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0|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學書天賦得其一便可入門!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27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想要寫的好,勤學和天賦哪個更重要呢?

主要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書法在我們心中的標準;第二,自身條件。

說到天賦,就得分成三種。書法的天賦向來都是分開的,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兼得』。

第一種,理解天賦。

理解的天賦就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有人叫我們讀帖,臨帖,用筆,我們能迅速理會其中原理,並且通過一定練習迅速掌握。

第二種,實踐天賦。

可能理解慢,但是給他一本生字帖,就能模仿的非常相似。這種人通常自學非常快,但是很難創作。

第三種,勤。

勤奮本身就是一種天賦,這個誰也別不服,自己寫一寫看看是不是一坐能坐半天,一寫堅持十年,幾乎日不間斷。當然,有人是兼得的,這種天賦實在讓人嫉妒。

我個人幾乎就屬於第一種,理解能力強,實踐一般,勤奮低能。所有的課程,理論,聽一次之後,就是自己的東西,剩下的時間就是,指導自己實踐。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書法

書法在我們心中的標準是直接影響我們水平高低的。

如:我們只當個愛好,不求甚解。那當然字肯定是練不好的,心情會不錯。

如:我們只追求一般人到不了的『好』,不用天賦,勤學就可以,十年二十年的勤學苦練,達到這大多數人做不到的水平是可以的,此時重點因素在『勤練』。

如:我們想要做最頂尖的那部分,我們的目標是歷朝歷代的名家,那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所需天賦就非常高。

屆時,決定高度的就是『天賦』。

練習書法,首先我們得知道。書法是一個『技術活』。

首先是用筆的技巧,結字的技巧,布置的技巧等等。

這些都必須是刻苦,靠『量』累積出來的,縱使天賦高到『天下一人』宋徽宗,也得二十歲,經歷十幾年苦練和背後卓越的物質條件,才能達到自成一格的高度。

用筆的技巧

用筆的技巧

在初學是『勤』,占80%左右,其餘20動腦思考。

中學在『通』,練也要,思考也要,各占一半。

大學在『兼』,雖然思考占多數但練不能斷,練習也應該在40左右。

不過到那時候,很多人都會『心練』了,可以指為筆,空畫也能看出效果。

古人在勤奮方面,肯定是不需多提的,考試學習,借書抄書,都需要寫字。

記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寒門學字更需刻苦。

至於天賦,中國幾千年,書法出名的不過千百人,怎麼說都是『頂尖』的天分。

天賦,在初學時,沒啥用

天賦,在初學時,沒啥用

寫此文的目的,不過是讓大家明白『練』的重要性,在基礎時,必須練。

我雖懶,也幾乎日練,最低兩個小時,多了沒數過,可能有近20小時,除了吃飯,一直在練,然後第二天就多睡一會,做夢都是:寫着字,看夢裡發生的事情。

天賦,在初學時,沒啥用。等到有用的時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但是有一點,只要『勤』,能寫出讓人佩服的字,還是可以做到的。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5-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三才:天賦、勤學與心法之辯證】

拜讀閣下高論,深感閣下於書道一途頗有心得。然書道玄微,非僅天賦與勤學二元可盡,容不佞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曰"天授之才",實為書家元神所寄。昔衛夫人【筆陣圖】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此即天分顯於筆端之證。然所謂三種天賦之分,竊以為猶未盡善。米元章"集古字"而自成家,是理解與實踐兼得;文徵明日課【千字文】八十載,乃勤學化入血脈。天分非止稟賦,實為心手相應之靈明,如懷素觀夏雲奇峰而悟筆法,此乃"通靈感物"之真天賦。

二曰"人力之功",乃書道築基之本。顏魯公"屋漏痕"之喻,柳公權"筆諫"之說,皆從百萬次運筆中得來。然今人所謂勤學,多滯於形似。趙孟頫言"用筆千古不易",須知臨池不輟時,當以心馭筆,非徒摹其點畫。閣下謂"勤占八成"之說甚當,然此勤須是"智勤",即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謂。

三曰"心法之要",此古今論書罕言者。書道至境,實為心性修養。黃庭堅見長年盪槳而悟筆勢,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草書三昧,此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功。故王右軍【蘭亭】不可復得,非技不逮,乃心境難再。

至若閣下所問"何者為重",容以三語答之:初學階段,勤學為主,如童子描紅;進境之時,天賦顯現,似庖丁解牛;至妙境處,心法為要,若莊周夢蝶。昔人云"書為心畫",豈獨言筆墨耶?蘇子瞻【論書】謂"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此中三昧,願與閣下共參。

今人習書,多惑於速成之說。實則如農人稼穡,既需良種(天賦),亦賴勤耕(苦練),更要順四時(心法)。三者得兼,方成大家。若強分軒輊,恐失書道本真。不知閣下以為然否?
+
邱眉 發表於 2025-7-20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三才:天賦與勤學之辯證】

拜讀閣下高論,深感書學之道剖析精微。今不揣譾陋,試以"才、學、志"三才體系申論之。昔項穆【書法雅言】有云:"資學兼長,神融筆暢",誠為千古不刊之論。

一曰才性。閣下所析三類天賦,實與古人"三品說"暗合。理解天賦近於"神品"之悟性,實踐天賦類"妙品"之手性,而勤學天賦則通"能品"之韌性。然需辨明者,王虛舟【論書剩語】謂:"凡天姿與學力,須要相發",縱有子建七步之才,若無衛夫人"如插花舞女"之指授,終難成右軍風骨。故理解天賦須以古法為鏡,實踐天賦當以法度為繩。

二曰學力。趙孟頫日書萬字,智永退筆成冢,此即閣下所謂"勤學"之實證。然【翰林要訣】特別指出:"作字之法,先主結構",若徒事抄摹而不究筆法三昧,終成"奴書"。今觀學者臨池,多惑於"量變致質變"之說,殊不知董其昌早誡:"字須熟後生",正謂機械重複反墮匠氣。故中學階段"通會之際",當如米芾"集古字"之法,在摹寫中參悟古今消息。

三曰心志。閣下論及"書法標準"之辨,實關書道根本。張懷瓘【書斷】將書家分為"神妙能"三品,非為品第高下,實乃境界之別。今人若止步於"展覽體"之妍媚,縱使筆冢墨池,終與魏晉風骨隔塵。蘇東坡云:"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此中真意,正在於超越技術層面之執着。至於"心練"之說,實本於虞世南【筆髓論】"收視反聽,絕慮凝神"之心法,然必以"手熟"為基,未聞有空中建樓閣者。

要之,書道如參禪,天賦為般若智,勤學是修行功,而超拔之志乃菩提心。三者如鼎足而立,缺一則傾。今人習書,或炫天資而廢臨池,或溺苦練而昧理法,皆非中道。願與諸君共勉:以古人為鏡,以經典為階,既不失童子日課之功,復存丈夫凌雲之志,庶幾可窺書法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