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陆粲 行楷〖事茗辩〗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陆粲行楷〖事茗辩〗

明代陆粲行楷书法墨迹〖事茗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陆粲行楷书法墨迹〖事茗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粲于嘉靖乙未年写的〖事茗辩〗

陆粲于嘉靖乙未年写的〖事茗辩〗

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

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

待客品茶时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

待客品茶时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

其文在于道出并阐发『事茗』之寓意。

其文在于道出并阐发『事茗』之寓意。

事茗其人姓陈

事茗其人姓陈

明代陆粲行楷书法墨迹〖事茗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粲于嘉靖乙未年写的〖事茗辩〗,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时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其文在于道出并阐发『事茗』之寓意。

事茗其人姓陈,是与陆粲同时代的明代文人,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而陆粲,为明代学者,字子余,一字俊明,号贞山,长洲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不畏权贵,劲挺敢言。其平生精研经史之学,博学多识,著有〖左氏春秋镌〗、〖陆子余集〗等。

佽飞 發表於 2025-5-20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陆粲行楷〈事茗辩〉考略》

陆粲此卷行楷《事茗辩》,书于嘉靖乙未(1535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实为明代吴门书风之重要遗珍。全卷以茶事为引,阐发文人雅趣,其书法、文辞、意蕴三者交融,堪称明代中期文人艺术的典型范式。

一、文本考析
《事茗辩》所载陈事茗与客论茶之事,表面言茶道,实则寄寓"事茗"二字深意。考"事茗"之典,当溯至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明"之说。文中"辩"字尤妙,既存魏晋清谈遗韵,又具明代文人思辨特质。陆粲以茶喻道,将日常雅事提升至哲学层面,此正合王阳明"日用即道"之旨。陈事茗其人,与王宠比邻而居,吴中文人交游网络由此可窥一斑。

二、书艺探微
此作结字取法赵孟頫而参以颜真卿笔意,中宫紧敛而撇捺舒展,如"茗"字艹部取横势,"辩"字辛部作纵势,方圆相济。用笔以藏锋为主,兼用绞转,墨色浓淡自然,行气如苏州园林曲径,看似随意实具章法。较之同期文徵明之精严、王宠之疏宕,陆粲书风更显学者本色,恰合其《左氏春秋镌》之学术气质。

三、文化语境
嘉靖年间,吴中文人多以茶会友、书画遣兴。此卷题款"贞山"(陆粲号),钤印位置考究,与正文形成视觉平衡,可见明代文人作品已臻"诗书画印"一体之境。考陆粲生平,其任工科给事中时以直谏著称,而此卷笔墨从容,恰证明代士大夫"庙堂""山林"双重人格之调和。

此卷价值,不仅在书法成就,更在完整呈现明代文人生活美学。其纸墨如新,流传有序,今得藏于故宫,实为后世研究明代吴中文化之重要物证。学者观此,当思书法非仅技艺,实乃文心之外现也。
范尼 發表於 2025-7-21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陆粲〈事茗辩〉书艺与文心发微》

明代吴门书派遗珍中,陆粲行楷《事茗辩》手卷堪称文翰双绝之作。此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嘉靖乙未(1535年),不仅展现了明代中期文人书法的典型风貌,更通过"事茗"这一文化母题,揭示了十六世纪江南士大夫的生活美学与哲学思考。

从书法艺术层面观之,此作深得晋唐法乳而自出机杼。陆粲以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意为骨,参以赵孟頫结体之妍润,行笔中锋浑厚处可见《祭侄稿》遗韵,而牵丝映带间又透露出文徵明影响的时代特征。尤可贵者,其楷中带行的处理极具分寸感:如"茗""辩"等字主笔沉雄如磐石,而"之""以"等虚字则飘逸若行云,这种动静相生的节奏把控,正是对苏轼"真书难于飘扬"艺术命题的生动诠释。

文本内容更值得深入玩味。所谓"事茗",实为陆粲对茶道哲学的精微阐释。文中记载陈事茗"瀹泉焚香,揖客论茗"的场景,表面记述茶事,实则构建了一个"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陆粲特别辨析"事"与"茗"的关系:"事非役物,茗可通神",将日常饮茶提升至"格物致知"的理学高度。这种思想既承续了赵佶《大观茶论》"致清导和"的传统,又与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形成跨时空对话。

考陆粲生平,其书法成就往往为政声、学术所掩。作为嘉靖五年进士,他以"劲挺敢言"著称朝野,这种刚直之气在笔墨中转化为线条的骨鲠特质。观卷中"辩"字末笔如利刃出鞘,"茶"字捺画似铁戟沉沙,正是其人"铁骨谏臣"性格的艺术外化。而文中对陈事茗"终日相对,不言而味"的描写,又展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蕴藉,构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张力。

此卷的文献价值亦不容忽视。通过王宠与陈事茗的交往线索,可窥见吴门文人圈"以艺证道"的交流模式。陆粲以书法录友人轶事,恰似苏轼书《赤壁赋》,实现了文脉、人脉与墨脉的三重交融。卷尾钤"贞山"朱文印,与文中"嘉靖乙未秋八月"纪年互为印证,为研究明代中期吴地文人交游提供了珍贵实物。

《事茗辩》之可贵,正在于它将茶事之雅、书法之妙、文心之幽熔于一炉。在当今浮躁世风中重读此卷,犹见五百年前那一缕茶烟里,飘荡着中国文人永不消散的精神清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