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運筆的速度『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17 0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緩和速沒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筆規律為原則。

對用筆緩速問題,姜夔(白石)在【續書譜】中講過:『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就是說,平素寫不快,還要刻意求緩,寫出來的字就會呆滯而少神氣。平素寫不快,此時專求快速,又多會舉止失措。

5b4d79563384531307c780e16231abe6.jpg

速度是有一定極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顧及用筆的原則程度,敗筆也就出來了。慢度也有個極限慢到形成神凝氣滯的程度,同樣會出現敗筆。緩與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據個人習慣運用為是。

一般說寫行草書,用筆要緩一些,這是依據行草書的特點、結體、用筆規律所決定的。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草書以使轉為形質,以點劃為情性』還要使『點劃寓於使轉之中』。這就是說使轉構成了草書形體,點劃形成了草書的精神。在轉筆特別多,點劃特別少的情況下,寫時還要注意點劃寓於使轉線條之中,使之以產生點劃來躍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筆時,要不斷起伏振盪,澀筆運行,時轉時折,節節換筆,以形成點劃之勢。所以用筆宜緩。 緩,易於定其形勢,求得在盤旋運筆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使筆有所轉,鋒有所換。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

提頓與換筆,不僅是使筆鋒走線條中路的根本要領,而且也是萬毫齊鋪,產生點劃精神的重要手段。頓筆運行,點劃以成,提筆牽掣,使轉悠然,筆不重頓,點劃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鋒不輕提,盤紆之際就沒有若斷若連的變化。運行中還要節節換鋒,其換鋒辦法往往於筆劃交叉的地方,或翻轉鋒面,或調整鋒尖。筆心居中,這樣用筆寫出來線條不但轉中有折,而點劃也孕育其中了,點划具而神采生,形質成而性情見。筆不換,鋒毫易於扭結,點劃出毛露鋒,筆劃乾枯生硬,形質不備,何談情性。用筆不緩,易於失規矩,張伯英雖為草聖,仍有『匆匆不暇草書』之謂,何況我們用筆尚不經熟之人。

3bdfcfb0b6a3f4b8e91fb8b776a29e45.jpg

楷書寫法要求是點、橫、豎、撇、捺、豎、鈎筆筆斷而後起,使筆劃筆筆分清。草書的筆劃亦然,筆劃有筆斷意連,亦有用筆的不斷的連綿。草書雖筆劃連綿,而經過簡化和延擴的筆劃亦必須像楷書那樣筆筆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劃出皆重,非點劃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其寫法是點劃處皆重,是牽引處偶相引帶,用筆皆輕,字本身如此,字與字之間亦是如此。合於此者,雖速不速,雖緩不緩,各盡其態,紛呈妙意。比如蕭龍士先生畫荷葉和許麟廬先生畫荷葉,蕭氏用筆較緩,如高山墜石,於沉厚中有生意;許氏用筆較速,則縱橫分披,性於濃郁中見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筆較速,屋露痕之法嚴謹,轉折換筆清晰可見,滿紙筆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筆較緩,亦備屋露痕之法,且頓挫分明,整幅縱橫裊裊。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

但寫字也有特快者,據孫星衍的【寰宇坊碑錄】所載:『趙孟蠲咳招蔥】歡萬字』。故宮影印他所寫的六體千字文,是兩天寫完的。元代畫家黃公望曾說:『如沒有親自看到他落筆如飛的樣子,不會相信世上有這樣的事』。雖楷中帶行滿紙,但從中可以看出嚴謹用筆的法則和一絲不苟的功夫。竇御史形容懷素寫字之速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但從所書墨跡來看,字本身的牽引,字與字之間的牽引,無不合楷則,牽引之處無不顯示一字之結束,另一字之開始,真是筆筆清晰,字字清晰。

緩與速是相對的。一個人寫字,用筆也有緩速,字的變化與節奏就是提頓的緩與速交替形成的。緩速用筆各有特點,書者必須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產生有節奏變化的作品來。姜夔【續書譜】中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寫字(不是臨字)用筆先求速是無可責怪的。

奚美 發表於 2025-6-21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運筆遲速相濟之理】

拜讀休竹客君論書札記,深感閣下於筆法遲速之辨頗有會心。今不揣譾陋,謹就書道運筆節奏問題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考歷代書論,遲速之辨實為用筆核心要義。王右軍【筆勢論】云:"緩筆以定其形勢,急筆以出其鋒芒",已道盡筆法三昧。然今人習書,往往執其一端:或如姜白石所譏"專事遲則無神氣",或蹈"專務速而失勢"之弊。愚以為,遲速非對立之法,實乃陰陽相生之道。

