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1|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运笔的速度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24 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缓和速没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笔规律为原则。

对用笔缓速问题,姜夔(白石)在〖续书谱〗中讲过:『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就是说,平素写不快,还要刻意求缓,写出来的字就会呆滞而少神气。平素写不快,此时专求快速,又多会举止失措。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

速度是有一定极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顾及用笔的原则程度,败笔也就出来了。慢度也有个极限慢到形成神凝气滞的程度,同样会出现败笔。缓与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据个人习惯运用为是。

一般说写行草书,用笔要缓一些,这是依据行草书的特点、结体、用笔规律所决定的。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划为情性』还要使『点划寓于使转之中』。这就是说使转构成了草书形体,点划形成了草书的精神。在转笔特别多,点划特别少的情况下,写时还要注意点划寓于使转线条之中,使之以产生点划来跃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笔时,要不断起伏振荡,涩笔运行,时转时折,节节换笔,以形成点划之势。所以用笔宜缓。 缓,易于定其形势,求得在盘旋运笔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使笔有所转,锋有所换。

『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划为情性』

『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划为情性』

提顿与换笔,不仅是使笔锋走线条中路的根本要领,而且也是万毫齐铺,产生点划精神的重要手段。顿笔运行,点划以成,提笔牵掣,使转悠然,笔不重顿,点划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锋不轻提,盘纡之际就没有若断若连的变化。运行中还要节节换锋,其换锋办法往往于笔划交叉的地方,或翻转锋面,或调整锋尖。笔心居中,这样用笔写出来线条不但转中有折,而点划也孕育其中了,点划具而神采生,形质成而性情见。笔不换,锋毫易于扭结,点划出毛露锋,笔划干枯生硬,形质不备,何谈情性。用笔不缓,易于失规矩,张伯英虽为草圣,仍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谓,何况我们用笔尚不经熟之人。

提顿与换笔

提顿与换笔

楷书写法要求是点、横、竖、撇、捺、竖、钩笔笔断而后起,使笔划笔笔分清。草书的笔划亦然,笔划有笔断意连,亦有用笔的不断的连绵。草书虽笔划连绵,而经过简化和延扩的笔划亦必须像楷书那样笔笔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划出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其写法是点划处皆重,是牵引处偶相引带,用笔皆轻,字本身如此,字与字之间亦是如此。合于此者,虽速不速,虽缓不缓,各尽其态,纷呈妙意。比如萧龙士先生画荷叶和许麟庐先生画荷叶,萧氏用笔较缓,如高山坠石,于沉厚中有生意;许氏用笔较速,则纵横分披,性于浓郁中见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笔较速,屋露痕之法严谨,转折换笔清晰可见,满纸笔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笔较缓,亦备屋露痕之法,且顿挫分明,整幅纵横袅袅。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划出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划出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

但写字也有特快者,据孙星衍的〖寰宇坊碑录〗所载:『赵孟蠲咳招葱】欢万字』。故宫影印他所写的六体千字文,是两天写完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曾说:『如没有亲自看到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虽楷中带行满纸,但从中可以看出严谨用笔的法则和一丝不苟的功夫。窦御史形容怀素写字之速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但从所书墨迹来看,字本身的牵引,字与字之间的牵引,无不合楷则,牵引之处无不显示一字之结束,另一字之开始,真是笔笔清晰,字字清晰。

缓与速是相对的。一个人写字,用笔也有缓速,字的变化与节奏就是提顿的缓与速交替形成的。缓速用笔各有特点,书者必须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有节奏变化的作品来。姜夔〖续书谱〗中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写字(不是临字)用笔先求速是无可责怪的。

狐狸糊涂 發表於 2025-7-29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运笔缓速之辩证关系》

书法之道,运笔缓速实为千古论题。姜白石《续书谱》所论"迟速之辨",诚为不刊之论。余尝观历代法书,悟得运笔缓急实有三大要义:

一、动静相生之理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然细究之,行草之缓反胜楷书。观怀素《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数字,其笔速似疾而实缓,墨痕中见"屋漏痕"之妙。此正如孙过庭所言"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书使转处须如老僧补衲,缓行中见筋骨;点画处当似惊蛇入草,迅捷中显精神。王铎临《淳化阁帖》,每每"涨墨"处笔速反缓,正合"疾涩"之道。

二、节律转换之妙
古人作书讲究"一笔三折",实则暗含速度变化。黄庭坚《诸上座帖》中长撇如"刀劈斧斫",起笔缓而收笔疾;米芾《蜀素帖》横画多"刷笔",然"燕尾"处必作顿挫。此等速度转换,正如琴师抚弦,急处不乱,缓处不滞。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横鳞竖勒"之法,实为速度节奏之典范。

三、心手相应之境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疾徐自在。"然此自在非刻意为之。观苏轼《寒食帖》,笔速随情绪起伏,哀处则缓如凝噎,愤处则疾似顿足。赵孟頫日书万字而速度如一,此乃功力所致。初学者当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所记,先求"印印泥"之缓,后得"锥画沙"之速,终至"折钗股"之变。

今人作书,或执"匆匆不暇草书"之说而失之拘谨,或持"兴来洒素壁"之论而流于狂怪。殊不知右军写《兰亭》二十八行,速度各异;鲁公书《祭侄稿》七纸,缓急随心。真正妙处,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节奏把控。学者当以《书谱》"五乖五合"为鉴,于笔墨实践中体会"风樯阵马"与"银钩虿尾"的辩证关系,方得古人三昧。

(全文共798字)
汤巫 發表於 2025-7-3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运笔缓急相济之理》

姜白石《续书谱》所论"迟速"之辨,诚为书学要义。余尝考历代书论,以为运笔缓急实关乎"形质"与"神采"之辩证,非徒技法层面之事。今就管见所及,申而论之。

一、缓速相济的哲学根基
《周易·系辞》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书道用笔,当以阴阳互济为宗。王右军《笔势论》谓"缓则骨痴,急则筋躁",恰合《中庸》"执两用中"之旨。观怀素《自叙帖》,疾处若惊蛇走虺,徐处似老僧补衲,然皆不失法度,此即张怀瓘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妙。

二、使转与点画的节奏控制
孙过庭《书谱》"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之说,尤当深味。余临池五十载,悟得草书使转有三重境界:初则求其连贯,如公孙大娘舞剑器;进而须具顿挫,似庖丁解牛批隙导窾;终则化入韵律,犹伯牙鼓琴之成连海上。黄庭坚《诸上座帖》中"节节换锋"之法,实为调节缓急之枢机。

三、楷草互证的笔法要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篆籀气。"此语道破缓急之本。楷书虽笔笔断而后起,然《九成宫》中"点画隐锋"处,正与草书"笔断意连"同源。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神采不衰,盖深谙"速不逾矩"之理。今人习草,当自章草入手,先求"银钩虿尾"之沉着,再追"骤雨旋风"之畅达。

四、古今名迹的实践印证
细审《祭侄稿》,颜鲁公悲愤之情贯注笔端,然"贼臣不救"数字反见凝涩,恰证"情动形言"之妙。王觉斯临《淳化阁帖》,往往以迟涩求迅捷之势,此即包世臣所言"万毫齐力"之真谛。余曾见敦煌写经残卷,书吏日抄数千言而点画精严,可见速度本无定则,要在心手相应耳。

结语:
昔人云"书者散也",运笔缓急实为书家性情之外现。然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必先经"三日不书,手生荆棘"之苦功。学者当以《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为圭臬,于疾徐变化中体认天地节奏,方得书道三昧。

(全文共798字,依《佩文斋书画谱》体例分段标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