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19|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魏晋小楷还有哪些精彩?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5-2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书的你一定知道

楷书创造于魏晋时期

钟繇被称为楷书鼻祖

但是,魏晋人为何创造出楷书

还有哪些魏晋楷书作品值得学习

小编今天特别整理出来了

▲瘐冀《故吏帖》

▲瘐冀《故吏帖》

▲瘐冀《故吏帖》

魏晋以前的汉朝

官方文字是隶书

隶书经过发展成熟

慢慢出现刻板固化的现象

“蚕头”饰以方形的角

波磔过于圆满张扬

人们对于隶书的认识

逐渐趋于浅俗、简单

过分追求规整严谨

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

官方文字是隶书

官方文字是隶书

有人开始改变汉隶的书写

字由纵势长方变为方和扁

字的结构中宫收紧

左右向外开张

波、挑笔画弱化

钩、撇两种笔画出现

不少作品表现出了

富有节奏感的“行气”

稳中求变非常耐看

卫夫人书

卫夫人书

钟繇把小楷推向崭新的高度

他的楷书吸取东汉民间的隶书写法

整理汉隶中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笔画

保留篆书圆转易写的笔法

改造汉隶“蚕头雁尾”

使得楷书横、捺笔画形态明晰化

钟繇小楷结构扁方,严密自然

钟繇小楷结构扁方,严密自然

钟繇小楷结构扁方,严密自然

略微保留了一点隶书笔法

但基本上脱离了汉隶形体

表现出圆润、古拙、朴茂的气息

王羲之继承、发扬钟繇古朴的书风

王羲之继承、发扬钟繇古朴的书风

王羲之继承、发扬钟繇古朴的书风

笔法雄健,表现力更加丰富

结体更加稳定成熟

风度更为洒脱

王献之小楷力求创新

王献之小楷力求创新

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

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力求创新

相比较于其父而言

笔画挺拔舒展,随性外拓

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

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

魏晋时期其他小楷作品赏析

魏晋时期其他小楷作品赏析

魏晋时期其他小楷作品赏析

东晋简文帝书

东晋简文帝书

f6a3f427918fc8274d479958d9d4c2f7.jpg

晋中书侍郎郗超书

 晋中书侍郎郗超书

389c8497a93ad73bc51b27006f53fea1.jpg

东晋文孝王书

东晋文孝王书

84061a5e2ff644f483ef3db6dab8f000.jpg

00c60d1f27a95579281c3134051611b4.jpg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5-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晋小楷之美学嬗变与范式价值》
(文/弘懿斋主)

魏晋小楷之精妙,非止于书体之创变,实乃华夏美学自觉之肇端。钟繇《荐季直表》以"三体书势"化隶为楷,其横画收锋如昆刀切玉,捺笔蓄势若松风入壑,将汉隶之"蚕头雁尾"凝练为"铁画银钩",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谓"巧趣精细,殆同机神"之境界。

考其流变,当溯至汉末简牍文书。楼兰出土《战国策》残简已见楷化端倪,而钟繇《宣示表》更以"飞鸿戏海"之姿,完成三点关键突破:其一,易隶书之"横鳞"为"勒策",使笔势由横向铺排转为纵势贯气;其二,变"燕尾"为"磔尾",收放之间暗合"和而不同"之哲思;其三,创"叠压式"结体,如《贺捷表》中"言"部末横与"口"部之错落,恰似老庄"大巧若拙"之具象。

右军父子承此脉络而各臻其妙。王羲之《乐毅论》以"一拓直下"笔法消解钟书隶意,其"蟹爪钩"如屈铁折钗,《黄庭经》更以"中宫紧结,四维开张"之态,实践卫夫人"多力丰筋"之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则突破"平画宽结"旧制,字势纵长若"孤松倚壁",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赞其"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

今人习楷,尤当关注三类范式:
一曰"铭石体",如《王兴之墓志》方峻如断岸千尺,存汉魏骨法;
二曰"写经体",敦煌遗书《三国志·步骘传》笔势绵密似春蚕吐丝;
三曰"名帖体",卫瓘《顿首州民帖》锋杪起伏若清涧跳波。

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云:"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习楷者当于《孝女曹娥碑》之遒媚、《东方朔画赞》之雄浑间,体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魏晋风度。斯乃书法由"技"入"道"之枢机,亦今人破除"馆阁"习气之良方。
英文邮箱 发表于 2025-7-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小楷美学探赜与经典范式刍议》

魏晋小楷之精妙,非仅在于书体嬗变之节点,更在于其蕴藏的艺术自觉与哲学思辨。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之所以被奉为楷法初祖,实因其完成了"隶楷之变"的三重突破:其一,以篆籀中锋弱化隶书波磔,使横画收笔出现"隐锋顿收"的新法度;其二,结字取"上密下疏"的宇宙观,如《贺捷表》中"言"部紧缩、"示"部舒展,暗合"天垂象"的汉魏玄学思想;其三,章法参差若星辰棋布,打破汉隶"纵横成列"的机械秩序。

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则彰显"古质今妍"的转型。细察《黄庭经》点画,横画起笔多作"曲头"(如"三"字首横),此乃保留隶书"蚕头"遗意;而竖钩采用"趯锋"(如"列"字末笔),已开唐楷先河。其章法尤具"象外之致",字距疏密随文意起伏,恰如陶渊明"不求形似"的美学追求。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展现"外拓"笔势的极致,其"一拓直下"的竖画(如"神"字中竖)与"弧势"结体(如"婉"字右弯),实为对钟繇"内擫"法度的解构。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写经体如《道德经卷》(敦煌遗书S.2262),虽出无名书手,然"横细竖粗"的自觉对比与"捺画重按"的节奏控制,证明楷法已在民间完成体系化渗透。

今人研习魏晋小楷,当注意三点要义:
1. 笔法层面:需体会"锥画沙"与"屋漏痕"的辩证关系,如《宣示表》中"顿笔如雕"与"行笔如游"的交替;
2. 字法层面:当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理,观《乐毅论》"燕"字左疏右密之妙;
3. 气韵层面:须追摹"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玉版十三行》字组间的"潜气内转"最堪玩味。

传世魏晋残纸如《李柏文书》等,虽非名家手笔,然其"天然去雕饰"的书写状态,恰是理解"魏晋风度"最真实的窗口。习书者若能由法入理、由理通道,方不负此千年楷法之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 2025/7/10/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