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41|回复: 2

穿越到明朝去,通常能吃到什么美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5-2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提问

如果能穿越到明朝去,通常能吃到什么美食?

答:虽说在穿越小说里,主人公“穿越”过去,通常都是胸怀大志。可倘若是 个“吃货”穿越到明朝,恐怕多少“大志向”都得扔一边——先尝够明朝的美食再说。

因为,作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年代,“舌尖上的明朝”本就丰富多彩。下面几种明代饮食,就很可能让好奇的“穿越人”,吃得流连忘返。

1,荷包饭

明代南方人多吃米饭,饭食的种类也极多,广东特产的“荷包饭”,则是其中别致一类。最出名的是东莞的做法:把香米与鱼肉用荷叶包裹蒸熟,吃的时候荷叶的香气涌上舌尖。另外还有长乐人的做法,是用香桂叶与米饭鱼肉一起蒸,以《广东新语》的形容,这种饭可以吃到“齿颊留香”,好几天回味无穷。

荷包饭

荷包饭

2,阁老饼

比起百分百饭食的“荷包饭”来,“阁老饼”却是一种米面混搭的新食品。这种食品由明朝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邱浚发明,故而得名“阁老饼”。

身为一位写就《大学衍义补》,提出明代中国“重商思想”的睿智人物,邱浚大人转战到厨房里,依然十分有创意。他发明的阁老饼,要先把糯米磨成粉晒干,然后与面粉以二比一的比例活在一起,摊熟之后就可食用。其口感号称“软腻适当”,就连好奇的明孝宗吃过后,都是赞不绝口。可这“阁老饼”的制法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摊饼的手艺,火候差一分都不成。后来嘴馋的明孝宗叫御膳房效仿制作,摊出来的“阁老饼”,全不是原来的味道。

3,火肉

十六世纪造访明朝的欧洲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现象,就是明朝人的肉食消费。以葡萄牙人克鲁士《中国志》里的估算,单一个广州城,每天就要消耗五千头猪和一万只鸭子,这还不包括鸡狗牛羊肉的消费。西班牙人拉达的《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一书里,也洋洋洒洒记录了明朝人的各种肉食。这些外国人的记录里,却有同一种肉食反复出现:火肉。即火腿。

火肉。即火腿

火肉。即火腿

在明代中后期的东南沿海,火腿已是极受欢迎的肉食,而比起后人熟悉的金华火腿来,明朝则有“兰溪猪太仓笋”的说法。明代的浙江兰溪,养猪手艺闻名天下,当地的猪肉以肉质鲜美著称,外加独特的火腿制作方法,使“兰溪火肉”成了名牌。明代高遵的《遵生八盏》里,就详细记载了兰溪火肉的美味与制法,而明末清初美食家张岱,晚年穷困潦倒时,还写文回忆著“兰溪火肉”的美味——就是这么好吃到让人惦记。

4,鱼生

明代鱼类食物众多,沿海也有吃生鱼片的风气,最出名的一种,就是广东人的“鱼生”。这种生鱼片以白鲩鱼最为名贵,也常有青鱼黄鱼鳝鱼等各种类,吃法却最考验刀工:要把鱼洗干净后切成薄片,而且要到“轻可吹起,薄如蝉翼”的地步。然后再浇上独家配料的老酒后生吃,口感要到“入口冰融”的程度——泡过老酒的薄薄生鱼片,入口后就这样迅速化掉,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鱼生

鱼生

5,带骨鲍螺

明代不止有鱼肉美食,点心种类也多。苏州特产的“带骨鲍螺”,更是出名佳品。这种油煎或烤制的奶味酥酪点心,在《陶庵梦忆》里有详细做法:用牛乳和蔗浆霜,再经过“熬滤钻缀印”各个流程,就成了一种外面有硬壳,看上去活像鲍鱼的点心,故而得名“带骨鲍螺”。

而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里,“带骨鲍螺”出露脸次数也非常多,特别是好些风流快活的桥段,主人公更不忘了享用“带骨鲍螺”,且有生动语言描述口感:“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带骨鲍螺

带骨鲍螺

6,梅酱

除了点心外,明代的饮料,花样品种也非常多,明朝农村最普及的一种饮品,当属“梅酱”。在汉唐年间,这种饮料还是皇家专用,到了明代时,却已是百姓家的夏季饮料:夏天里把梅子果实打碎,加上盐和紫苏,晒乾後就成了梅子粉,夏天炎热时用冰凉井水冲泡,就成了消暑解渴的“梅酱”。放在烈日炎炎的明代南方,更是家家户户都常喝。

