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4|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23章〗愚忠思想来源于孔子吗?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4-25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3章〗愚忠思想来源于孔子吗?

14·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这里的『犯』字,指冒犯,犯颜谏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犯颜直谏。』

〖论语〗中孔子多处谈及君臣关系问题,其要点是:

(1)维护周礼,强调尊君。

(2)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的重要观点,强调君与臣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尽义务的关系。这是他在君臣关系上『执两用中』,以求君臣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主张。

(3)本章则指出,对君王尽忠,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谈君臣关系。〖孝经〗中专设『谏诤』一章,强调当君王、父亲有过失的时候,应当站出来谏诤,直言规劝,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否则,就是陷君、亲于不义。这一条,与后世某些儒者所宣扬的『尽忠就要一切听命于君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愚忠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本章,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误读和偏见。

附:

【原文】

14·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注释】

①犯:冒犯,指犯颜谏争。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犯颜直谏。』

江步 發表於 2025-6-2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愚忠"非出孔门本义——释"勿欺也而犯之"的君臣伦理精微》

(一)"犯颜"之义与周礼精神
《宪问》此章"犯"字当置于周代"史官秉笔,瞽史诵谏"传统中理解。《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的记载,正与孔子"勿欺而犯"形成互文。考《礼记·曲礼》"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可知先秦儒家之谏诤实有制度性节制,非后世臆想的无度顺从。

(二)双向义务的伦理结构
孔子所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实构建"礼—忠"的辩证关系。郑玄注"礼者敬而已矣"揭示其本质:君之"礼"非形式尊卑,乃发自内心的敬重;臣之"忠"亦非无条件服从,如《荀子·子道》载孔子言"从道不从君",此即"犯之"的哲学根基。孟子"民贵君轻"说、荀子"从道义"论,皆为此脉之延伸。

(三)谏诤传统的经学脉络
《孝经·谏诤章》"父有争子,君有争臣"的论述,与《白虎通·谏诤》"所以防君之失"形成经学呼应。值得注意的是,《论语》载微子去纣、比干谏而死之事,孔子皆许其仁(《微子》),可见其评价标准在"道义"而非"顺逆"。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的灾异说,实为汉代儒者对"犯之"精神的制度性转化。

(四)愚忠说的历史异化考
"君要臣死"之论始见于明《永乐大典》所收戏文,乃法家"尊主卑臣"思想与宋明专制强化之产物。朱熹《戊申封事》"正君心"的实践,王阳明《谏迎佛骨疏》之刚直,犹存孔门遗风。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痛斥"以理杀人",正是对愚忠异化的拨乱反正。

结语:孔子"勿欺而犯"实开儒家政治伦理之双轨:以"不欺"守臣节之本真,以"敢犯"维道统之尊严。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此章"见儒家真精神",诚为的论。读经当循"以经解经"之法,方不致以后世曲解诬先圣。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6-28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愚忠"非孔子本义——解〈宪问〉"勿欺也而犯之"章精义》

(一)"犯谏"说之经学溯源
《宪问》此章当与《八佾》"君使臣以礼"章互参。郑玄注"犯"为"犯颜谏争",实本《孝经·谏诤章》"天子有争臣七人"之义。考《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董仲舒《春秋繁露》"矫君之失,正君之咎",皆承此谏诤传统。孔颖达疏《礼记·檀弓》载孔子言"事君有犯无隐",尤可见先秦儒家之"忠"必含谏诤义务。

(二)双向伦理的礼制基础
孔子所言"忠"乃周礼"策名委质"制度下之相对义务。《左传·昭公十二年》"臣一主二"说与《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土芥"说,皆证春秋时君臣关系具契约性。出土清华简《系年》载晋卿"谏公而不听,则去之",更见当时士大夫非无条件效忠。孔子"勿欺而犯"之说,实为封建制度下"士"阶层政治伦理的体现。

(三)愚忠说的历史异化
"君要臣死"之说始见于明代《大明会典·刑律》,乃君主专制极端化产物。程朱理学虽有"天下无不是底君"(《朱子语类》卷十三)之说,然朱熹注此章仍强调"事君当尽诚,有过则谏"。王阳明《传习录》更直言"谏君不从,三谏而去"。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痛批"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正为廓清后世对孔孟之道的曲解。

(四)现代诠释的维度
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孔子之忠,忠於道而非忠於人。"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强调原始儒家"从道不从君"的批判精神。观《论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邦无道,卷而怀之"(《卫灵公》)诸章,可知孔子之"忠"实为理性之政治伦理,与后世愚忠有本质区别。

结语:孔子谏诤思想实为儒家政治智慧之精华,其"和而不同"(《子路》)的君臣观,对构建现代政治伦理仍有启示意义。读《论语》当以经解经,避免以宋明后的专制伦理逆推先秦儒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