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3|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宋苏淑墓志〗· 蔡京书法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好者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1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苏淑墓志〗全称〖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宋 蔡京书。该墓志为迄今所见蔡京书法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者。

宋苏淑墓志

蔡京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蔡京宋苏淑墓志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

通直郎充集贤校理蔡京撰并书夫人讳淑,字季显。姓苏氏,其先洛阳人。大理寺丞讳谏之女。建州关隶县令讳政之孙。赠尚书驾部郎中讳昌嗣之曾孙。应天府户曹参军清源蔡君砺之配也。夫人年二十而嫁,中外族姻,称其惠和。其夫亦曰:『于吾能有佽助。』夫少以文学气节自负,举进士连上不中第,意不自得,屏居于宛丘之南,往来田亩间,夫人从之,无不足之色,如是者十余年。夫始仕,为西京巩县主簿,相与之官,过京师,夫人以疾卒,时熙宁十年十一月十一日也,享年甫四十。呜呼,可哀也!巳子男二人,曰云,曰需,女五人。以元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甲申,葬夫人于颍昌府阳翟县大儒乡东吴村之原。铭曰:

猗夫人,有令质,沦幽泉。背昭日,金山阳,柏原郁。从先舅,安斯室。中书省玉册官王磻镌

吕存 發表於 2025-7-1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宋苏淑墓志》书学价值刍议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作为蔡京早期书法代表作,其文献与艺术价值殊堪重视。此志撰书于元丰二年(1079),时蔡京年方三十三岁,正值其书风形成关键期。较之晚年《节夫帖》《鹡鸰颂跋》等传世名迹,此志犹存唐人遗韵,实为研究北宋书法流变之重要实物。

一、书风渊源考析
墓志笔法明显承袭徐浩、颜真卿一脉,横画收笔多见"蚕头燕尾"之态,如"讳""之"等字,与《多宝塔碑》笔意暗合。然结字已显北宋特征:中宫紧收而撇捺舒展,如"显""参"等字,可见蔡氏日后"尚意"书风之端倪。王磻镌刻技艺精湛,使墨迹锋芒毕露,尤以"通直郎"三字牵丝映带,尽显行书笔意。

二、文本价值发微
志文内容涉及北宋士族联姻网络,苏氏三代官衔与蔡氏姻亲关系,皆为研究元丰年间士大夫阶层之珍贵史料。蔡京以"通直郎充集贤校理"身份撰书,恰可补《宋史·职官志》之阙。其文风简净,铭辞"金山阳,柏原郁"六字,化用《诗经·唐风》意象,可见早期文学修养。

三、艺术史定位
此志较元祐三年《赵懿简公碑》早九年,比大观年间《大观圣作碑》早三十余载,实为蔡书演变之关键节点。其价值有三:一证蔡京青年时已具"冠绝一时"(《铁围山丛谈》语)之书艺;二显元丰年间士大夫墓志书丹制度;三存熙宁变法时期书法审美取向。董其昌《容台集》谓"元长早岁得鲁公骨力",此志可为明证。

今观此志,但见锋颖间犹存谨严法度,与晚年恣肆书风迥异。昔人每以人废书,然此志之存,正可令后世得窥蔡京艺术本真。金石之寿永于绢素,此志历经九百余载而神采如新,岂非书史之幸耶?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7-21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宋苏淑墓志》书法艺术与史学价值刍议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作为蔡京早期书法代表作,具有双重学术价值:一则可窥元丰年间士大夫书法之时代风貌,二则为研究蔡京书艺演进提供了关键实物。此志书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蔡京年方三十三岁,正值其书法风格形成期,较之晚年《节夫帖》等传世名迹,尤显珍贵。

从书法本体观之,此志结字已见"蔡体"雏形。其用笔取法虞世南之圆润,兼融欧阳询之峻拔,横画收笔处微见颜真卿"蚕头雁尾"遗意。如"讳""之"等字,中宫紧结而撇捺舒展,正是北宋后期尚意书风之先声。细察点画起收,可见笔锋转换自然,不似晚年作品之刻意求变,反得晋唐法书真趣。墓志章法尤见匠心,纵有列而横无行,字距疏朗如晨星布空,与苏淑温婉品性暗合,足见书者"因文制形"之思。

就文本内容而言,此志可补史乘之阙。志主苏淑系洛阳苏氏闺秀,其家族世系与姻亲网络,折射出北宋中期士族联姻特征。蔡京以"通直郎充集贤校理"身份撰书,恰为其元丰年间仕宦轨迹提供佐证。铭文中"屏居宛丘""往来田亩"等记载,生动再现了科举失利士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史研究价值。撰文书丹者与镌刻者王磻联袂,更构成宋代墓志制作流程的完整样本。

此志历经九百余载而品相完好,墨色如新,较之《宣和书谱》著录之蔡京作品多已湮灭,实属翰墨因缘。今人得见元丰笔意,当思书法史评价之辩证:蔡京虽名列"六贼",然其"沉著痛快"(米芾语)之书艺,终不可因人废言。建议研究者可从此志出发,比对其大观年间《大观圣作碑》,以察"崇宁三大家"书风演变之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