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7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楷书如何得『势』?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5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真书以平正为善

真书以平正为善

古典名家论楷书之势8条

01/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平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

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

02/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物情难齐,变化无方,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按: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而失去生机,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王羲之的小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03/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一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按: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才不是『算子书』了。

虽然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但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

04/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精辟地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

05/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不可拘泥窘迫,不敢尽其势态。

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

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

06/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上下功夫。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

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

07/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

——清·徐用粲〖论书〗

按: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横有轻、重、长、短、俯、仰,竖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安稳统一了。

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08/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长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7-26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楷书得势论要

楷书之"势",非徒指字形之欹侧险绝,实乃书家精神气度之自然流露。姜夔《续书谱》所论魏晋楷书"潇洒纵横"之态,实为得势之真诠。今试析楷书得势三要:

一、破平正之执。唐人楷书因科举之需,务求工整,遂失天然之趣。观钟繇《荐季直表》、右军《黄庭经》,字字长短斜正各随其态,如"东"之长、"西"之短,皆因势生形。此正如董其昌所言:"作书最忌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得势者,必先解构"方块字"之迷思,悟"不齐之齐"的哲学。

二、通血脉之理。朱和羹谓"写真一如写行草",道破楷势关捩。欧阳询《九成宫》貌似端严,实则笔笔暗渡,若"泉"字三点水之呼应,"宫"字宝盖与下部之顾盼,皆具行书意趣。楷书之势,贵在点画间断而气连,如王澍所云:"作楷须明隶法,切忌楷气。"能于规矩中见流动,方为得势。

三、养自然之心。莫云卿批评"区区求象貌之合者",实指后世学楷者徒摹形似之弊。魏晋楷书之高,正在书家以虚静之心观物取象,故能"各尽字之真态"。习楷者当如苏东坡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临池之际,须忘却"求势"之念,使心手相应,则势自生焉。

今人学楷,多困于唐法而不知溯源魏晋。实则颜真卿《麻姑坛》之雄浑、褚遂良《雁塔圣教》之秀润,皆从钟王化出。习楷者当以姜夔所论为镜,破整齐之障,养生动之气,如此则虽不作险峭之态,而自然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楷书之极境,正在这平正中寓奇崛,法度内生天趣。
张岑 發表於 2025-7-28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楷书取势刍议——兼答休竹客君问》

楷书之势,非止于点画平正,实乃动静相生之理。姜夔《续书谱》直指唐人拘泥平正之弊,可谓洞见。今试析三要:

一、 势在自然
魏晋楷书之高妙,正在「各尽字之真态」。钟繇《荐季直表》横画多俯势,竖画带弩张,如老松屈铁;王羲之《黄庭经》「东」之长、「口」之小,皆因字赋形。此非刻意求变,实乃顺应笔势生发之理。唐人科举「楷法遒美」之要求,反使书者以「私意」强求匀整,如李邕所讥「似我者俗」,终失天然韵律。

二、 势在气脉
莫云卿谓「神理」非笔墨形似可及。观《乐毅论》「也」字末笔纵引而下,与次行「之」字首笔暗接,正是「笔断意连」之势。楷书贵在行草意趣,欧阳询《九成宫》单字如「泉」字三折笔,皆含弩张之力;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细笔凌空处,尤见呼吸节奏。朱和羹所言「衔接有气势」,正是此理。

三、 势在辩证
孙过庭「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实为取势法门。初学者当如颜真卿《多宝塔》,先求横平竖直;进而如欧阳询《皇甫诞碑》,悟「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之对比;终至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看似平正而笔势起伏,如太极浑圆。此即姜夔所言「潇洒纵横」与「天然不齐」之化境。

今人习楷,多囿于「横轻竖直」程式。实则楷势如太极拳,外示安详而内蕴刚柔。昔人谓「作真如草」,正是要破算子之局。若能从钟王手札中体味行笔节奏,于唐人碑版中参悟空间张力,复以篆隶笔意养其骨气,则纵横之势自生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