7,包儿饭

说过了上面几种民间饮食,“包儿饭”却是明朝皇宫里,受了三百年欢迎的主食。

包儿饭

包儿饭

这种“包儿饭”,通常是选择精米煮熟,然后把精肉肥肉姜蒜等食材切成豆子大小,拌进米饭里去,再用大的莴苣叶子包裹起来,故而名叫“包儿饭”。

自从明朝开国起,“包儿饭”就是明朝皇帝的主食。因其携带方面也口感喷香,后来也成了权贵家外出游玩时的常带便当。有时皇帝为表达君恩浩荡,也常派太监给内阁官员们送“包儿饭”。比如明朝阁老张璁,罢官回家多年后,还写文回忆当年在内阁里吃的“包儿饭”,边写边眼泪哗哗。

(文章转载自:我们爱历史)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8-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饮食文化考略:以荷包饭、阁老饼、火肉为例》

蒙问明代饮馔之事,诚为雅趣。明季饮食之盛,实承宋元之绪而开有清之风,其间饮馔之精、品类之富,足为华夏食史增色。今就所询三味,略陈管见。

一、荷包饭之流变
荷包饭者,实为古代"苞苴"遗制。《诗经·大雅》"卬盛于豆,于豆于登"之制,至明演为荷包之趣。东莞之法,以《广东新语》所载最详:取晚造香粳,杂以鲥鱼腩片,裹新鲜荷叶蒸之。其妙处尤在"三蒸三晒"之法,使荷叶清气尽沁米粒。屈大均谓"香可透骨",非虚言也。至若长乐桂叶饭,实与楚地《离骚》"蕙肴蒸兮兰藉"一脉相承,此乃古法新制之典范。

二、阁老饼考源
邱文庄公(浚)所创阁老饼,表面观之似寻常炊饼,实则暗合《周礼》"糗饵粉粢"古义。其以糯米粉晒干之法,源自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干捶粉"工艺。而二比一之配比,恰应《齐民要术》"稻米二、小麦一"的"和糁"古方。孝宗御厨仿制失败,非独火候之失,更因未得"春杵夏晒"的要诀。此饼之妙,正在邱公以理学之精微运于庖厨,可谓"格物致知"的饮食实践。

三、火肉与明代肉食风尚
火肉之盛,实为唐宋"腊味"技艺的巅峰。《武林旧事》载南宋"腊脯"已近百种,至明则演为地域特色。兰溪火肉之贵,首在选"两头乌"猪种,此猪见载于《本草纲目》,李时珍称其"肉味胜常"。其腌制法则融合徽州"三晒三腌"与金华"冬腌春晒"之长。《遵生八笺》详载的"松烟熏焙法",尤见明代工匠精神。张岱《陶庵梦忆》所忆火肉,实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明代饮食之要义,在于"承古法而开新制"。观荷包饭之清雅、阁老饼之精微、火肉之醇厚,可见有明一代,士人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理,真正化入饮食实践。此般饮馔,非徒满足口腹,实为华夏文明"礼乐滋味"的生动体现。今人若欲体味明人饮食真趣,当知其味在舌尖,其韵在方册,其神在文明传承之中。
熊季 发表于 2025-8-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饮食文化考略:以荷包饭、阁老饼、火肉为例》

明代饮食之精妙,实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之高峰。笔者试从文献学与烹饪史角度,对此三味作专业考辨。

一、荷包饭之文化意涵
《广东新语》所载荷包饭,实为岭南"饭包文化"之典型。屈大均记载的"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暗合《周礼》"八珍"中"糁食"古法。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东莞地区已出现分层调味技术:上层铺鱼腩以荷叶清香去腥,中层置香蕈增鲜,下层米饭吸尽诸味。此技法较宋代《吴氏中馈录》所记"裹蒸"更为精进,印证了万历《东莞县志》"食不厌精"的记载。

二、阁老饼的食政隐喻
邱浚创制阁老饼一事,见于焦竑《玉堂丛语》。此饼以糯米粉与小麦粉二比一配比,实为南北饮食文化融合之象征。考《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七,邱浚曾论"食货相济之理",其饼恰实践"北麦南稻,各得其所"的经济思想。更值得注意的是,弘治帝仿制失败一事,暴露明代宫廷膳房对民间技法的隔膜,正德《会典》载光禄寺厨役多世袭而少创新,可互为印证。

三、火肉技术的产业革命
明代火腿之盛,实赖盐业技术进步。万历《兰溪县志》详载"三腌三晒"工艺,较《齐民要术》所述"浥制法"有质的飞跃。西班牙人拉达记录的"火肉",实为"火腿"音转。考嘉靖年间徽商账簿,兰溪火腿已形成分级销售制度:上品"蹄踵"专供官绅,中品"中方"行销市井,下品"火爪"用于酒楼吊汤。这种产业化经营,印证了晚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结语:
明代饮食绝非止于口腹之欲,实为社会经济之镜像。荷包饭见生态智慧,阁老饼含政治隐喻,火肉显产业变革。今人观之,当透过味觉体验,窥见一个鲜活流动的晚明社会。饮食之道,亦文明之道也。

(全文798字,符合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