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6|回覆: 1

[詩詞賞析]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22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9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離思五首·其四】詩學闡釋與情感結構探微

元稹此詩歷來被奉為中唐悼亡詩之圭臬,其情感濃度與藝術造詣堪稱"五言之冠冕"。全詩僅二十八字,卻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詩學宇宙,其深層意蘊值得從格律技法、意象系統、情感維度三方面進行專業解析。

一、對偶結構的哲學升華
首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採用典型的流水對形式,表面寫自然物象,實則暗含【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的典故化用。詩人將儒家比德傳統與道家"大美不言"思想相融合,使對偶句突破修辭層面,升華為生命體驗的哲學表達。"滄海-巫山"的意象組合,既符合【文心雕龍】"聯類取譬"的創作法則,又通過空間巨象的並置,構建出不可逾越的情感閾值。

二、意象系統的隱喻層次
詩中意象呈現三級遞進結構:首聯以"水-雲"為物質基礎層,暗喻世間尋常情愛;"滄海-巫山"構成神話象徵層,前者典出【十洲記】中蓬萊仙山,後者化用宋玉【高唐賦】神女典故;最終在"花叢-修道"的對比中完成宗教超越層。這種意象編碼方式,恰如皎然【詩式】所言"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通過意象的層累疊加,實現悼亡情感的聖化表達。

三、情感張力的辯證結構
尾聯"取次花叢懶回顧"運用【楚辭】"雖萎絕其亦何傷"的句法,而"半緣修道半緣君"則暗合佛教"煩惱即菩提"的辯證思維。元稹將世俗情愛(君)與宗教超越(道)並置,形成獨特的"雙緣結構",較之潘岳【悼亡詩】的單純哀婉,更顯情感處理的複雜性。這種處理方式,實為白居易"感傷詩"理論的前奏,展現出中唐詩學由寫實向寫意轉型的特徵。

此詩藝術成就,在於將齊梁聲律、盛唐氣象與中唐理趣熔於一爐。其"滄海巫山"之喻,非但成為後世愛情書寫的原型意象,更開創了"以禪喻情"的新詩學範式。讀此詩當如嚴羽【滄浪詩話】所言"須參活句",在格律之美中體會那超越生死的情感境界。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5-25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離思五首·其四】解詁

元微之此作,乃悼亡詩之絕唱,其修辭之精警,情思之深摯,實為唐人七絕之上乘。今試為析義如下:

首句"曾經滄海難為水",典出【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然微之化用而意境益深。滄海水勢浩渺,既經此境,則尋常溝瀆不足觀矣。此非徒言地理之殊,實喻人生情愛之極致體驗。次句"除卻巫山不是雲",復取宋玉【高唐賦】巫山神女之典。巫山之云為朝雲暮雨,乃天地靈秀所鍾,較之凡雲自別。二句連用,遂成千古麗則,其修辭之妙,在"海""雲"物象之選擇,皆具流動變幻之態,恰似情愛之不可方物。

後二句轉寫當下心境。"取次花叢懶回顧","取次"一詞,【說文】釋為"即次",即隨意經過之意。縱使行經繁花似錦,亦無心流連。末句"半緣修道半緣君",道出雙重緣由:表面言修道之故,實則"半緣君"方為真意。此中"半"字最宜玩味,看似平分秋色,實則前虛後實,蓋修道乃託詞,懷人才是本懷。微之早年學道,然以此句觀之,終未能忘情也。

考此詩創作背景,當為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卒後所作。韋氏乃微之繼室,雖出身高門而下嫁貧士,夫妻情篤。詩中"君"字之重,非尋常艷情可比。其情感建構之特質,在於將喪妻之痛升華為普遍的人生體驗,遂使個體哀思具永恆價值。

至其藝術成就,約有數端:一者意象選擇精當,滄海巫山,皆具崇高之美;二者句法經營巧妙,前二句對仗工穩而後二句流轉自然;三者情感表達含蓄,以"修道"掩"緣君",得溫柔敦厚之旨。後世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等句,殆受其沾溉。

要之,此詩以有限之文字,寄無限之情思,正所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其價值非僅在悼亡,更在揭示人類情感體驗之本質——極致之愛,一經擁有,余皆失色。此理古今同慨,宜其傳誦不衰也。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6-2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離思五首·其四】解詁

元微之此作,當屬悼亡詩之絕唱。其辭約而旨豐,其情摯而韻遠,誠可謂"一言精悍,百意包涵"(【文心雕龍·隱秀】)。今試為析義:

首句"曾經滄海難為水",典出【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然微之化用之際,別具匠心。孟子言理,元子抒情。此"滄海"非實指,乃喻其妻韋叢之德容,謂既遇絕代佳人,世間餘子皆不足觀。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謂"用典如水中着鹽,但存鹹味",此之謂也。

次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暗用宋玉【高唐賦】巫山神女事。巫山雲雨,向為男女歡會之象,而微之反用其意。言外謂夫妻之情超越俗世歡愛,喪偶之後,更無雲雨之思。錢鍾書【談藝錄】論此聯曰:"取譬極高,造意極苦",可謂的評。

三四句轉寫現境。"花叢"者,非實指花卉,乃喻世間佳麗。元稹時任監察御史,非無邂逅之機,而曰"懶回顧",其貞心可見。"半緣修道"之說,當與唐代士大夫習佛風氣相關。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指出,中唐文人每以"修道"為精神寄託,然此處"修道"實為託詞,結句"半緣君"方為真意。

此詩之妙,尤在矛盾修辭。"修道"本應忘情,卻偏為"緣君";"懶回顧"似顯淡漠,實蘊深悲。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正合此旨。

微之悼亡諸作,較之潘岳【悼亡】、蘇軾【江城子】,別具特色。其情不滯於物,而能超以象外;其辭不溺於艷,而自臻高格。後世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皆可視為對此詩美學的承續。

要之,此詩以比興見長,化典無痕。二十八字間,既見夫婦倫理之正,復得詩歌含蓄之美,允為唐人絕句上乘之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