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4|回復: 0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一颦一笑总关情,原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塑造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4-28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颦一笑总关情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原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塑造

原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塑造
原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塑造

(1)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

诗词中艺术形象举隅

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八、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九、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十、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十一、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4-26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词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维度与艺术手法》

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其人物形象塑造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体系与艺术法则。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剖析这一艺术现象:

一、人物形象的二元结构
诗词人物形象存在"抒情主体"与"客体形象"的双重构建。屈原《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自我塑造,与杜甫"三吏""三别"中的客体人物描写,形成互补的审美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将进酒》的"主人"形象实为诗人人格投射,这种主客交融的手法,恰是诗词区别于小说叙事的重要特征。

二、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谱系
1. 细节白描法: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的瞬间捕捉,以"一颦一笑"写尽少女情态
2. 意象衬托法: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孤鸿喻志士操守
3. 时空造境法:陈子昂"前不见古人"通过时空延展强化孤独感
4. 对比映衬法: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强烈反差塑造社会批判者形象

三、典型形象的文化原型
1. 屈原型:以《楚辞》开创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士大夫形象
2. 陶潜型:构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逸传统
3. 李白型:形成"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人格范式
4. 杜甫型:确立"穷年忧黎元"的儒者形象

这些形象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引发共鸣,在于其既具个性特征,又承载着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密码。如辛弃疾"把吴钩看了"的爱国志士形象,实为"报国无门"这一士人集体焦虑的艺术外化。

当代诗词创作应当继承这种"形神兼备"的塑造传统。人物形象既要有"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视觉呈现,更需具备"天地一沙鸥"的生命哲思,方能在简练的形式中达成无限的审美可能。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29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词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维度与艺术手法》

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实为古典美学中"传神写照"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此论不仅适用于绘画,于诗词创作亦为至理。本文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其艺术精髓。

一、形神相济的塑造法则
《文心雕龙·物色》有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人物形象的塑造贵在形神兼备。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之态,实为"安能摧眉折腰"精神气骨的外化;陶潜"采菊东篱"的闲适动作,承载着"久在樊笼里"的精神解脱。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意象经营的衬托艺术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意象群组得以深化。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对比意象凸显忧民形象;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意象,烘托出隐逸者的澄明心境。正如《诗品》所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景物形象实为人物精神的外延。

三、修辞铸魂的表现技法
诗词善用凝练修辞刻画人物精髓。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的雄浑意象,铸就其报国志士的形象;李清照"守着窗儿"的白描笔法,塑造出孤寂的思妇形象。比喻如苏轼"人生如梦"的旷达,夸张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忧愤,皆成为人物塑造的关键笔法。

要之,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乃是通过意象经营、修辞锤炼达到形神相生的艺术境界。今日读诗,当细品其中"一颦一笑"背后的艺术匠心,方能真正领会"总关情"的深层意蕴。这种创作智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