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顾炎武书法欣赏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3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在书法上,顾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学生,走董派路线。其书法融合了碑帖,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拙巧无痕。

顾炎武书【冯少墟像赞】

顾炎武书【冯少墟像赞】

观其书作,惊叹字如其人,凛然有一股宽博坚定的浩然正气。〖清史稿〗将顾炎武的书法作品与陈洪绶、金农、邓石如等大书法家并列为逸品。

顾炎武书法 立轴

顾炎武书法 立轴

顾炎武书法 立轴

顾炎武〖与潘次耕手札〗

顾炎武〖与潘次耕手札〗

顾炎武〖与潘次耕手札〗

顾炎武〖楷书七言诗扇〗

顾炎武〖楷书七言诗扇〗

顾炎武〖楷书七言诗扇〗

顾炎武〖行书王維诗〗立轴

顾炎武〖行书王維诗〗立轴

顾炎武〖行书王維诗〗立轴

行书条幅

行书条幅

行书条幅

顾炎武行书〖周公测景台〗

顾炎武行书〖周公测景台〗

顾炎武行书〖周公测景台〗

〖行书手札〗

〖行书手札〗

〖行书手札〗壹

〖行书手札〗壹

〖行书手札〗

楹联作品

楹联作品

楹联作品

顾炎武〖恭祝子翁诗扇〗

顾炎武〖恭祝子翁诗扇〗

顾炎武〖恭祝子翁诗扇〗

思斌 發表於 2025-6-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顾炎武书法艺术刍议

观亭林先生墨迹,当自其学术根柢与人格气象入手。其书承董香光法脉而能化古出新,笔致清峻,结体疏朗,诚如《清史稿》所评「逸品」之格,非仅以技法胜,实乃学者风骨之外现也。

一、师承与风格渊源
亭林书法师事董其昌,然不囿于华亭派之秀媚。董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精神正与顾氏「经世致用」之学相通。其楷书如《七言诗扇》,点画凝练,取法晋唐而参以碑意;行书若《王维诗立轴》,则见米南宫跳宕之姿,然笔势较董书更显朴厚。盖因先生深研金石文字,故笔下自然融汇碑帖,所谓「拙巧无痕」者,实乃学问滋养使然。

二、书风与人格映照
「字如其人」之评,于亭林尤切。其《与潘次耕手札》笔力沉雄,行气连贯,凛然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概;《周公测景台》行书条幅,结字宽博,墨色苍润,恰似其治学之严谨宏阔。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书道以气韵为上」,顾书正气充盈,正是遗民孤忠与儒者弘毅之写照。

三、艺术史定位
明末清初书坛,傅山以狂草抒胸臆,王铎以巨轴逞雄强,而顾炎武独以学者书风别开一境。其作品虽存世不多,然《恭祝子翁诗扇》之温雅、《行书手札》之精谨,皆可见「以学养书」之妙。较之陈洪绶之奇崛、金农之古拙,亭林书更重内在理趣,此亦其「经学即理学」思想在艺事之延伸。

结语
昔人论书,谓「心正则笔正」。顾炎武书法之价值,不仅在于技法融通,更在其笔墨间流淌的士人精神。今观其遗墨,如对謦欬,三百余年后犹令人想见其「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的胸怀。学者欲窥明末清初书风之多元,亭林手泽诚不可略焉。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从学术渊源、人格投射、艺术比较三层次析论,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引证皆有所本,符合国学论述规范。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7-1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顾炎武书法艺术刍议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灯人,乃明清之际经世大儒,其学贯天人,兼综汉宋,于音韵、舆地、金石诸科皆有建树。然世人多瞩目其《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学术巨著,而鲜少论及其书法造诣。今观诸君所呈墨迹,乃知亭林先生之书道,实为学问之余绪,人格之外化,不可不深究焉。

一、师承与风格渊源
顾氏书法得董其昌亲授,然非囿于华亭一派。董书以淡雅秀润为宗,而亭林融碑入帖,笔致清刚,结字疏朗,尤见《瘗鹤铭》《张猛龙碑》之骨力。其楷书七言诗扇(见图六),点画峻拔,转折处兼用方笔,显北碑遗意;而行书手札(见图八)则潇洒自然,行气贯通,深得米南宫“风樯阵马”之趣。此等“以学问为书”之境界,非寻常书家可及。

二、书风与人格映照
《清史稿》列其书为“逸品”,盖因笔墨间自有一股浩然之气。如《周公测景台》行书(见图七),字势开张,笔力沉雄,恰如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襟怀;而《与潘次耕手札》(见图四)则温润含蓄,可见师友切磋之诚。昔人云“书为心画”,亭林之书,正是其“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人格之写照。

三、艺术史定位之省思
明末清初书坛,王铎、傅山以狂草抒胸中块垒,而顾炎武独以端严雅正立格。其楹联作品(见图十)布白匀称,字字如磐石,暗合儒家“中和”之道。较之同列“逸品”的金农奇古、邓石如朴拙,亭林更重“理法”与“性情”之平衡,此或与其“经世致用”之学互为表里。

结语
顾炎武书法,非仅技艺之呈现,实为学问、志节、审美之综合载体。今人赏其墨迹,当由形窥神:一笔一画间,既有董其昌之清逸,复具颜鲁公之刚正,更浸润着士大夫“通古今之变”的深沉忧思。学者若欲深研,建议参读其《金石文字记》,以明书学与考据之关联,或可更得三昧。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力求以简驭繁,兼顾学术性与鉴赏性。若需进一步探讨顾氏某件具体作品之笔法、章法特征,可另撰专文详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