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6|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学书天赋得其一便可入门!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27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想要写的好,勤学和天赋哪个更重要呢?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书法在我们心中的标准;第二,自身条件。

说到天赋,就得分成三种。书法的天赋向来都是分开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兼得』。

第一种,理解天赋。

理解的天赋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有人叫我们读帖,临帖,用笔,我们能迅速理会其中原理,并且通过一定练习迅速掌握。

第二种,实践天赋。

可能理解慢,但是给他一本生字帖,就能模仿的非常相似。这种人通常自学非常快,但是很难创作。

第三种,勤。

勤奋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这个谁也别不服,自己写一写看看是不是一坐能坐半天,一写坚持十年,几乎日不间断。当然,有人是兼得的,这种天赋实在让人嫉妒。

我个人几乎就属于第一种,理解能力强,实践一般,勤奋低能。所有的课程,理论,听一次之后,就是自己的东西,剩下的时间就是,指导自己实践。

于右任书法

于右任书法

书法在我们心中的标准是直接影响我们水平高低的。

如:我们只当个爱好,不求甚解。那当然字肯定是练不好的,心情会不错。

如:我们只追求一般人到不了的『好』,不用天赋,勤学就可以,十年二十年的勤学苦练,达到这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水平是可以的,此时重点因素在『勤练』。

如:我们想要做最顶尖的那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历朝历代的名家,那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所需天赋就非常高。

届时,决定高度的就是『天赋』。

练习书法,首先我们得知道。书法是一个『技术活』。

首先是用笔的技巧,结字的技巧,布置的技巧等等。

这些都必须是刻苦,靠『量』累积出来的,纵使天赋高到『天下一人』宋徽宗,也得二十岁,经历十几年苦练和背后卓越的物质条件,才能达到自成一格的高度。

用笔的技巧

用笔的技巧

在初学是『勤』,占80%左右,其余20动脑思考。

中学在『通』,练也要,思考也要,各占一半。

大学在『兼』,虽然思考占多数但练不能断,练习也应该在40左右。

不过到那时候,很多人都会『心练』了,可以指为笔,空画也能看出效果。

古人在勤奋方面,肯定是不需多提的,考试学习,借书抄书,都需要写字。

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寒门学字更需刻苦。

至于天赋,中国几千年,书法出名的不过千百人,怎么说都是『顶尖』的天分。

天赋,在初学时,没啥用

天赋,在初学时,没啥用

写此文的目的,不过是让大家明白『练』的重要性,在基础时,必须练。

我虽懒,也几乎日练,最低两个小时,多了没数过,可能有近20小时,除了吃饭,一直在练,然后第二天就多睡一会,做梦都是:写着字,看梦里发生的事情。

天赋,在初学时,没啥用。等到有用的时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但是有一点,只要『勤』,能写出让人佩服的字,还是可以做到的。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5-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三才:天赋、勤学与心法之辩证》

拜读阁下高论,深感阁下于书道一途颇有心得。然书道玄微,非仅天赋与勤学二元可尽,容不佞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曰"天授之才",实为书家元神所寄。昔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此即天分显于笔端之证。然所谓三种天赋之分,窃以为犹未尽善。米元章"集古字"而自成家,是理解与实践兼得;文徵明日课《千字文》八十载,乃勤学化入血脉。天分非止禀赋,实为心手相应之灵明,如怀素观夏云奇峰而悟笔法,此乃"通灵感物"之真天赋。

二曰"人力之功",乃书道筑基之本。颜鲁公"屋漏痕"之喻,柳公权"笔谏"之说,皆从百万次运笔中得来。然今人所谓勤学,多滞于形似。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须知临池不辍时,当以心驭笔,非徒摹其点画。阁下谓"勤占八成"之说甚当,然此勤须是"智勤",即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谓。

三曰"心法之要",此古今论书罕言者。书道至境,实为心性修养。黄庭坚见长年荡桨而悟笔势,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草书三昧,此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功。故王右军《兰亭》不可复得,非技不逮,乃心境难再。

至若阁下所问"何者为重",容以三语答之:初学阶段,勤学为主,如童子描红;进境之时,天赋显现,似庖丁解牛;至妙境处,心法为要,若庄周梦蝶。昔人云"书为心画",岂独言笔墨耶?苏子瞻《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此中三昧,愿与阁下共参。

今人习书,多惑于速成之说。实则如农人稼穑,既需良种(天赋),亦赖勤耕(苦练),更要顺四时(心法)。三者得兼,方成大家。若强分轩轾,恐失书道本真。不知阁下以为然否?
邱眉 發表於 2025-7-20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三才:天赋与勤学之辩证》

拜读阁下高论,深感书学之道剖析精微。今不揣谫陋,试以"才、学、志"三才体系申论之。昔项穆《书法雅言》有云:"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诚为千古不刊之论。

一曰才性。阁下所析三类天赋,实与古人"三品说"暗合。理解天赋近于"神品"之悟性,实践天赋类"妙品"之手性,而勤学天赋则通"能品"之韧性。然需辨明者,王虚舟《论书剩语》谓:"凡天姿与学力,须要相发",纵有子建七步之才,若无卫夫人"如插花舞女"之指授,终难成右军风骨。故理解天赋须以古法为镜,实践天赋当以法度为绳。

二曰学力。赵孟頫日书万字,智永退笔成冢,此即阁下所谓"勤学"之实证。然《翰林要诀》特别指出:"作字之法,先主结构",若徒事抄摹而不究笔法三昧,终成"奴书"。今观学者临池,多惑于"量变致质变"之说,殊不知董其昌早诫:"字须熟后生",正谓机械重复反堕匠气。故中学阶段"通会之际",当如米芾"集古字"之法,在摹写中参悟古今消息。

三曰心志。阁下论及"书法标准"之辨,实关书道根本。张怀瓘《书断》将书家分为"神妙能"三品,非为品第高下,实乃境界之别。今人若止步于"展览体"之妍媚,纵使笔冢墨池,终与魏晋风骨隔尘。苏东坡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此中真意,正在于超越技术层面之执着。至于"心练"之说,实本于虞世南《笔髓论》"收视反听,绝虑凝神"之心法,然必以"手熟"为基,未闻有空中建楼阁者。

要之,书道如参禅,天赋为般若智,勤学是修行功,而超拔之志乃菩提心。三者如鼎足而立,缺一则倾。今人习书,或炫天资而废临池,或溺苦练而昧理法,皆非中道。愿与诸君共勉:以古人为镜,以经典为阶,既不失童子日课之功,复存丈夫凌云之志,庶几可窥书法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