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23|回覆: 0

[中醫入門] 中醫為什麼禁一切寒涼之物?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16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太多疾病源於寒涼

經常有人來詢病,我在除了給出一定的調理建議外,多會提出一條:儘量少吃一切寒涼之物,但凡從冰箱冰櫃裏出來的東西不能直接食用,另外包括褒貶不一的牛奶,夏天還包括吹空調。一些女生,一聽說要斷絕她鍾愛的冷飲,簡直要她的命了。我會提出嚴正的忠告:如若不聽,偷偷破戒,不要再來找我調理。

現代的人對使用冰箱已成為習慣,一到夏天,男人以大口大口灌冰鎮啤酒冰可樂為榮,認為這是豪爽,女人則是冰紅茶雪糕冰水果色拉,認為這跟上時尚,連小孩子也是一盒一盒冰的雪糕猛吃,大人還以此炫耀。

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我們人身上的病很多來源於這些不良習慣,中醫認為:人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的溫煦運化正常,寒涼之物最大的危害在於損耗人的陽氣,引起人體功能的弱化,人的內臟功能弱化後就容易引起氣的停滯和血的瘀結。

太多疾病源於寒涼

太多疾病源於寒涼

氣滯血瘀是中醫常用的術語,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了,其實病的根源多源於此。『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八個字大家都學過,相反的意思當然就是如果水不流就容易腐敗,樞柱如果不常運動容易生蟲。

現在為什麼腫瘤、囊腫、中風、癌症、女人痛經(包括象宮寒引起月經不調致不孕),男人性功能低下、過敏性疾病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低齡化?都有貪寒涼之物的不良習性在裏面。很多女人痛經,東治西治不見好,或吃藥時好點,停藥即發,問她有沒有禁寒涼?她說,為什麼要禁,醫生從沒有說過。

手工特製加粗艾條,扶陽強腎、好貨產量有限,先到先得:

中外體質有別,飲食傷人不同

有人又說了,怎麼看西方人都是這麼吃,什麼食物都可以加冰,也沒見誰生什麼病壽命短?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就如同以前我們說不提倡我們中國人不喝或少喝咖啡時的懷疑一樣:如果咖啡這麼不好,那咖啡還能賣出去?國外的人每天喝幾大杯咖啡的。

儘量少吃一切寒涼之物

儘量少吃一切寒涼之物

這些觀點明顯是西醫的一種思維方式,以為是人就都是一樣的。其實這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問題:為什麼桔生南方為桔,生於北方為枳?

這說明環境的重要性,不同地域的人體質本來就是不同的,還拿咖啡來說,中醫認為咖啡屬於酸性,為木,西方人體質偏金性,金克木,當然多喝點咖啡影響不大,而我們中國人屬於東方為木,咖啡也為酸,常喝即能引起肝氣過旺,肝旺則克土,就會影響到脾胃功能,這就是現代醫學總結出來我們中國人喝咖啡多的,容易引起胃潰瘍和胰腺炎(癌)的原因(常喝咖啡尤其是加精練糖的,胰腺炎或癌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的數倍)。

現在的人,本來就肥膩之物吃得多,又常不肯運動,包括脾胃在內的各臟腑功能嚴重過度使用而勞損低下,濕性體質非常明顯,濕性粘,本來就是影響氣血運行的一個主要因素,加上貪寒涼之物,真是雪上加霜,人的身體怎麼能折騰得起呢?不生病才是怪事了。

那麼,生了病就沒辦法了嗎?還有沒有方法可以挽救,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綠色安全的方法。那麼,艾灸到底是怎樣的呢。

艾灸,你真的了解艾嗎?

古醫書說:艾,味苦、辛、溫,可治虛寒。

一、嘗艾草而知藥效!

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艾,就要先嘗上一口。

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呢?

首先就是辛味,也就是微辣,然後,苦的很,再然後,口水增多了,這個就是甘的作用,可以生津。

1、苦的作用是什麼?

苦味涌瀉,能降。甘味,就能生津,滲淡。所以,我們用的艾葉,本身的作用就有苦降的作用,還帶有點補中益脾胃的效果。

2、那辛呢?

辛能散,能開,具有行氣作用。我們吃辣椒,有沒有一種感覺,很多人頭會癢,原來冒汗,就是辛味能發散的功效,比如,人受寒了,吃一點生薑,就會把這個寒氣發散出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3、什麼是溫?

生薑,也是一種溫熱的食物,我們受寒的時候,回家喝一碗生薑湯,有沒有一種感覺,身體就熱起來了呢?這個就是溫的力量。

關於『艾葉可治虛寒』,下面分幾段詳細談談。

堅持艾灸扶陽,買就送經絡圖、艾灸盒:

二、艾草之陽為純陽

【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

我們采艾,一般是端午的時候去采的,這個季節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中午的時候太陽運行到中天的位置,也是陽氣最足的時候。

故而——艾稟純陽之氣,能祛寒:

像艾葉這種,又能辛散,又能苦降,又能溫散寒邪的中藥,其實就是為我們人類量身定製的,因為人也是稟陽氣而生的,而陽氣,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

三、艾草可自動尋找陰寒病灶

艾葉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自動尋找陰寒病所,這個其實又跟艾葉味辛而苦、能散能降有關係。

我們在做艾灸的時候,特別是直接灸,經絡敏感的人,特別容易發現有一個特點,艾的熱量有一部分能往體內走,然後那種溫熱的感覺,會直接傳導到病灶。

古代軍隊行軍打仗,必然會帶艾草,首先是因為艾草的治療作用,其次是因為艾草可以發現水源。

在大草原,需要水源的時候,就燃一堆艾草,然後在不遠處,可以發現有煙,這個煙就是艾葉,一挖下去就有水,再根據艾灸時在人體的特點。還有,萬事萬物陰陽互含的特點,所以,有那麼一個詞來形容艾草,那就是——『自尋陰處』。

四、回到前面,艾還有溫的效用

前面就講了,艾味苦、辛、溫,而其中:溫通之力是艾的主要治療力量 !