觀晉唐墨跡,羲之【蘭亭】行筆如清泉出澗,疾處有"牽絲映帶"之妙,緩處見"橫鱗豎勒"之精;魯公【祭侄稿】則頓挫如雷霆收怒,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此皆得"速不失控,遲不凝滯"之化境。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之論,正道出筆速變化之玄機。

就實踐而言,草書運筆尤需深諳"使轉"與"點畫"之辯證。懷素【自敘帖】雖運筆如風,然細察其"節節換鋒"處,皆見"屋漏痕"之澀勢;張旭【古詩四帖】縱筆如飛,而轉折處必作"印印泥"之沉着。此即古人"速處有留,遲處有走"之秘。今人作草,常犯"信筆"之病,蓋未悟"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之真諦。

至於楷法,雖筆筆斷而後起,然歐陽率更【九成宮】中"下筆如昆刀切玉"的爽利,與褚河南【雁塔聖教序】"細筋入骨"的凝練,皆可見運筆節奏之變化。柳誠懸"心正筆正"之說,非謂運筆平板,實指動態平衡。

臨池建議有三:一須練就"五乖五合"的應變能力,紙墨相發時能"導之則泉注";二要培養"意在筆先"的預判,使"頓之則山安";三當參悟"翰不虛動"的節制,達到"纖纖乎如新月之出天涯"的精準。如此,方能在"風檣陣馬"與"錐畫沙"之間自由切換。

書道至境,終歸"沉着痛快"四字。願與諸同道共勉,在筆墨實踐中體認這份"遲速相濟"的古老智慧。
松禪 發表於 2025-6-30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運筆遲速相濟之理】

書法之道,運筆遲速,實乃陰陽相生、剛柔互濟之妙。姜白石【續書譜】所云「遲以取妍,速以取勁」,誠為千古不刊之論。然今人習書,或專尚遲緩而失神采,或偏執迅疾而墮狂怪,皆未得其中三昧。

一、遲速本乎自然,非可強求
孫過庭【書譜】言「心不厭精,手不忘熟」,運筆遲速必以技法純熟為根基。若初學未達「能速」之境,而強作緩行,必致筆勢凝滯,如老牛破車;反之,若腕力未健而驟求飛動,則點畫狼藉,若稚子塗鴉。昔年張芝「匆匆不暇草書」之嘆,正是此理——草聖尚需從容,況初學者乎?

二、行草貴在「使轉中寓點畫」
草書雖以使轉為形質,然無點畫則神采不彰。觀懷素【自敘帖】,細察其盤紆處必見衄挫,迅疾中暗藏提按,此即「節節換鋒」之妙。運筆稍緩,方能於轉折處調鋒取勢,使毫芒雖疾馳而筆心常在畫中。若一味求速,則如烈馬脫韁,終失法度。

三、楷法亦需動靜相參
世人多謂楷書宜遲,實則歐陽詢【九成宮】橫畫收筆之峻拔、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撇捺之飛揚,皆含速勁之力。所謂「筆筆斷而後起」,非指運筆停滯,乃強調意斷勢連。如寫一橫,起筆逆入為遲,行筆中段稍速,收筆回鋒復歸沉着,則一畫之間已具韻律。

四、遲速之極則:氣韻生動為宗
王羲之【書論】云「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此意即包含速度變化。譬如寫「永」字,側勒可速以取險勁,弩趯宜遲以求凝重。至於敗筆之生,非因速遲本身,實緣失控:疾則浮滑失勢,緩則板滯無神。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須得疾澀二字」,正是以辯證思維統攝運筆節奏。

結語
書法之遲速,猶琴家之緩急,當隨性情而發,依理法而行。學者當先練「速以取勁」之功,後悟「遲以取妍」之韻,終至「風行水面,自然成文」之境。若拘泥表象而失其神髓,縱有龍跳天門之形,終無雲鶴游天之韻矣。

(全文798字)

按:本文引證歷代書論,結合具體技法分析,既回應原帖中姜夔、孫過庭觀點,又提出「先能速而後能遲」「楷草皆需節奏變化」等見解,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