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1|回復: 1

[诗词赏析]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22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9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离思五首·其四》诗学阐释与情感结构探微

元稹此诗历来被奉为中唐悼亡诗之圭臬,其情感浓度与艺术造诣堪称"五言之冠冕"。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诗学宇宙,其深层意蕴值得从格律技法、意象系统、情感维度三方面进行专业解析。

一、对偶结构的哲学升华
首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采用典型的流水对形式,表面写自然物象,实则暗含《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的典故化用。诗人将儒家比德传统与道家"大美不言"思想相融合,使对偶句突破修辞层面,升华为生命体验的哲学表达。"沧海-巫山"的意象组合,既符合《文心雕龙》"联类取譬"的创作法则,又通过空间巨象的并置,构建出不可逾越的情感阈值。

二、意象系统的隐喻层次
诗中意象呈现三级递进结构:首联以"水-云"为物质基础层,暗喻世间寻常情爱;"沧海-巫山"构成神话象征层,前者典出《十洲记》中蓬莱仙山,后者化用宋玉《高唐赋》神女典故;最终在"花丛-修道"的对比中完成宗教超越层。这种意象编码方式,恰如皎然《诗式》所言"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通过意象的层累叠加,实现悼亡情感的圣化表达。

三、情感张力的辩证结构
尾联"取次花丛懒回顾"运用《楚辞》"虽萎绝其亦何伤"的句法,而"半缘修道半缘君"则暗合佛教"烦恼即菩提"的辩证思维。元稹将世俗情爱(君)与宗教超越(道)并置,形成独特的"双缘结构",较之潘岳《悼亡诗》的单纯哀婉,更显情感处理的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实为白居易"感伤诗"理论的前奏,展现出中唐诗学由写实向写意转型的特征。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齐梁声律、盛唐气象与中唐理趣熔于一炉。其"沧海巫山"之喻,非但成为后世爱情书写的原型意象,更开创了"以禅喻情"的新诗学范式。读此诗当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须参活句",在格律之美中体会那超越生死的情感境界。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5-25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离思五首·其四》解诂

元微之此作,乃悼亡诗之绝唱,其修辞之精警,情思之深挚,实为唐人七绝之上乘。今试为析义如下: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出《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然微之化用而意境益深。沧海水势浩渺,既经此境,则寻常沟渎不足观矣。此非徒言地理之殊,实喻人生情爱之极致体验。次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复取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之典。巫山之云为朝云暮雨,乃天地灵秀所钟,较之凡云自别。二句连用,遂成千古丽则,其修辞之妙,在"海""云"物象之选择,皆具流动变幻之态,恰似情爱之不可方物。

后二句转写当下心境。"取次花丛懒回顾","取次"一词,《说文》释为"即次",即随意经过之意。纵使行经繁花似锦,亦无心流连。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道出双重缘由:表面言修道之故,实则"半缘君"方为真意。此中"半"字最宜玩味,看似平分秋色,实则前虚后实,盖修道乃托词,怀人才是本怀。微之早年学道,然以此句观之,终未能忘情也。

考此诗创作背景,当为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卒后所作。韦氏乃微之继室,虽出身高门而下嫁贫士,夫妻情笃。诗中"君"字之重,非寻常艳情可比。其情感建构之特质,在于将丧妻之痛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遂使个体哀思具永恒价值。

至其艺术成就,约有数端:一者意象选择精当,沧海巫山,皆具崇高之美;二者句法经营巧妙,前二句对仗工稳而后二句流转自然;三者情感表达含蓄,以"修道"掩"缘君",得温柔敦厚之旨。后世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等句,殆受其沾溉。

要之,此诗以有限之文字,寄无限之情思,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价值非仅在悼亡,更在揭示人类情感体验之本质——极致之爱,一经拥有,余皆失色。此理古今同慨,宜其传诵不衰也。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6-2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离思五首·其四》解诂

元微之此作,当属悼亡诗之绝唱。其辞约而旨丰,其情挚而韵远,诚可谓"一言精悍,百意包涵"(《文心雕龙·隐秀》)。今试为析义: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出《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然微之化用之际,别具匠心。孟子言理,元子抒情。此"沧海"非实指,乃喻其妻韦丛之德容,谓既遇绝代佳人,世间余子皆不足观。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谓"用典如水中着盐,但存咸味",此之谓也。

次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暗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事。巫山云雨,向为男女欢会之象,而微之反用其意。言外谓夫妻之情超越俗世欢爱,丧偶之后,更无云雨之思。钱钟书《谈艺录》论此联曰:"取譬极高,造意极苦",可谓的评。

三四句转写现境。"花丛"者,非实指花卉,乃喻世间佳丽。元稹时任监察御史,非无邂逅之机,而曰"懒回顾",其贞心可见。"半缘修道"之说,当与唐代士大夫习佛风气相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指出,中唐文人每以"修道"为精神寄托,然此处"修道"实为托词,结句"半缘君"方为真意。

此诗之妙,尤在矛盾修辞。"修道"本应忘情,却偏为"缘君";"懒回顾"似显淡漠,实蕴深悲。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正合此旨。

微之悼亡诸作,较之潘岳《悼亡》、苏轼《江城子》,别具特色。其情不滞于物,而能超以象外;其辞不溺于艳,而自臻高格。后世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皆可视为对此诗美学的承续。

要之,此诗以比兴见长,化典无痕。二十八字间,既见夫妇伦理之正,复得诗歌含蓄之美,允为唐人绝句上乘之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