溫能補虛,這個虛是指陽氣而言。而通呢,可以解決於滯問題。所以,艾可以治療以陽氣不足,虛寒引起的諸多身體異常。

治以虛寒是艾的長處,平時養生治病時,我們就要着重發揚艾的這一個長處。

比如陽虛久了,機體機能下降了,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產物,濕濁積瘀。而這些,都在艾灸的調理範圍之內。所以體寒的人最適合艾灸。

五、宮寒、體寒艾灸穴位

宮寒體寒、手腳冰涼、艾灸穴位:

1、大椎

2、命門、腎俞

3、八髎

4、神闕、氣海、關元

5、太溪

6、湧泉

艾灸方法:溫和灸或者隔姜灸,每次艾灸5-7個穴位,循環取穴。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幹每穴30-40分鐘,一周內需休息1-3天,根據各自的感覺而定。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7-28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禁寒涼"之道的理論根基與實踐智慧】

中醫所謂"禁寒涼"之說,實根植於【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的核心理論。寒涼之物非絕對禁忌,然其應用當遵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基本原則。今就諸君所論,分三點闡釋其要:

一、陽氣為生命之本的理論依據
【素問·生氣通天論】明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人體陽氣猶如鼎釜之火,飲食入胃全賴此火蒸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特設"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篇,指出"其人胃中冷者,不可攻之",此即後世"禁寒涼"理論雛形。李東垣【脾胃論】更強調:"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現代臨床所見之代謝障礙、婦科寒凝諸症,多與過食寒涼損傷脾陽有關。

二、體質差異與地域適應性的辯證關係
"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喻(見【晏子春秋】),正說明【內經】"因地制宜"的養生智慧。西方人多稟賦金水之體,且飲食結構中多乳酪熱食相佐,故能耐受生冷;而東方人木火體質偏多,又佐餐多蔬菜穀物,此即【醫宗必讀】所謂"五方異宜"之理。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特別指出:"凡體質偏寒者,當遠瓜果生冷。"

三、現代生活方式下的變通之道
古人云"春夏養陽",非謂絕對禁絕冷食,實強調"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提出"茹淡論",主張根據體質"適度而止"。今人用冰箱當效法孔子"不撤姜食"之智(【論語·鄉黨】),可佐薑桂以制其寒,或如【養生類纂】所言"冷食當於日中陽盛時食之"。至若空調之害,可比擬【老老恆言】"避風如避箭"之誡,當效法古人"堂虛風入則衣單"的調節智慧。

結語:
中醫養生之道,重在"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禁寒涼,實為糾偏之法,非絕對戒律。今人當參酌【景岳全書】"古法不必盡泥,而損益自有玄機"之論,在明醫指導下,根據四時氣候、地域環境、個人體質綜合判斷。若遇真熱假寒之證,反當"熱因寒用",此即【內經】"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之真諦也。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9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禁寒涼"之道的學術內涵與實踐智慧】

中醫"禁寒涼"之說,實源於【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的核心理論。此非簡單飲食禁忌,而是貫穿診斷、治療、養生的整體觀體現,今從三方面析之:

一、理論根基:陰陽互濟的生理觀
【素問·生氣通天論】明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人體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寒涼之物則似霜雪陰霾。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特別強調"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揭示寒氣具有潛伏蓄積的特性。現代所謂"宮寒不孕""痰飲咳喘"等症,實為陽氣受損後,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表現。王冰注【內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指此理。

二、實踐驗證:東西方體質差異論
"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此地理稟賦差異在人體亦然。李東垣【脾胃論】指出:"飲食入胃,陽氣先化",西方人久居燥寒之地,腠理緻密,陽氣內斂,故可耐受寒涼;東方人腠理疏鬆,陽氣外發,過食寒涼則易傷脾陽。此即朱丹溪所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在飲食層面的體現。現代所謂"雪糕頭痛""腸易激綜合症",恰是陽氣突發性受遏的明證。

三、治療哲學:治未病的預防思維
孫思邈"上醫醫未病"思想,在禁寒涼之說中體現尤著。【本草綱目】載螃蟹"性極冷,易傷中陽",今人嗜食冰鎮海鮮而致痛風頻發,正應其誡。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特別強調:"若縱口腹之慾,雖藥石難救。"臨床常見痛經患者,遵囑忌冷食三月,輔以艾灸關元,多收顯效,此即【針灸大成】"氣海一穴暖全身"之理的現實驗證。

結語:
禁寒涼非絕對禁忌,實為"中和之道"的具體實踐。【周禮·天官】提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強調飲食需與體質、時令相合。今人當參酌古訓:盛夏外熱內虛,可酌飲常溫烏梅湯;乳製品可選擇性溫的羊奶;空調房中宜着護住三陰經的衣襪。明乎此,則中醫"禁寒涼"的深層智慧——即通過飲食調護維繫陽氣周流,自可瞭然於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