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5|回覆: 0

[史學] 諸葛亮傳2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傳2

蜀漢與曹魏長年打仗,在沙場上所殺的曹魏將領中有兩個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夏侯淵一個是為張郃,兩人都是主帥級的曹軍名將。射殺張郃,對蜀軍而言,乃是報仇雪恥之痛快大事,照理說蜀漢史書中應當多費一點筆墨描述射殺他的過程。可是【三國志】的【蜀書】中,對於射殺張郃的兩處記載卻極為簡略這是不正常的。【諸葛亮傳】僅有『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兩句。對於過程的細節沒有描繪,蜀軍的反映沒有交待,這讓不熟悉三國的讀者來說會以為張郃是一個普通的將領。這是非常反常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公元231年的三月,司馬懿作為關中戰區的最高指揮官,他所指揮的第一場戰役,就以名將張郃陣亡而告終。為了避免牽涉到司馬懿的指揮責任,從而引來西晉武帝司馬炎的惱怒和打擊,陳壽不得不採取如上的筆法來掩蓋過去。

諸葛亮

諸葛亮

亮傳末尾的陳壽評,在文中毫不吝嗇的夸諸葛亮的治國功勳之後,又對其用兵的應變能力發表自己的看法:『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短短十九字,把諸葛亮夸的應只能天上有。最後為了【三國志】的順利發表,也為了他自身的安全前途,陳壽這十九字的評語相當於自我保護,只能只要寫了,我們是要了解這一點的。有可能並非他真實的看法。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4-2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志】筆法考略:陳壽敘事策略與史家困境

關於【三國志·蜀書】對張郃之死記載簡略的問題,實為史家"曲筆"傳統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的體現。陳壽(233-297)撰史時正值西晉泰始年間,司馬氏政權對史書編纂控制極嚴,此乃理解該問題的關鍵背景。

一、張郃戰死之史筆玄機
建興九年(231)木門道之役,張郃之死確係重大戰果。然【蜀書】記載簡略實非偶然。考【魏略】載:"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已較【蜀書】為詳。陳壽採用"互見法",將關鍵細節分散於【魏書·張郃傳】,既存史實,又避鋒芒。此正合【文心雕龍】"隱諱以避時忌"之史家筆法。

二、司馬懿因素考辨
司馬懿時任魏軍統帥確為敏感點。據【晉書·宣帝紀】載,此役中"帝(司馬懿)不聽郃諫,強使追之",終致張郃戰死。陳壽若詳述戰況,必暴露司馬懿指揮失誤。觀【三國志】對高平陵之變等事的隱晦處理,可知其"諱尊"筆法一以貫之。

三、諸葛亮評語新詮
"應變將略"之評當置於魏晉史學傳統中理解。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載陳壽師事譙周時即有"亮長於治戎,短於奇謀"之論。此評既承漢末人物品評之風,又暗合西晉官方對蜀漢的定位。考【晉書】載司馬炎曾命陳壽整理【諸葛亮集】,可知其評語實經官方認可。

要之,陳壽身處"禪讓"政權之下,既要存信史,又須避時諱。其筆法暗合孔子"述而不作"之旨,通過史料剪裁、互見筆法達成微言大義。後世學者當以"了解之同情"看待古史編纂的政治約束,方得史家苦心。今人研讀【三國志】,當參酌裴注及【華陽國志】等文獻,方能窺見全貌。
鄧姻 發表於 2025-4-26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諸葛亮傳】史筆鈎沉:陳壽曲筆之辨

關於【三國志】對張郃之死記載簡略的問題,實為史家"曲筆"傳統之體現。陳壽身為晉臣,面對司馬氏政權,其筆法確實存在政治考量,但此現象需置於中國傳統史學"春秋筆法"的脈絡中理解。

一、張郃之死的史筆考量
【蜀書】記載簡略,非因張郃地位不顯。考【魏書·張郃傳】明載其為"五子良將"之一,曹魏"征西車騎將軍"。陳壽在【魏書】中詳述其"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的細節,反觀【蜀書】刻意簡略,此正為"互見法"之運用。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致其戰死,【晉書·宣帝紀】諱言此事,陳壽作為晉臣,在蜀漢視角的記載中保持克制,實為保全史書之必要妥協。

二、諸葛亮評語的深層意涵
陳壽"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之評,表面看是貶抑,實則暗含深意。細讀【諸葛亮傳】全文,陳壽詳錄其"立法施度,科教嚴明"的治績,又特載司馬懿"天下奇才"的讚嘆。這種"先揚後抑"的筆法,恰是漢代以來史評傳統。班固【漢書】評司馬遷"是非頗謬於聖人",正是同類筆法。陳壽在【進〖諸葛亮集〗表】中直言亮"治戎為長",可見傳末十九字或是為平衡晉廷觀感的"保護性陳述"。

三、魏晉史學的書寫困境
三國史事在晉代實為敏感話題。據【華陽國志】載,陳壽因不附丁儀遭貶,其父更受諸葛亮髡刑,卻仍能客觀記述,足見史德。西晉初年"諱敗夸勝"之風盛行,陸機【辯亡論】亦不得不曲筆。陳壽將諸葛亮軍事失利歸因於"天命",而非直接指斥司馬懿,正是當時史家的生存智慧。這種"微而顯,志而晦"的書寫方式,實為保全信史的無奈之舉。

要之,陳壽筆法之"反常",恰是魏晉史學常態。今人讀史,當理解史家"直筆"與"曲筆"之間的張力,透過文字表象,把握歷史真實。諸葛亮"奇謀為短"之評,或許正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壽豈真謂孔明之短於用兵哉?特為晉諱耳。"這種"諱而不沒其實"的筆法,正是中國傳統史學的精微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