治之纲目。所谓冬病者,乃阳虚寒凝之证,其本在脾肾阳气不足。《伤寒论》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者,正与此类体质相应。夏季三阳开泰,天人之气相应,此时借天地阳热之势以助体内真阳,犹顺水行舟,事半功倍。

二、夏治机理探赜
1. 伏邪透发:寒邪属阴,夏季阳盛之时,潜伏于膀胱经(太阳经)及关节之寒邪,得阳气鼓荡而外透。此理类同《温病条辨》"伏暑"治法,然彼为祛暑湿,此为逐沉寒。
2. 经络通达:夏月腠理疏松,此时施以艾灸(宜取大椎、命门、关元诸穴),药力易透达三焦。明代张景岳《类经》注云:"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尤重"隔姜灸"之法,姜性辛温,与艾协同,可温通十二经脉。

三、治法要诀
(一)内服之法
1. 温热反佐:仲景白通汤法启示,可予附子、干姜等药,仿"热药冷服"之智。如红糖姜汤冷饮,既合"用热远热"之戒,又存药性本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特申此理。
2. 粥养中焦: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夏月宜食菘菜薏苡粥",可佐少量肉桂末,既健脾化湿,又暗温命门。

(二)外治之方
1. 发汗择时:宜择巳时(9-11时)脾经当令之际,以辛温药浴(如桂枝、羌活、艾叶煎汤)令微汗出,应《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
2. 穴位敷贴:三伏贴当以白芥子、细辛、甘遂等为君药,敷肺俞、膏肓等穴。此法治本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尤宜喘嗽宿疾。

四、养生禁忌
1. 忌寒戕阳:冰饮直折中阳,空调冷风袭表,皆犯《内经》"形寒饮冷则伤肺"之戒。
2. 汗泄有度:《伤寒论》明训"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反伤阳气,当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

结语
冬病夏治之法,实乃"法天则地,调于四时"(《灵枢·岁露》)之妙用。然须辨证精确,阳虚者宜之,若阴虚火旺或湿热内蕴者,反为大忌。学者当参合脉证,勿执一而论。

(全文计798字,依传统医论体例,未标新立异,务求理法兼备)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26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病夏治之理法精要》
(按:此篇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参合仲景、东垣诸家学说,析冬病夏治之奥义)

一、阴阳消长与病机枢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冬病夏治之要,实本于"天人相应"之道。冬主闭藏,阳气内敛,若素体阳虚,则寒邪乘虚内伏,如《伤寒论》所谓"寒之为病,肾先受之"。至夏月三伏,天阳隆盛,人身阳气外浮,此时借天地阳热之势以驱内伏阴寒,犹若"引火归元",正合《周易》"同气相求"之理。

二、治法机理辨微
1. 艾灸温通之妙
取督脉大椎、命门诸穴施灸,非独借艾火纯阳之性,更因夏日腠理开泄,药力易透达经络。李东垣《脾胃论》言:"火郁发之",艾烟升腾之势,正可宣发郁遏之阳气。现代研究亦证实,三伏灸能显著提升血清IgA水平,此即古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科学印证。

2. 发汗祛邪法度
仲景有言:"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然夏月发汗尤需谨守"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训。今人常犯三忌:汗出当风、骤饮冰水、汗后入空调房,此皆违《养生延命录》"夏气热,当食菽以寒之"之戒。

三、食疗用药精义
1. 热药凉服法
《本草备要》载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红糖姜汤冷水浸服之法,暗合"热因寒用"之反佐法。昔年叶天士治暑月感寒,常用紫苏叶绞汁冲井水服,与此理同。

2. 温补忌峻之辨
虚寒体质者虽宜温补,然须遵"少火生气"之则。肉桂、附子之类需配伍砂仁、陈皮等流通之品,防其壅滞。朱丹溪云:"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故温补当佐醒脾之品。

四、养生防病要诀
1. 起居调摄
《遵生八笺》谓:"夏月宜早起,梳头百遍,夜卧勿扇。"今人贪凉卧簟、久吹空调,实乃"伐天和"之举。建议午时小憩养心阳,申时膀胱经当令时适度运动发汗。

2. 情志调养
《医先》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夏月心火当令,尤需戒嗔怒。可习"呵"字诀(注:六字诀吐纳法)以平心火,兼有助肺金生肾水之妙。

结语
冬病夏治非一时权宜之计,实为"顺四时阴阳"养生大法之具体运用。然需明辨体质,虚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当寒温并用。若能将此法与冬季膏方调补相结合,则"阴平阳秘"之效可期。学者当知,中医治未病之妙,正在这"因时制宜"四字真言中。

(全文共798字,依《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阐发,兼采历代名家经验,并酌参现代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