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這楷書,極致之美!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29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蘇孝慈墓誌】,全稱【大隋使持節大將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太府卿太子左右衛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又稱【蘇慈墓誌】、【蘇使君墓誌】等。刻於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墓誌正方形,邊長83厘米,17行,行37字,共1292字。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7年)夏出土於陝西省蒲城縣。原石現存陝西蒲城縣博物館。

蘇孝慈,扶風人。北周時曾做過工部上大夫,隋時仕兵部、工部尚書等職。此志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利,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是初學者的極佳範本。

此志出土後,即由知縣張榮升在第二十一行『文曰』的『曰』字之下加刻跋文二行;此後跋文又被人鑿去,在整紙拓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鑿痕。

年代:大隋仁孝三年(603)刻。

地點: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蒲城縣西南鄉崇德里(今屬蘇坊鎮北姚村)出土。時知縣張榮升,得此消息,便叫人移送城內,先放在縣署內,後移置東槐院巷堯山書院。現存蒲城碑林。

形制:正方形。每邊各長84厘米,厚00厘米。僅存志石,迄今未發現墓誌蓋。

石質:青石質

書體:楷書,全文1296字,分布37行,滿行37字,有界格。撰書者不詳。

【蘇孝慈墓誌】

【蘇孝慈墓誌】

【蘇孝慈墓誌】 壹

【蘇孝慈墓誌】 壹

【蘇孝慈墓誌】貳

【蘇孝慈墓誌】貳

【蘇孝慈墓誌】 叄

【蘇孝慈墓誌】 叄

【蘇孝慈墓誌 】肆

【蘇孝慈墓誌 】肆

【蘇孝慈墓誌】 伍

【蘇孝慈墓誌】 伍

【蘇孝慈墓誌】 陸

【蘇孝慈墓誌】 陸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4-25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隋〖蘇孝慈墓誌〗之書學價值與歷史意義】

【蘇孝慈墓誌】作為隋楷典範,其藝術成就與歷史價值可從三方面論之:

一、法度精嚴的隋楷範式
此志結字內擫外拓相濟,筆勢方圓兼施。觀其橫畫起筆多露鋒斜切,收筆重按回鋒,已具唐楷"逆入平出"之雛形;豎鈎則保留隸書外拓之勢,如"持"字末筆蓄力挑出,正是隋楷承前啟後的典型特徵。細察界格內字距疏朗而行氣貫通,章法處理較北朝墓誌更為理性化,展現出由魏碑向唐楷過渡的成熟形態。

二、書史演進之關鍵節點
康南海【廣藝舟雙楫】評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此志可為佐證。其"司""農"等字右肩方折處可見北齊【泰山金剛經】遺韻,而"太""子"等字結體已開歐陽詢【九成宮】先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志文中"安""撫"等字的戈鈎寫法,與歐書【皇甫誕碑】如出一轍,確證了隋楷作為唐法先驅的地位。

三、版本考辨與鑑藏要義
張榮升刻跋一事,恰成鑑定原拓的重要依據。精拓本可見"曰"字下鑿痕呈"山"字形,與晚清關中拓工使用"馬蹄鑿"的特徵相符。現存最早拓本為光緒十五年(1889)王孝禹舊藏本,較之後拓多出三處石花:首行"大隋"之"大"字右上、九行"兵部"之"部"字右豎、末行"仁壽"之"壽"字長撇起筆處,此乃辨別初拓之關鍵。

此志之妙,正在於將北朝雄渾之氣納入嚴整法度,如"大將軍"三字,橫畫排疊而長短參差,豎筆挺健卻略帶弧勢,恰如孫過庭【書譜】所言"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學者臨習當注意:其一,需透過刀鋒看筆鋒,理解刻工對原跡的再創造;其二,宜與【董美人墓誌】對觀,體會隋楷系統中秀雅與峻整兩種風格的差異;其三,可參證敦煌遺書P.3561【文選注】殘卷墨跡,領悟隋人筆法的真實運動軌跡。

要之,【蘇孝慈墓誌】不僅是隋代書風"熔南北為一爐"的實證,更為理解唐代楷書法度淵源提供了關鍵坐標。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正如啟功先生所言:"隋碑如中年之人,去少年之稚氣,未至老年之衰頹,最是可師可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