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9|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单字详解14 “宁”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5-2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例字“宁”

今日例字“宁”

“宁”说文解字

“宁”说文解字

“宁”字的演变

“宁”字的演变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感到四四 发表于 2025-4-2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字详解:“宁”——从宫室安宁到心灵归处

"宁"字在甲骨文中已见雏形,上部为房屋之形,下部为"皿"或"心"的变体,整个字形传达出人在屋宇下心安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安也",这一核心义项贯穿了汉字演变的整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宁"字在早期与"寍"字相通,后逐渐分化,至楷书阶段定型为今日所见之形。其字形演变轨迹清晰可辨:从甲骨文的象形意味,到金文的线条化,再到小篆的结构规整,最终形成现代简化的"宁"字,这一过程本身便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微观缩影。

"宁"字的本义为安宁、安定,《诗经·小雅·斯干》"君子攸宁"即用此义。在经典文献中,"宁"字衍生出丰富用法:作动词表示"使安定"(如"宁边"),作副词表达"宁愿"之意(如"宁死不屈"),作名词指代"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宁"在古代还可通"贮",表示积聚,这一特殊用法见于《周礼》等典籍。在声韵方面,"宁"字中古音属泥母青韵,现代普通话读níng,而在"宁可"一词中则读nìng,这种破读现象体现了汉语音义关系的复杂性。

"宁"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儒家经典中,"宁静致远"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道家思想里,"归宁"状态是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建筑中,故宫"乾清宫"、颐和园"宜芸馆"等命名皆取"宁"字安定之意,体现了传统空间美学中的人文关怀。在民俗层面,"归宁"习俗延续至今,新婚夫妇回门被称为"回宁",这一礼仪形式生动展现了"宁"字连接家族伦理的社会功能。

当代社会对"宁"字的使用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地名如南京旧称"江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名常用"宁"字寄托平安期许;成语"息事宁人""坐卧不宁"活跃于现代汉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领域,"正念减压"等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宁心"理念形成跨时空对话。简体字改革后,"宁"字兼代了原"宁"字的职能,这种简化既符合文字演进规律,也使得"宁"字的文化负载更为丰富。

一字窥文明,"宁"字从具体的宫室安宁,逐渐升华为抽象的精神归处,这一语义演变恰恰映射了中华民族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的文化进程。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重新体认"宁"字背后的文化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方心灵的栖息之地。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4-1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字精析第十四:释"宁"字义理考》

(按:本文依《说文解字注》《尔雅正义》为本,参以金文甲骨考订,凡引典籍皆注明出处)

一、字形源流考
"宁"字初文见殷墟甲骨,作"𠂤"(《甲骨文编》乙8698),象宗庙安藏礼器之形。西周金文增"宀"为"寍"(毛公鼎),《说文》:"寍,安也。从宀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食器也。"段玉裁注:"古寍宁通用,今字作宁。"隶变后定型为"宁",然其"安藏"本义犹存。

二、字义衍变
1. 本义:《尚书·洪范》"五福"之"三曰康宁",孔传:"无疾病也。"此存祭祀安和之古义。
2. 引申义:
空间安定:《诗经·小雅》"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心理安宁:《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使动用法:《左传》"宁靖诸侯"杜预注:"安也"
3. 假借义:
副词"宁可":《庄子·秋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姓氏:卫康叔之后封宁邑(今河南获嘉)

三、经典用例析微
1. 《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王弼注:"阳气普施,故万物安宁。"此"宁"含阴阳和合之天道观。
2. 《礼记·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郑玄注:"安谓宁于心。"揭示儒家"安仁"修养次第。
3. 王阳明《传习录》:"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不安。"此心学之"宁"已具主体性哲学内涵。

四、文化意蕴
"宁"字浓缩华夏文明三重境界:
1. 物质层:皿食安居(《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
2. 伦理层:家和邦宁(《孝经》"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3. 宇宙层:天人合宁(《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

结语:
今观"宁"字,自甲骨祭祀安藏,至理学家心性之安,其演进实为中华文明精神史之缩影。学者当于文字训诂间,体认此"安身立命"之大智慧。

(本文计798字,引证文献12种,详参孙诒让《契文举例》、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