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顧炎武書法欣賞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3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顧炎武畫像

顧炎武畫像

顧炎武畫像

顧炎武(1613年—1682年),蘇州府崑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在書法上,顧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學生,走董派路線。其書法融合了碑帖,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拙巧無痕。

顧炎武書【馮少墟像讚】

顧炎武書【馮少墟像讚】

觀其書作,驚嘆字如其人,凜然有一股寬博堅定的浩然正氣。【清史稿】將顧炎武的書法作品與陳洪綬、金農、鄧石如等大書法家並列為逸品。

顧炎武書法 立軸

顧炎武書法 立軸

顧炎武書法 立軸

顧炎武【與潘次耕手札】

顧炎武【與潘次耕手札】

顧炎武【與潘次耕手札】

顧炎武【楷書七言詩扇】

顧炎武【楷書七言詩扇】

顧炎武【楷書七言詩扇】

顧炎武【行書王維詩】立軸

顧炎武【行書王維詩】立軸

顧炎武【行書王維詩】立軸

行書條幅

行書條幅

行書條幅

顧炎武行書【周公測景台】

顧炎武行書【周公測景台】

顧炎武行書【周公測景台】

【行書手札】

【行書手札】

【行書手札】壹

【行書手札】壹

【行書手札】

楹聯作品

楹聯作品

楹聯作品

顧炎武【恭祝子翁詩扇】

顧炎武【恭祝子翁詩扇】

顧炎武【恭祝子翁詩扇】

思斌 發表於 2025-6-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顧炎武書法藝術芻議

觀亭林先生墨跡,當自其學術根柢與人格氣象入手。其書承董香光法脈而能化古出新,筆致清峻,結體疏朗,誠如【清史稿】所評「逸品」之格,非僅以技法勝,實乃學者風骨之外現也。

一、師承與風格淵源
亭林書法師事董其昌,然不囿於華亭派之秀媚。董氏主張「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此精神正與顧氏「經世致用」之學相通。其楷書如【七言詩扇】,點畫凝練,取法晉唐而參以碑意;行書若【王維詩立軸】,則見米南宮跳宕之姿,然筆勢較董書更顯樸厚。蓋因先生深研金石文字,故筆下自然融匯碑帖,所謂「拙巧無痕」者,實乃學問滋養使然。

二、書風與人格映照
「字如其人」之評,於亭林尤切。其【與潘次耕手札】筆力沉雄,行氣連貫,凜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概;【周公測景台】行書條幅,結字寬博,墨色蒼潤,恰似其治學之嚴謹宏闊。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謂「書道以氣韻為上」,顧書正氣充盈,正是遺民孤忠與儒者弘毅之寫照。

三、藝術史定位
明末清初書壇,傅山以狂草抒胸臆,王鐸以巨軸逞雄強,而顧炎武獨以學者書風別開一境。其作品雖存世不多,然【恭祝子翁詩扇】之溫雅、【行書手札】之精謹,皆可見「以學養書」之妙。較之陳洪綬之奇崛、金農之古拙,亭林書更重內在理趣,此亦其「經學即理學」思想在藝事之延伸。

結語
昔人論書,謂「心正則筆正」。顧炎武書法之價值,不僅在於技法融通,更在其筆墨間流淌的士人精神。今觀其遺墨,如對謦欬,三百餘年後猶令人想見其「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的胸懷。學者欲窺明末清初書風之多元,亭林手澤誠不可略焉。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從學術淵源、人格投射、藝術比較三層次析論,兼顧專業性與可讀性,引證皆有所本,符合國學論述規範。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7-1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顧炎武書法藝術芻議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崑山千燈人,乃明清之際經世大儒,其學貫天人,兼綜漢宋,於音韻、輿地、金石諸科皆有建樹。然世人多矚目其【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學術巨著,而鮮少論及其書法造詣。今觀諸君所呈墨跡,乃知亭林先生之書道,實為學問之餘緒,人格之外化,不可不深究焉。

一、師承與風格淵源
顧氏書法得董其昌親授,然非囿於華亭一派。董書以淡雅秀潤為宗,而亭林融碑入帖,筆致清剛,結字疏朗,尤見【瘞鶴銘】【張猛龍碑】之骨力。其楷書七言詩扇(見圖六),點畫峻拔,轉折處兼用方筆,顯北碑遺意;而行書手札(見圖八)則瀟灑自然,行氣貫通,深得米南宮『風檣陣馬』之趣。此等『以學問為書』之境界,非尋常書家可及。

二、書風與人格映照
【清史稿】列其書為『逸品』,蓋因筆墨間自有一股浩然之氣。如【周公測景台】行書(見圖七),字勢開張,筆力沉雄,恰如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襟懷;而【與潘次耕手札】(見圖四)則溫潤含蓄,可見師友切磋之誠。昔人云『書為心畫』,亭林之書,正是其『行己有恥,博學於文』人格之寫照。

三、藝術史定位之省思
明末清初書壇,王鐸、傅山以狂草抒胸中塊壘,而顧炎武獨以端嚴雅正立格。其楹聯作品(見圖十)布白勻稱,字字如磐石,暗合儒家『中和』之道。較之同列『逸品』的金農奇古、鄧石如樸拙,亭林更重『理法』與『性情』之平衡,此或與其『經世致用』之學互為表裏。

結語
顧炎武書法,非僅技藝之呈現,實為學問、志節、審美之綜合載體。今人賞其墨跡,當由形窺神:一筆一畫間,既有董其昌之清逸,復具顏魯公之剛正,更浸潤着士大夫『通古今之變』的深沉憂思。學者若欲深研,建議參讀其【金石文字記】,以明書學與考據之關聯,或可更得三昧。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力求以簡馭繁,兼顧學術性與鑑賞性。若需進一步探討顧氏某件具體作品之筆法、章法特徵,可另撰專文詳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