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3|回覆: 2

[詩詞賞析] 【詩詞】【嘆花】—【唐】杜牧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5-1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嘆花

【唐】杜牧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45326b8ef3093b8d7d8470d095fba2b6.jpg

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釋

自是:都怪自己。

校:通『較』,比較。

狂風:指代無情的歲月,人事的變遷。

深紅色:借指鮮花。

陰:通『蔭』。

子滿枝:雙關語。即使是說花落結子,也暗指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已結婚生子。

譯文

自己尋訪春色去的太晚,以至於春盡花謝,不必埋怨花開得太早。

自然界的風雨變遷使得鮮花凋謝,春天已然過去,綠葉繁茂,果實纍纍,已經快到收穫的季節了。

賞析

關於此詩,有一個傳說故事:杜牧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爲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嘆花來寄託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全詩圍繞『嘆』字著筆。前兩句是自嘆自解,抒寫自己尋春賞花去遲了,以至於春盡花謝,錯失了美好的時機。首句的『春』猶下句的『芳』,指花。而開頭一個『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詩人那種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了。第二句寫自解,表示對春暮花謝不用惆悵,也不必怨嗟。詩人明明在惆悵怨嗟,卻偏說『不須惆悵』,明明是痛惜懊喪已極,卻偏要自寬自慰,這在寫法上是騰挪跌宕,在語意上是翻進一層,越發顯出詩人惆悵失意之深,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懊惱至極的情緒。

後兩句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使鮮花凋零,紅芳褪盡,綠葉成陰,結子滿枝,果實纍纍,春天已經過去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寫花樹的自然變化,其實蘊含著詩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詩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敘事賦物,即以比情抒懷,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但這種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與此詩有關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別無寄託的詠物詩,也是出色的。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又使此詩顯得構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28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嘆花〗詩中的隱喻結構與生命意識探微】

杜牧此詩以"嘆花"爲題,實爲唐代詠物詩之典範。全詩二十八字,卻構建起三重精妙的隱喻系統:表層寫花事代謝,中層喻人事變遷,深層則暗含生命哲思。這種"物-人-道"的三重結構,正是晚唐詠物詩"托物寓懷"傳統的典型體現。

首句"自是尋春去校遲"中"校遲"二字尤值玩味。校者,較也,暗含比較之意。【說文】釋"校"爲"木囚",引申有拘束、限制之義。詩人以"校遲"自省,實則是將時間人格化爲具有約束力的存在。這種對時間性的自覺認知,與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異曲同工,皆體現唐人獨特的時間焦慮。

次句"不須惆悵怨芳時"運用反諷修辭。表面勸解,實則"不須"二字愈顯惆悵之深。這種"否定之否定"的表達方式,源自【楚辭】"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的傳統,但杜牧將其轉化爲更含蓄的內心獨白。考【樊川文集】中"芳時"凡七見,多與"虛擲"相連,可見此語實爲詩人慣常的生命慨嘆。

後二句的意象轉換尤見匠心。"狂風"作爲時間暴力的象徵,與李白"飛湍瀑流爭喧豗"的自然偉力不同,杜牧筆下的狂風更具摧毀美好事物的殘酷性。"深紅色"的褪去,既符合色彩學上的補色原理(紅-綠對照),又暗合【周易】"窮則變"的哲學。當崔護寫"人面桃花相映紅"時,紅色是青春的象徵;而杜牧目睹"深紅色"的消逝,實則是盛唐氣象終結的隱喻。

結句"綠葉成陰子滿枝",化用【詩經】"桃之夭夭,有蕡其實"的意象而反其意。值得注意的是,"陰"字古通"蔭",【說文】釋爲"草陰地",暗含庇護、延續之意。此句表面寫植物生命周期的完成,實則構建起"花-子"的永恆輪迴:花的凋謝恰是果實孕育的開端。這種辯證思維,與李商隱"此花此葉常相映"的並置美學形成有趣對照。

傳說中杜牧與湖州女子的故事雖未必可信,但作爲"詩本事"卻揭示了重要事實:在唐代,詠物詩常與具體人生經驗緊密關聯。杜牧將個人情感升華爲普遍的生命體驗,這種"個人性"與"宇宙性"的統一,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高明之處。較之韓愈【落花】的直露,杜牧此詩更得【詩經】"哀而不傷"之旨。

