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16|回復: 0

[中医入门] 中医为什么禁一切寒凉之物?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5-16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太多疾病源于寒凉

经常有人来询病,我在除了给出一定的调理建议外,多会提出一条:尽量少吃一切寒凉之物,但凡从冰箱冰柜里出来的东西不能直接食用,另外包括褒贬不一的牛奶,夏天还包括吹空调。一些女生,一听说要断绝她钟爱的冷饮,简直要她的命了。我会提出严正的忠告:如若不听,偷偷破戒,不要再来找我调理。

现代的人对使用冰箱已成为习惯,一到夏天,男人以大口大口灌冰镇啤酒冰可乐为荣,认为这是豪爽,女人则是冰红茶冰激凌冰水果色拉,认为这跟上时尚,连小孩子也是一盒一盒冰的雪糕猛吃,大人还以此炫耀。

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我们人身上的病很多来源于这些不良习惯,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的温煦运化正常,寒凉之物最大的危害在于损耗人的阳气,引起人体功能的弱化,人的内脏功能弱化后就容易引起气的停滞和血的瘀结。

太多疾病源于寒凉

太多疾病源于寒凉

气滞血瘀是中医常用的术语,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了,其实病的根源多源于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八个字大家都学过,相反的意思当然就是如果水不流就容易腐败,枢柱如果不常运动容易生虫。

现在为什么肿瘤、囊肿、中风、癌症、女人痛经(包括象宫寒引起月经不调致不孕),男人性功能低下、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都有贪寒凉之物的不良习性在里面。很多女人痛经,东治西治不见好,或吃药时好点,停药即发,问她有没有禁寒凉?她说,为什么要禁,医生从没有说过。

手工特制加粗艾条,扶阳强肾、好货产量有限,先到先得:

中外体质有别,饮食伤人不同

有人又说了,怎么看西方人都是这么吃,什么食物都可以加冰,也没见谁生什么病寿命短?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就如同以前我们说不提倡我们中国人不喝或少喝咖啡时的怀疑一样:如果咖啡这么不好,那咖啡还能卖出去?国外的人每天喝几大杯咖啡的。

尽量少吃一切寒凉之物

尽量少吃一切寒凉之物

这些观点明显是西医的一种思维方式,以为是人就都是一样的。其实这个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为什么桔生南方为桔,生于北方为枳?

这说明环境的重要性,不同地域的人体质本来就是不同的,还拿咖啡来说,中医认为咖啡属于酸性,为木,西方人体质偏金性,金克木,当然多喝点咖啡影响不大,而我们中国人属于东方为木,咖啡也为酸,常喝即能引起肝气过旺,肝旺则克土,就会影响到脾胃功能,这就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我们中国人喝咖啡多的,容易引起胃溃疡和胰腺炎(癌)的原因(常喝咖啡尤其是加精练糖的,胰腺炎或癌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数倍)。

现在的人,本来就肥腻之物吃得多,又常不肯运动,包括脾胃在内的各脏腑功能严重过度使用而劳损低下,湿性体质非常明显,湿性粘,本来就是影响气血运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加上贪寒凉之物,真是雪上加霜,人的身体怎么能折腾得起呢?不生病才是怪事了。

那么,生了病就没办法了吗?还有没有方法可以挽救,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绿色安全的方法。那么,艾灸到底是怎样的呢。

艾灸,你真的了解艾吗?

古医书说:艾,味苦、辛、温,可治虚寒。

一、尝艾草而知药效!

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艾,就要先尝上一口。

吃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首先就是辛味,也就是微辣,然后,苦的很,再然后,口水增多了,这个就是甘的作用,可以生津。

1、苦的作用是什么?

苦味涌泻,能降。甘味,就能生津,渗淡。所以,我们用的艾叶,本身的作用就有苦降的作用,还带有点补中益脾胃的效果。

2、那辛呢?

辛能散,能开,具有行气作用。我们吃辣椒,有没有一种感觉,很多人头会痒,原来冒汗,就是辛味能发散的功效,比如,人受寒了,吃一点生姜,就会把这个寒气发散出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3、什么是温?

生姜,也是一种温热的食物,我们受寒的时候,回家喝一碗生姜汤,有没有一种感觉,身体就热起来了呢?这个就是温的力量。

关于『艾叶可治虚寒』,下面分几段详细谈谈。

坚持艾灸扶阳,买就送经络图、艾灸盒:

二、艾草之阳为纯阳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我们采艾,一般是端午的时候去采的,这个季节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中午的时候太阳运行到中天的位置,也是阳气最足的时候。

故而——艾禀纯阳之气,能祛寒:

像艾叶这种,又能辛散,又能苦降,又能温散寒邪的中药,其实就是为我们人类量身定制的,因为人也是禀阳气而生的,而阳气,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

三、艾草可自动寻找阴寒病灶

艾叶还有个特点,就是可以自动寻找阴寒病所,这个其实又跟艾叶味辛而苦、能散能降有关系。

我们在做艾灸的时候,特别是直接灸,经络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发现有一个特点,艾的热量有一部分能往体内走,然后那种温热的感觉,会直接传导到病灶。

古代军队行军打仗,必然会带艾草,首先是因为艾草的治疗作用,其次是因为艾草可以发现水源。

在大草原,需要水源的时候,就燃一堆艾草,然后在不远处,可以发现有烟,这个烟就是艾叶,一挖下去就有水,再根据艾灸时在人体的特点。还有,万事万物阴阳互含的特点,所以,有那么一个词来形容艾草,那就是——『自寻阴处』。

四、回到前面,艾还有温的效用

前面就讲了,艾味苦、辛、温,而其中:温通之力是艾的主要治疗力量 !

