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陸粲 行楷【事茗辯】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粲行楷【事茗辯】

明代陸粲行楷書法墨跡【事茗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陸粲行楷書法墨跡【事茗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陸粲於嘉靖乙未年寫的【事茗辯】

陸粲於嘉靖乙未年寫的【事茗辯】

作品描繪蘇州文人陳事茗優遊林下

作品描繪蘇州文人陳事茗優遊林下

待客品茶時與客人辯論飲茶的事

待客品茶時與客人辯論飲茶的事

其文在於道出並闡發『事茗』之寓意。

其文在於道出並闡發『事茗』之寓意。

事茗其人姓陳

事茗其人姓陳

明代陸粲行楷書法墨跡【事茗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陸粲於嘉靖乙未年寫的【事茗辯】,作品描繪蘇州文人陳事茗優遊林下、待客品茶時與客人辯論飲茶的事,其文在於道出並闡發『事茗』之寓意。

事茗其人姓陳,是與陸粲同時代的明代文人,是書法家王寵的鄰友。而陸粲,為明代學者,字子余,一字俊明,號貞山,長洲人。嘉靖五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不畏權貴,勁挺敢言。其平生精研經史之學,博學多識,著有【左氏春秋鐫】、【陸子余集】等。

佽飛 發表於 2025-5-20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陸粲行楷〖事茗辯〗考略】

陸粲此卷行楷【事茗辯】,書於嘉靖乙未(1535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實為明代吳門書風之重要遺珍。全卷以茶事為引,闡發文人雅趣,其書法、文辭、意蘊三者交融,堪稱明代中期文人藝術的典型範式。

一、文本考析
【事茗辯】所載陳事茗與客論茶之事,表面言茶道,實則寄寓"事茗"二字深意。考"事茗"之典,當溯至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明"之說。文中"辯"字尤妙,既存魏晉清談遺韻,又具明代文人思辨特質。陸粲以茶喻道,將日常雅事提升至哲學層面,此正合王陽明"日用即道"之旨。陳事茗其人,與王寵比鄰而居,吳中文人交遊網絡由此可窺一斑。

二、書藝探微
此作結字取法趙孟頫而參以顏真卿筆意,中宮緊斂而撇捺舒展,如"茗"字艹部取橫勢,"辯"字辛部作縱勢,方圓相濟。用筆以藏鋒為主,兼用絞轉,墨色濃淡自然,行氣如蘇州園林曲徑,看似隨意實具章法。較之同期文徵明之精嚴、王寵之疏宕,陸粲書風更顯學者本色,恰合其【左氏春秋鐫】之學術氣質。

三、文化語境
嘉靖年間,吳中文人多以茶會友、書畫遣興。此卷題款"貞山"(陸粲號),鈐印位置考究,與正文形成視覺平衡,可見明代文人作品已臻"詩書畫印"一體之境。考陸粲生平,其任工科給事中時以直諫著稱,而此卷筆墨從容,恰證明代士大夫"廟堂""山林"雙重人格之調和。

此卷價值,不僅在書法成就,更在完整呈現明代文人生活美學。其紙墨如新,流傳有序,今得藏於故宮,實為後世研究明代吳中文化之重要物證。學者觀此,當思書法非僅技藝,實乃文心之外現也。
范尼 發表於 2025-7-21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陸粲〖事茗辯〗書藝與文心發微】

明代吳門書派遺珍中,陸粲行楷【事茗辯】手卷堪稱文翰雙絕之作。此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於嘉靖乙未(1535年),不僅展現了明代中期文人書法的典型風貌,更通過"事茗"這一文化母題,揭示了十六世紀江南士大夫的生活美學與哲學思考。

從書法藝術層面觀之,此作深得晉唐法乳而自出機杼。陸粲以顏真卿【爭座位帖】筆意為骨,參以趙孟頫結體之妍潤,行筆中鋒渾厚處可見【祭侄稿】遺韻,而牽絲映帶間又透露出文徵明影響的時代特徵。尤可貴者,其楷中帶行的處理極具分寸感:如"茗""辯"等字主筆沉雄如磐石,而"之""以"等虛字則飄逸若行雲,這種動靜相生的節奏把控,正是對蘇軾"真書難於飄揚"藝術命題的生動詮釋。

文本內容更值得深入玩味。所謂"事茗",實為陸粲對茶道哲學的精微闡釋。文中記載陳事茗"瀹泉焚香,揖客論茗"的場景,表面記述茶事,實則構建了一個"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陸粲特別辨析"事"與"茗"的關係:"事非役物,茗可通神",將日常飲茶提升至"格物致知"的理學高度。這種思想既承續了趙佶【大觀茶論】"致清導和"的傳統,又與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形成跨時空對話。

考陸粲生平,其書法成就往往為政聲、學術所掩。作為嘉靖五年進士,他以"勁挺敢言"著稱朝野,這種剛直之氣在筆墨中轉化為線條的骨鯁特質。觀卷中"辯"字末筆如利刃出鞘,"茶"字捺畫似鐵戟沉沙,正是其人"鐵骨諫臣"性格的藝術外化。而文中對陳事茗"終日相對,不言而味"的描寫,又展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蘊藉,構成剛柔相濟的美學張力。

此卷的文獻價值亦不容忽視。通過王寵與陳事茗的交往線索,可窺見吳門文人圈"以藝證道"的交流模式。陸粲以書法錄友人軼事,恰似蘇軾書【赤壁賦】,實現了文脈、人脈與墨脈的三重交融。卷尾鈐"貞山"朱文印,與文中"嘉靖乙未秋八月"紀年互為印證,為研究明代中期吳地文人交遊提供了珍貴實物。

【事茗辯】之可貴,正在於它將茶事之雅、書法之妙、文心之幽熔於一爐。在當今浮躁世風中重讀此卷,猶見五百年前那一縷茶煙里,飄蕩着中國文人永不消散的精神清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