此詩的藝術成就,在於將【楚辭】香草美人傳統轉化爲更日常的審美體驗。花開花落本是自然常態,詩人卻從中窺見生命本質的殘酷與美好。這種"即物即真"的觀照方式,對宋代楊萬里"誠齋體"影響深遠。今日重讀此詩,不僅能領略晚唐詩風的精微,更能觸摸到中國文人面對時間流逝時,那份永恆的文化鄉愁。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28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嘆花〗詩中的時間意識與隱喻藝術探微】

杜樊川此詩雖僅二十八字,卻蘊含唐人絕句"句絕而意不絕"(【詩人玉屑】)之妙。全詩以"嘆"爲詩眼,通過花事變遷構建雙重隱喻體系,在晚唐詠物詩中獨樹一幟。

一、時間意識的雙重構建
首句"尋春去校遲"以"校遲"二字奠定時間錯位的基調。考【說文】:"校,木囚也",此處作"較"解尤見匠心。詩人將主觀時間(尋春之期)與客觀時間(花信之期)並置,形成"人時"與"天時"的永恆矛盾。次句"不須惆悵"實乃反語,與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同出屈子"忳鬱邑余侘傺"(【離騷】)的抒情傳統,表面豁達內里沉痛。

二、隱喻系統的層遞展開
"狂風"意象承【詩·鄭風】"風雨如晦"的比興傳統,既指自然節候,更喻人事無常。錢鍾書【談藝錄】謂唐人詠物"不粘不脫",此詩"深紅"變"綠陰"的色相轉換,恰合"不即不離"之旨。末句"子滿枝"尤見隱喻之妙:【毛詩】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喻婚嫁,此處反用其意,將植物生長周期與人生歷程疊印,形成"物-人"互文的復義結構。

三、抒情結構的跌宕之美
前兩句以"自-不須"構成情感張力,後兩句轉以客觀物象承載主觀情思,符合絕句"起承轉合"之法。范晞文【對床夜語】評杜牧詩"含思悲悽,流情感慨",此詩末句看似冷靜白描,實則"子滿枝"三字重若千鈞,將十年悵惘壓於瞬間畫面,深得"以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之妙。

此詩之價值,不僅在於傳說真偽,更在其開創的抒情範式。較之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直抒,杜牧以物象爲中介,將個體經驗升華爲普遍的人生缺憾,這正是唐詩"興象玲瓏"(殷璠【河嶽英靈集】)傳統的生動體現。後世蘇軾"枝上柳綿吹又少"、陸游"紅酥手,黃縢酒"皆可視爲這一藝術脈絡的延伸。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5-2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嘆花〗詩中的隱喻結構與生命意識探微】

杜牧此詩以"嘆"爲詩眼,表面詠物,實則構建了多層隱喻系統。首句"自是尋春去校遲"中"校遲"二字尤值玩味。【說文】段註:"校者,比也",此處既指時序錯位,更暗含人生際遇的錯舛。詩人以"春"喻青春韶華,"芳時"象徵美好機緣,而"狂風"實爲無常命運的文學轉喻,深得【楚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比興精髓。

詩中意象轉換極具章法。"深紅色"的消逝與"綠葉成陰"的遞進,構成【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意象演繹。值得注意的是"子滿枝"的雙關運用:既合【詩經】"桃之夭夭,有蕡其實"的物候描寫,又暗合【禮記】"男子三十而娶"的婚育觀念。這種"物-人"同構的隱喻手法,實爲唐代詠物詩"不即不離"美學範式的典型體現。

就聲律而言,平仄轉換與情感起伏高度契合。首聯"遲"(四支平聲)與"時"(四支平聲)的疊韻,營造出綿長的悵惘;轉至尾聯"色"(十三職入聲)、"枝"(四支平聲)的仄平變化,恰似一聲喟嘆後的釋然。這種聲情配合之妙,可見詩人深得杜甫"沉鬱頓挫"之三昧。

歷代注家對此詩的闡釋多囿於本事考證。然據【唐才子傳】所載,杜牧任湖州刺史在會昌二年(842年),距其初遇少女已逾十四載,與詩中"子滿枝"的意象高度吻合。但更應關注的是,詩人通過時間意象的層遞(尋春-芳時-落紅-成陰),構建了【論語】"逝者如斯"式的生命哲思,其價值已超越具體本事,升華爲對永恆人生困境的審美觀照。

此詩藝術成就,在於將【春秋】微言大義傳統化入七絕體制。結句"子滿枝"的豐收意象與首句"尋春遲"的遺憾形成悖論式統一,恰如【老子】"禍兮福所倚"的辯證思維,使全詩在悵惘中透出生命的圓融之境。這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情感把握,正是唐人七絕臻於化境的表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