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8|回复: 0

[政治史学] 试答民国老试题:何以汉唐于匈奴突厥,初怀柔而后伐挞?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18-5-17 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答民国老试题:何以汉唐于匈奴突厥,初怀柔而后伐挞?

民国老试卷

民国老试卷

民国老试卷之问题:汉于匈奴,唐于突厥,何以最初均采用怀柔政策?至汉武帝唐太宗时方开始大张挞伐?试述其故。

答曰:

一朝之

初立也:国力疲敝,民生苦困,而人文蔽塞,皇恩未泽。虽倾其有,士气不振,不知战为。

未立也:旧朝崩塌,枭雄滋生,战乱频繁,充民壮丁,妻离子散,无家可栖。民苦其腐,更苦其乱,至于二代,必不知国。王侯将相,踏尸而上,弃如刍狗,民安附之?

不若也:休养生息,恩荡万民,以使有国。

既复也:开放科举,严律王法,尊贤举才,明刑正义。

人文矣:华夷分辨,施行仁政,泽披四方,教化民智。

是时也:胡夷骚扰,天下怒之,因应民意,驱逐鞑虏,全国一心,事半功倍。

此其至于汉武太宗,而始伐蛮夷之故也。

民国老试卷的史学试题

民国老试卷的史学试题

姚待 发表于 2025-7-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唐边策嬗变考:从怀柔到征伐的战略逻辑》

汉唐两代处理匈奴、突厥问题所呈现的"先和后战"模式,实为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经典范式。其战略转变绝非简单的政策反复,而是深植于"国力消长-文化认同-地缘格局"三维互动中的必然选择。

一、国力蓄积的阶段性特征
汉初"白登之围"后,国库存粮"不足以具醇驷",《汉书·食货志》载"天子不能钧驷",此即黄老之术盛行的物质基础。至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钱帛累积"贯朽而不可校",方有卫霍远征的资本。唐代情形亦然,贞观四年(630年)户部奏"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方成李靖雪夜奇袭的底气。这种"休养-强盛"的国力曲线,恰与"和亲-征伐"的政策曲线形成镜像。

二、华夷秩序的建构过程
汉初娄敬提出"和亲之约"时,匈奴尚被视为"天之骄子"(《史记·匈奴列传》),至董仲舒"大一统"理论成熟,匈奴才被纳入"德化-征讨"的二元框架。唐代从贞观四年(630年)俘获颉利可汗后,突厥贵族"皆拜将军、中郎将"(《通典·边防典》),这种文化驯化实为军事胜利的意识形态准备。班固所言"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的认知转变,正是政策调整的观念基础。

三、地缘安全的动态平衡
汉文帝时匈奴"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史记·孝文本纪》),但尚未威胁三辅。至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时,匈奴已控制河西走廊,形成对长安的钳形攻势。唐代突厥在武德九年(626年)竟至渭水便桥,这种地缘压迫的升级,使得"怀柔"转化为"以战止战"的现实选择。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夷狄之患,其始莫不欲抚之,其终卒至于战",正是对此战略转折的深刻洞察。

结语:
汉唐的边疆策略演变,本质上是对"实力政治"法则的实践。贾谊《治安策》中"德可远施,威可远加"的理想,终需通过"以德怀之,以力制之"(《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辩证统一来实现。这种战略智慧,至今仍为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提供着历史镜鉴。
+
姚改 发表于 2025-7-2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唐夷夏政策嬗变考》

汉唐二代之于匈奴突厥,其政策由怀柔转为征伐,实乃国力消长与夷夏秩序重构之必然。考其本末,当从"内政-边疆"互动体系析之。

一、立国初期之战略守势
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室岁奉絮缯酒食,行和亲之策;唐高祖亦尝称臣突厥。此非示弱,实为"因时权变"之智。《汉书·匈奴传》载"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表面屈辱,实则换取"吏民无干戈之役"。唐初府兵制未备时,太宗亦言"吾与突厥所以独异者,正为其弱则抚之"。此阶段特征有三:其一,战后经济亟待"无为而治";其二,中央集权尚待巩固;其三,军事体系转型未竟。贾谊《治安策》所谓"倒县之势",正此之谓。

二、国力积蓄与战略转折
文景之治"贯朽粟陈",至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唐代贞观年间"斗米不过三四钱"。经济复苏带来战略资本,而军事改革尤为关键:汉之"期门羽林"建制、唐之"府兵-募兵"双轨,使军队完成专业化转型。董仲舒《春秋繁露》强调"王者必改制",正体现在此战略转型期。更值注意的是,汉唐均建立完善的马政体系,太仆寺掌"天子六厩",陇右牧监养马七十万匹,终破"匈奴之长技三"。

三、夷夏观念的政治实践
从贾谊"天子如堂,夷狄如陛"到陈子昂"夷夏大防",意识形态建构从未间断。汉唐统治者深谙"德化"与"威服"辩证:怀柔时期通过册封、互市构建宗藩体系;征伐阶段则强调"以夏变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将突厥降众纳入羁縻州体系,实践着《王制篇》"修其教不易其俗"的理念。

四、地缘政治的必然选择
匈奴"断右臂"战略与突厥"控弦百万"的威胁,迫使汉唐必须突破长城防线。张骞凿空与李靖奇袭,皆为实现"以攻代守"的地缘安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在征伐后建立的回纥道与参天可汗道,形成比汉代更系统的边疆管理体系。

要而论之,汉唐夷夏政策之变,实为"实力政治"的经典范本。其由怀柔至征伐的嬗变轨迹,印证了《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治国智慧。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弹性,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