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運筆的速度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24 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緩和速沒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筆規律爲原則。

對用筆緩速問題,姜夔(白石)在【續書譜】中講過:『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就是說,平素寫不快,還要刻意求緩,寫出來的字就會呆滯而少神氣。平素寫不快,此時專求快速,又多會舉止失措。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

速度是有一定極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顧及用筆的原則程度,敗筆也就出來了。慢度也有個極限慢到形成神凝氣滯的程度,同樣會出現敗筆。緩與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據個人習慣運用爲是。

一般說寫行草書,用筆要緩一些,這是依據行草書的特點、結體、用筆規律所決定的。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草書以使轉爲形質,以點劃爲情性』還要使『點劃寓於使轉之中』。這就是說使轉構成了草書形體,點劃形成了草書的精神。在轉筆特別多,點劃特別少的情況下,寫時還要注意點劃寓於使轉線條之中,使之以產生點劃來躍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筆時,要不斷起伏振盪,澀筆運行,時轉時折,節節換筆,以形成點劃之勢。所以用筆宜緩。 緩,易於定其形勢,求得在盤旋運筆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使筆有所轉,鋒有所換。

『草書以使轉爲形質,以點劃爲情性』

『草書以使轉爲形質,以點劃爲情性』

提頓與換筆,不僅是使筆鋒走線條中路的根本要領,而且也是萬毫齊鋪,產生點劃精神的重要手段。頓筆運行,點劃以成,提筆牽掣,使轉悠然,筆不重頓,點劃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鋒不輕提,盤紆之際就沒有若斷若連的變化。運行中還要節節換鋒,其換鋒辦法往往於筆劃交叉的地方,或翻轉鋒面,或調整鋒尖。筆心居中,這樣用筆寫出來線條不但轉中有折,而點劃也孕育其中了,點划具而神采生,形質成而性情見。筆不換,鋒毫易於扭結,點劃出毛露鋒,筆劃乾枯生硬,形質不備,何談情性。用筆不緩,易於失規矩,張伯英雖爲草聖,仍有『匆匆不暇草書』之謂,何況我們用筆尚不經熟之人。

提頓與換筆

提頓與換筆

楷書寫法要求是點、橫、豎、撇、捺、豎、鉤筆筆斷而後起,使筆劃筆筆分清。草書的筆劃亦然,筆劃有筆斷意連,亦有用筆的不斷的連綿。草書雖筆劃連綿,而經過簡化和延擴的筆劃亦必須像楷書那樣筆筆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劃出皆重,非點劃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其寫法是點劃處皆重,是牽引處偶相引帶,用筆皆輕,字本身如此,字與字之間亦是如此。合於此者,雖速不速,雖緩不緩,各盡其態,紛呈妙意。比如蕭龍士先生畫荷葉和許麟廬先生畫荷葉,蕭氏用筆較緩,如高山墜石,於沉厚中有生意;許氏用筆較速,則縱橫分披,性於濃郁中見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筆較速,屋露痕之法嚴謹,轉折換筆清晰可見,滿紙筆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筆較緩,亦備屋露痕之法,且頓挫分明,整幅縱橫裊裊。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劃出皆重,非點劃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 ...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劃出皆重,非點劃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 ...

但寫字也有特快者,據孫星衍的【寰宇坊碑錄】所載:『趙孟蠲咳招蔥】歡萬字』。故宮影印他所寫的六體千字文,是兩天寫完的。元代畫家黃公望曾說:『如沒有親自看到他落筆如飛的樣子,不會相信世上有這樣的事』。雖楷中帶行滿紙,但從中可以看出嚴謹用筆的法則和一絲不苟的功夫。竇御史形容懷素寫字之速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但從所書墨跡來看,字本身的牽引,字與字之間的牽引,無不合楷則,牽引之處無不顯示一字之結束,另一字之開始,真是筆筆清晰,字字清晰。

緩與速是相對的。一個人寫字,用筆也有緩速,字的變化與節奏就是提頓的緩與速交替形成的。緩速用筆各有特點,書者必須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產生有節奏變化的作品來。姜夔【續書譜】中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爲遲』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寫字(不是臨字)用筆先求速是無可責怪的。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7-29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運筆緩速之辯證關係】

