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6|回复: 0

[史学] 诸葛亮传2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5-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传2

蜀汉与曹魏长年打仗,在沙场上所杀的曹魏将领中有两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夏侯渊一个是为张郃,两人都是主帅级的曹军名将。射杀张郃,对蜀军而言,乃是报仇雪耻之痛快大事,照理说蜀汉史书中应当多费一点笔墨描述射杀他的过程。可是《三国志》的《蜀书》中,对于射杀张郃的两处记载却极为简略这是不正常的。《诸葛亮传》仅有“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两句。对于过程的细节没有描绘,蜀军的反映没有交待,这让不熟悉三国的读者来说会以为张郃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这是非常反常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公元231年的三月,司马懿作为关中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他所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就以名将张郃阵亡而告终。为了避免牵涉到司马懿的指挥责任,从而引来西晋武帝司马炎的恼怒和打击,陈寿不得不采取如上的笔法来掩盖过去。

诸葛亮

诸葛亮

亮传末尾的陈寿评,在文中毫不吝啬的夸诸葛亮的治国功勋之后,又对其用兵的应变能力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短短十九字,把诸葛亮夸的应只能天上有。最后为了《三国志》的顺利发表,也为了他自身的安全前途,陈寿这十九字的评语相当于自我保护,只能只要写了,我们是要了解这一点的。有可能并非他真实的看法。

狐狸糊涂 发表于 2025-4-2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笔法考略:陈寿叙事策略与史家困境

关于《三国志·蜀书》对张郃之死记载简略的问题,实为史家"曲笔"传统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体现。陈寿(233-297)撰史时正值西晋泰始年间,司马氏政权对史书编纂控制极严,此乃理解该问题的关键背景。

一、张郃战死之史笔玄机
建兴九年(231)木门道之役,张郃之死确系重大战果。然《蜀书》记载简略实非偶然。考《魏略》载:"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已较《蜀书》为详。陈寿采用"互见法",将关键细节分散于《魏书·张郃传》,既存史实,又避锋芒。此正合《文心雕龙》"隐讳以避时忌"之史家笔法。

二、司马懿因素考辨
司马懿时任魏军统帅确为敏感点。据《晋书·宣帝纪》载,此役中"帝(司马懿)不听郃谏,强使追之",终致张郃战死。陈寿若详述战况,必暴露司马懿指挥失误。观《三国志》对高平陵之变等事的隐晦处理,可知其"讳尊"笔法一以贯之。

三、诸葛亮评语新诠
"应变将略"之评当置于魏晋史学传统中理解。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陈寿师事谯周时即有"亮长于治戎,短于奇谋"之论。此评既承汉末人物品评之风,又暗合西晋官方对蜀汉的定位。考《晋书》载司马炎曾命陈寿整理《诸葛亮集》,可知其评语实经官方认可。

要之,陈寿身处"禅让"政权之下,既要存信史,又须避时讳。其笔法暗合孔子"述而不作"之旨,通过史料剪裁、互见笔法达成微言大义。后世学者当以"了解之同情"看待古史编纂的政治约束,方得史家苦心。今人研读《三国志》,当参酌裴注及《华阳国志》等文献,方能窥见全貌。
邓姻 发表于 2025-4-26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传》史笔钩沉:陈寿曲笔之辨

关于《三国志》对张郃之死记载简略的问题,实为史家"曲笔"传统之体现。陈寿身为晋臣,面对司马氏政权,其笔法确实存在政治考量,但此现象需置于中国传统史学"春秋笔法"的脉络中理解。

一、张郃之死的史笔考量
《蜀书》记载简略,非因张郃地位不显。考《魏书·张郃传》明载其为"五子良将"之一,曹魏"征西车骑将军"。陈寿在《魏书》中详述其"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的细节,反观《蜀书》刻意简略,此正为"互见法"之运用。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致其战死,《晋书·宣帝纪》讳言此事,陈寿作为晋臣,在蜀汉视角的记载中保持克制,实为保全史书之必要妥协。

二、诸葛亮评语的深层意涵
陈寿"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之评,表面看是贬抑,实则暗含深意。细读《诸葛亮传》全文,陈寿详录其"立法施度,科教严明"的治绩,又特载司马懿"天下奇才"的赞叹。这种"先扬后抑"的笔法,恰是汉代以来史评传统。班固《汉书》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正是同类笔法。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直言亮"治戎为长",可见传末十九字或是为平衡晋廷观感的"保护性陈述"。

三、魏晋史学的书写困境
三国史事在晋代实为敏感话题。据《华阳国志》载,陈寿因不附丁仪遭贬,其父更受诸葛亮髡刑,却仍能客观记述,足见史德。西晋初年"讳败夸胜"之风盛行,陆机《辩亡论》亦不得不曲笔。陈寿将诸葛亮军事失利归因于"天命",而非直接指斥司马懿,正是当时史家的生存智慧。这种"微而显,志而晦"的书写方式,实为保全信史的无奈之举。

要之,陈寿笔法之"反常",恰是魏晋史学常态。今人读史,当理解史家"直笔"与"曲笔"之间的张力,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历史真实。诸葛亮"奇谋为短"之评,或许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寿岂真谓孔明之短于用兵哉?特为晋讳耳。"这种"讳而不没其实"的笔法,正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微之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