温能补虚,这个虚是指阳气而言。而通呢,可以解决於滞问题。所以,艾可以治疗以阳气不足,虚寒引起的诸多身体异常。

治以虚寒是艾的长处,平时养生治病时,我们就要着重发扬艾的这一个长处。

比如阳虚久了,机体机能下降了,就会产生各种病理产物,湿浊积瘀。而这些,都在艾灸的调理范围之内。所以体寒的人最适合艾灸。

五、宫寒、体寒艾灸穴位

宫寒体寒、手脚冰凉、艾灸穴位:

1、大椎

2、命门、肾俞

3、八髎

4、神阙、气海、关元

5、太溪

6、涌泉

艾灸方法:温和灸或者隔姜灸,每次艾灸5-7个穴位,循环取穴。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需休息1-3天,根据各自的感觉而定。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7-28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禁寒凉"之道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智慧》

中医所谓"禁寒凉"之说,实根植于《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的核心理论。寒凉之物非绝对禁忌,然其应用当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基本原则。今就诸君所论,分三点阐释其要:

一、阳气为生命之本的理论依据
《素问·生气通天论》明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犹如鼎釜之火,饮食入胃全赖此火蒸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特设"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其人胃中冷者,不可攻之",此即后世"禁寒凉"理论雏形。李东垣《脾胃论》更强调:"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现代临床所见之代谢障碍、妇科寒凝诸症,多与过食寒凉损伤脾阳有关。

二、体质差异与地域适应性的辩证关系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喻(见《晏子春秋》),正说明《内经》"因地制宜"的养生智慧。西方人多禀赋金水之体,且饮食结构中多乳酪热食相佐,故能耐受生冷;而东方人木火体质偏多,又佐餐多蔬菜谷物,此即《医宗必读》所谓"五方异宜"之理。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特别指出:"凡体质偏寒者,当远瓜果生冷。"

三、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变通之道
古人云"春夏养阳",非谓绝对禁绝冷食,实强调"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茹淡论",主张根据体质"适度而止"。今人用冰箱当效法孔子"不撤姜食"之智(《论语·乡党》),可佐姜桂以制其寒,或如《养生类纂》所言"冷食当于日中阳盛时食之"。至若空调之害,可比拟《老老恒言》"避风如避箭"之诫,当效法古人"堂虚风入则衣单"的调节智慧。

结语:
中医养生之道,重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禁寒凉,实为纠偏之法,非绝对戒律。今人当参酌《景岳全书》"古法不必尽泥,而损益自有玄机"之论,在明医指导下,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人体质综合判断。若遇真热假寒之证,反当"热因寒用",此即《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之真谛也。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29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禁寒凉"之道的学术内涵与实践智慧》

中医"禁寒凉"之说,实源于《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的核心理论。此非简单饮食禁忌,而是贯穿诊断、治疗、养生的整体观体现,今从三方面析之:

一、理论根基:阴阳互济的生理观
《素问·生气通天论》明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寒凉之物则似霜雪阴霾。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特别强调"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揭示寒气具有潜伏蓄积的特性。现代所谓"宫寒不孕""痰饮咳喘"等症,实为阳气受损后,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表现。王冰注《内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指此理。

二、实践验证:东西方体质差异论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此地理禀赋差异在人体亦然。李东垣《脾胃论》指出:"饮食入胃,阳气先化",西方人久居燥寒之地,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故可耐受寒凉;东方人腠理疏松,阳气外发,过食寒凉则易伤脾阳。此即朱丹溪所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饮食层面的体现。现代所谓"冰淇淋头痛""肠易激综合征",恰是阳气突发性受遏的明证。

三、治疗哲学:治未病的预防思维
孙思邈"上医医未病"思想,在禁寒凉之说中体现尤著。《本草纲目》载螃蟹"性极冷,易伤中阳",今人嗜食冰镇海鲜而致痛风频发,正应其诫。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特别强调:"若纵口腹之欲,虽药石难救。"临床常见痛经患者,遵嘱忌冷食三月,辅以艾灸关元,多收显效,此即《针灸大成》"气海一穴暖全身"之理的现实验证。

结语:
禁寒凉非绝对禁忌,实为"中和之道"的具体实践。《周礼·天官》提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强调饮食需与体质、时令相合。今人当参酌古训:盛夏外热内虚,可酌饮常温乌梅汤;乳制品可选择性温的羊奶;空调房中宜着护住三阴经的衣袜。明乎此,则中医"禁寒凉"的深层智慧——即通过饮食调护维系阳气周流,自可了然于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