書法之道,運筆緩速實爲千古論題。姜白石【續書譜】所論"遲速之辨",誠爲不刊之論。余嘗觀歷代法書,悟得運筆緩急實有三大要義:

一、動靜相生之理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然細究之,行草之緩反勝楷書。觀懷素【自敘帖】中"忽然絕叫三五聲"數字,其筆速似疾而實緩,墨痕中見"屋漏痕"之妙。此正如孫過庭所言"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草書使轉處須如老僧補衲,緩行中見筋骨;點畫處當似驚蛇入草,迅捷中顯精神。王鐸臨【淳化閣帖】,每每"漲墨"處筆速反緩,正合"疾澀"之道。

二、節律轉換之妙
古人作書講究"一筆三折",實則暗含速度變化。黃庭堅【諸上座帖】中長撇如"刀劈斧斫",起筆緩而收筆疾;米芾【蜀素帖】橫畫多"刷筆",然"燕尾"處必作頓挫。此等速度轉換,正如琴師撫弦,急處不亂,緩處不滯。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橫鱗豎勒"之法,實爲速度節奏之典範。

三、心手相應之境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得疾徐自在。"然此自在非刻意爲之。觀蘇軾【寒食帖】,筆速隨情緒起伏,哀處則緩如凝噎,憤處則疾似頓足。趙孟頫日書萬字而速度如一,此乃功力所致。初學者當如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所記,先求"印印泥"之緩,後得"錐畫沙"之速,終至"折釵股"之變。

今人作書,或執"匆匆不暇草書"之說而失之拘謹,或持"興來灑素壁"之論而流於狂怪。殊不知右軍寫【蘭亭】二十八行,速度各異;魯公書【祭侄稿】七紙,緩急隨心。真正妙處,正在"有意無意之間"的節奏把控。學者當以【書譜】"五乖五合"爲鑒,於筆墨實踐中體會"風檣陣馬"與"銀鉤蠆尾"的辯證關係,方得古人三昧。

(全文共798字)
湯巫 發表於 2025-7-3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運筆緩急相濟之理】

姜白石【續書譜】所論"遲速"之辨,誠爲書學要義。余嘗考歷代書論,以爲運筆緩急實關乎"形質"與"神采"之辯證,非徒技法層面之事。今就管見所及,申而論之。

一、緩速相濟的哲學根基
【周易·繫辭】云:"剛柔相推,變在其中。"書道用筆,當以陰陽互濟爲宗。王右軍【筆勢論】謂"緩則骨痴,急則筋躁",恰合【中庸】"執兩用中"之旨。觀懷素【自敘帖】,疾處若驚蛇走虺,徐處似老僧補衲,然皆不失法度,此即張懷瓘所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之妙。

二、使轉與點畫的節奏控制
孫過庭【書譜】"使轉爲形質,點畫爲情性"之說,尤當深味。余臨池五十載,悟得草書使轉有三重境界:初則求其連貫,如公孫大娘舞劍器;進而須具頓挫,似庖丁解牛批隙導窾;終則化入韻律,猶伯牙鼓琴之成連海上。黃庭堅【諸上座帖】中"節節換鋒"之法,實爲調節緩急之樞機。

三、楷草互證的筆法要訣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得篆籀氣。"此語道破緩急之本。楷書雖筆筆斷而後起,然【九成宮】中"點畫隱鋒"處,正與草書"筆斷意連"同源。趙孟頫日書萬字而神采不衰,蓋深諳"速不逾矩"之理。今人習草,當自章草入手,先求"銀鉤蠆尾"之沉著,再追"驟雨旋風"之暢達。

四、古今名跡的實踐印證
細審【祭侄稿】,顏魯公悲憤之情貫注筆端,然"賊臣不救"數字反見凝澀,恰證"情動形言"之妙。王覺斯臨【淳化閣帖】,往往以遲澀求迅捷之勢,此即包世臣所言"萬毫齊力"之真諦。余曾見敦煌寫經殘卷,書吏日抄數千言而點畫精嚴,可見速度本無定則,要在心手相應耳。

結語:
昔人云"書者散也",運筆緩急實爲書家性情之外現。然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必先經"三日不書,手生荊棘"之苦功。學者當以【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爲圭臬,於疾徐變化中體認天地節奏,方得書道三昧。

(全文共798字,依【佩文齋書畫譜】體例分段標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