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8|回復: 2

[诗词赏析] 【诗词】【叹花】—【唐】杜牧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5-1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叹花

【唐】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45326b8ef3093b8d7d8470d095fba2b6.jpg

作者

杜牧(西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自是:都怪自己。

校:通『较』,比较。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深红色:借指鲜花。

阴:通『荫』。

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译文

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28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叹花〉诗中的隐喻结构与生命意识探微》

杜牧此诗以"叹花"为题,实为唐代咏物诗之典范。全诗二十八字,却构建起三重精妙的隐喻系统:表层写花事代谢,中层喻人事变迁,深层则暗含生命哲思。这种"物-人-道"的三重结构,正是晚唐咏物诗"托物寓怀"传统的典型体现。

首句"自是寻春去校迟"中"校迟"二字尤值玩味。校者,较也,暗含比较之意。《说文》释"校"为"木囚",引申有拘束、限制之义。诗人以"校迟"自省,实则是将时间人格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存在。这种对时间性的自觉认知,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异曲同工,皆体现唐人独特的时间焦虑。

次句"不须惆怅怨芳时"运用反讽修辞。表面劝解,实则"不须"二字愈显惆怅之深。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达方式,源自《楚辞》"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的传统,但杜牧将其转化为更含蓄的内心独白。考《樊川文集》中"芳时"凡七见,多与"虚掷"相连,可见此语实为诗人惯常的生命慨叹。

后二句的意象转换尤见匠心。"狂风"作为时间暴力的象征,与李白"飞湍瀑流争喧豗"的自然伟力不同,杜牧笔下的狂风更具摧毁美好事物的残酷性。"深红色"的褪去,既符合色彩学上的补色原理(红-绿对照),又暗合《周易》"穷则变"的哲学。当崔护写"人面桃花相映红"时,红色是青春的象征;而杜牧目睹"深红色"的消逝,实则是盛唐气象终结的隐喻。

结句"绿叶成阴子满枝",化用《诗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的意象而反其意。值得注意的是,"阴"字古通"荫",《说文》释为"草阴地",暗含庇护、延续之意。此句表面写植物生命周期的完成,实则构建起"花-子"的永恒轮回:花的凋谢恰是果实孕育的开端。这种辩证思维,与李商隐"此花此叶常相映"的并置美学形成有趣对照。

传说中杜牧与湖州女子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作为"诗本事"却揭示了重要事实:在唐代,咏物诗常与具体人生经验紧密关联。杜牧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生命体验,这种"个人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明之处。较之韩愈《落花》的直露,杜牧此诗更得《诗经》"哀而不伤"之旨。

此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转化为更日常的审美体验。花开花落本是自然常态,诗人却从中窥见生命本质的残酷与美好。这种"即物即真"的观照方式,对宋代杨万里"诚斋体"影响深远。今日重读此诗,不仅能领略晚唐诗风的精微,更能触摸到中国文人面对时间流逝时,那份永恒的文化乡愁。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28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叹花〉诗中的时间意识与隐喻艺术探微》

杜樊川此诗虽仅二十八字,却蕴含唐人绝句"句绝而意不绝"(《诗人玉屑》)之妙。全诗以"叹"为诗眼,通过花事变迁构建双重隐喻体系,在晚唐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一、时间意识的双重构建
首句"寻春去校迟"以"校迟"二字奠定时间错位的基调。考《说文》:"校,木囚也",此处作"较"解尤见匠心。诗人将主观时间(寻春之期)与客观时间(花信之期)并置,形成"人时"与"天时"的永恒矛盾。次句"不须惆怅"实乃反语,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同出屈子"忳郁邑余侘傺"(《离骚》)的抒情传统,表面豁达内里沉痛。

二、隐喻系统的层递展开
"狂风"意象承《诗·郑风》"风雨如晦"的比兴传统,既指自然节候,更喻人事无常。钱钟书《谈艺录》谓唐人咏物"不粘不脱",此诗"深红"变"绿阴"的色相转换,恰合"不即不离"之旨。末句"子满枝"尤见隐喻之妙:《毛诗》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喻婚嫁,此处反用其意,将植物生长周期与人生历程叠印,形成"物-人"互文的复义结构。

三、抒情结构的跌宕之美
前两句以"自-不须"构成情感张力,后两句转以客观物象承载主观情思,符合绝句"起承转合"之法。范晞文《对床夜语》评杜牧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此诗末句看似冷静白描,实则"子满枝"三字重若千钧,将十年怅惘压于瞬间画面,深得"以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之妙。

此诗之价值,不仅在于传说真伪,更在其开创的抒情范式。较之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直抒,杜牧以物象为中介,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缺憾,这正是唐诗"兴象玲珑"(殷璠《河岳英灵集》)传统的生动体现。后世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陆游"红酥手,黄縢酒"皆可视为这一艺术脉络的延伸。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5-2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牧〈叹花〉诗中的隐喻结构与生命意识探微》

杜牧此诗以"叹"为诗眼,表面咏物,实则构建了多层隐喻系统。首句"自是寻春去校迟"中"校迟"二字尤值玩味。《说文》段注:"校者,比也",此处既指时序错位,更暗含人生际遇的错舛。诗人以"春"喻青春韶华,"芳时"象征美好机缘,而"狂风"实为无常命运的文学转喻,深得《楚辞》"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比兴精髓。

诗中意象转换极具章法。"深红色"的消逝与"绿叶成阴"的递进,构成《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意象演绎。值得注意的是"子满枝"的双关运用:既合《诗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的物候描写,又暗合《礼记》"男子三十而娶"的婚育观念。这种"物-人"同构的隐喻手法,实为唐代咏物诗"不即不离"美学范式的典型体现。

就声律而言,平仄转换与情感起伏高度契合。首联"迟"(四支平声)与"时"(四支平声)的叠韵,营造出绵长的怅惘;转至尾联"色"(十三职入声)、"枝"(四支平声)的仄平变化,恰似一声喟叹后的释然。这种声情配合之妙,可见诗人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三昧。

历代注家对此诗的阐释多囿于本事考证。然据《唐才子传》所载,杜牧任湖州刺史在会昌二年(842年),距其初遇少女已逾十四载,与诗中"子满枝"的意象高度吻合。但更应关注的是,诗人通过时间意象的层递(寻春-芳时-落红-成阴),构建了《论语》"逝者如斯"式的生命哲思,其价值已超越具体本事,升华为对永恒人生困境的审美观照。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春秋》微言大义传统化入七绝体制。结句"子满枝"的丰收意象与首句"寻春迟"的遗憾形成悖论式统一,恰如《老子》"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维,使全诗在怅惘中透出生命的圆融之境。这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把握,正是唐人七绝臻于化境的表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