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筆力怎樣練?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5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力,把它定義爲筆毫在運行時與阻力對應的反作用力。既然它與阻力對應,那麼筆力的強弱應與阻力成正比,即阻力越大,筆力越強。所以要想表現筆力就要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怎樣才能增加阻力呢?

有三種方法:

其一,選擇表面毛糙或質地鬆軟的紙,以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對筆的垂直壓力,即重按,這種垂直壓力在筆毫作用於紙面時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隨之加大,但此法對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沒有作用;

其三,運腕,使筆毫呈逆勢澀行狀,即筆桿的倒向與筆畫的走向相反。下面對之逐一分析。

選擇表面毛糙的紙,書寫時會有輕微的『沙沙』聲,說明筆毫運行時在克服阻力,寫起來感覺非常過癮。當然在過癮的同時筆的壽命必受影響。試比較,如果拿一塊表面光滑的玻璃,在上面書寫又是什麼感覺?我寫過,感覺是滑,筆留不住,總之感覺很糟糕。那是因爲它表面光滑且質地堅硬,筆毫與它的摩擦力極小,阻力微乎其微,筆力就無從談起了。而如果拿一張表面光滑但很軟的塑料紙書寫,感覺比在玻璃上好許多。這又說明筆力同紙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想想當年王羲之要是在玻璃上寫字,他能入玻三分嗎?反過來說,只要你用筆得法,你也能做到『入木三分』。且聽我進一步的分析。

而增加手對筆桿的垂直壓力,即重按,也會加大筆毫同紙的摩擦力,從而增加筆力,但這種方法對提筆書寫毫無意義,因爲提筆書寫,手對筆的垂直壓力是微乎其微的,筆毫同紙面的摩擦力相比重按時產生的摩擦力小得多。這又如何表現筆力呢?請大家別忘了物理學上還有一個術語——壓強(單位面積所受的壓力)。

提筆書寫時,筆毫與紙面的接觸面是小了,紙的受力面隨之縮小,但壓強沒有變(還可表現筆力,只是人很難感覺到筆毫對紙面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要想表現筆力就要靠速度,提筆時筆鋒抵紙,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難控制(尤其是彈性很小的長鋒軟毫),無法表現筆力,寫出的線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斬亂麻,寫出的線才能幹淨利索,才有力的感覺。

再說運腕使筆桿的傾倒方向(以下簡稱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這樣能夠充分發揮筆鋒的彈性,從而增加筆毫對紙的壓力,進而增加阻力(強調一下:提筆書寫尤其是軟毫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是最難的,但運用此法結合速度最易表現筆力);並且在這種狀態下,筆頭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紙吸收,產生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寫出的筆畫有厚度,墨像堆在紙面上。

筆桿的倒向不同,筆毫對紙的壓力也大不相同,如筆桿倒向與筆畫走向一致(即拖鋒),這種情況下筆毫對紙的壓力最小,最難寫出筆力,故不可取;

第二種情況是筆桿向筆畫兩側傾倒(即偏鋒),因爲筆畫兩側受力不對稱,表現筆力也不理想。最後,還是筆桿的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最易表現筆力,而這要靠運腕才能做到。另外這種方法對用軟毫筆表現筆力作用更爲明顯。

除以上幾個要素,筆力的表現還受墨的濃度、執筆方法的合理程度、身體姿勢、書寫者控制筆的能力高下及所有因素之間的磨合程度等諸因素的影響。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4-30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力三要:紙性、壓力與運腕之法】

筆力之論,自古爲書家所重。衛夫人【筆陣圖】云:"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力非蠻力,乃筆毫與紙面相激相生之妙力。今就所問筆力三法,參以歷代書論,析其精微如次。

一、紙性擇取與筆力相生
古人擇紙,首重"發墨"。毛糙鬆軟之紙,實爲筆毫"築巢"之所。蘇東坡【書蒲永升畫後】言"宣城諸葛筆,中山兔毫勁",然若無澄心堂紙相配,焉能"入木三分"?玻璃滑紙之喻甚當,然需知王羲之時代"縑素不易得",故其"輒書數行"皆在粗麻紙上。紙之密度與纖維結構,實爲筆力之"戰場",過滑則無駐鋒之趣,過糙則損毫太甚,當如米芾擇紙"細潤綿密"者爲上。

二、垂直壓力之辯證
重按之法,見於顏真卿【祭侄稿】"屋漏痕"之筆。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警醒:"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提按之妙,實關"壓強"物理。智永【真草千字文】提筆處細若遊絲而力貫其中,正合"錐畫沙"之理——鋒尖聚力,雖輕猶重。黃庭堅"長年盪槳"之喻,恰說明提筆時需以速度補壓力,使筆鋒"殺紙"有聲,此乃"疾澀之道"的奧義。

三、運腕逆勢之精微
運腕使筆桿逆勢,實爲"屋漏痕""折釵股"之秘鑰。包世臣【藝舟雙楫】詳述:"五指齊力而腕主運,筆鋒逆入平出。"觀懷素【自敘帖】驚蛇走虺之勢,皆因腕運使筆鋒始終"咬"住紙面。尤其長鋒羊毫,更需"逆頂"之法——筆桿傾側時,筆肚墨汁借離心力注於鋒杪,遂生"墨透紙背"之效。王鐸漲墨法之雄強,正得益於此。

結語
筆力終非物理之力,乃"心意導氣,氣運於腕"之綜合體現。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須知"力"之至高境界,是"綿里鐵"的辯證統一。習書者當於楮墨間參悟:阻力非敵,實爲筆鋒起舞之支點;速度非躁,乃氣脈貫通之節律。誠能三法並用,自可臻於"筆力驚絕"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