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笔力怎样练?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5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笔力,把它定义为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既然它与阻力对应,那么笔力的强弱应与阻力成正比,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所以要想表现笔力就要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

有三种方法:

其一,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这种垂直压力在笔毫作用于纸面时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随之加大,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其三,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下面对之逐一分析。

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当然在过瘾的同时笔的寿命必受影响。试比较,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在上面书写又是什么感觉?我写过,感觉是滑,笔留不住,总之感觉很糟糕。那是因为它表面光滑且质地坚硬,笔毫与它的摩擦力极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而如果拿一张表面光滑但很软的塑料纸书写,感觉比在玻璃上好许多。这又说明笔力同纸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想想当年王羲之要是在玻璃上写字,他能入玻三分吗?反过来说,只要你用笔得法,你也能做到『入木三分』。且听我进一步的分析。

而增加手对笔杆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也会加大笔毫同纸的摩擦力,从而增加笔力,但这种方法对提笔书写毫无意义,因为提笔书写,手对笔的垂直压力是微乎其微的,笔毫同纸面的摩擦力相比重按时产生的摩擦力小得多。这又如何表现笔力呢?请大家别忘了物理学上还有一个术语——压强(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

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再说运腕使笔杆的倾倒方向(以下简称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强调一下:提笔书写尤其是软毫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是最难的,但运用此法结合速度最易表现笔力);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

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

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最后,还是笔杆的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另外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除以上几个要素,笔力的表现还受墨的浓度、执笔方法的合理程度、身体姿势、书写者控制笔的能力高下及所有因素之间的磨合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4-30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笔力三要:纸性、压力与运腕之法》

笔力之论,自古为书家所重。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力非蛮力,乃笔毫与纸面相激相生之妙力。今就所问笔力三法,参以历代书论,析其精微如次。

一、纸性择取与笔力相生
古人择纸,首重"发墨"。毛糙松软之纸,实为笔毫"筑巢"之所。苏东坡《书蒲永升画后》言"宣城诸葛笔,中山兔毫劲",然若无澄心堂纸相配,焉能"入木三分"?玻璃滑纸之喻甚当,然需知王羲之时代"缣素不易得",故其"辄书数行"皆在粗麻纸上。纸之密度与纤维结构,实为笔力之"战场",过滑则无驻锋之趣,过糙则损毫太甚,当如米芾择纸"细润绵密"者为上。

二、垂直压力之辩证
重按之法,见于颜真卿《祭侄稿》"屋漏痕"之笔。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警醒:"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提按之妙,实关"压强"物理。智永《真草千字文》提笔处细若游丝而力贯其中,正合"锥画沙"之理——锋尖聚力,虽轻犹重。黄庭坚"长年荡桨"之喻,恰说明提笔时需以速度补压力,使笔锋"杀纸"有声,此乃"疾涩之道"的奥义。

三、运腕逆势之精微
运腕使笔杆逆势,实为"屋漏痕""折钗股"之秘钥。包世臣《艺舟双楫》详述:"五指齐力而腕主运,笔锋逆入平出。"观怀素《自叙帖》惊蛇走虺之势,皆因腕运使笔锋始终"咬"住纸面。尤其长锋羊毫,更需"逆顶"之法——笔杆倾侧时,笔肚墨汁借离心力注于锋杪,遂生"墨透纸背"之效。王铎涨墨法之雄强,正得益于此。

结语
笔力终非物理之力,乃"心意导气,气运于腕"之综合体现。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须知"力"之至高境界,是"绵里铁"的辩证统一。习书者当于楮墨间参悟:阻力非敌,实为笔锋起舞之支点;速度非躁,乃气脉贯通之节律。诚能三法并用,自可臻于"笔力惊绝"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