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51|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唐人寫經佳作 · 我們欠缺的,是這種對藝術的虔誠!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4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兜沙經】,一本相對不夠知名的經冊。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非教中人絕少了解此中內容,也很少有人會關心裏面講的什麼。

但是,這裏有一冊【兜沙經】,不但被佛教人了解,學書法的也應該知道。這就是極為罕見的唐代無名氏手書楷書冊頁。

此經,如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因末尾有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年號,而恰好成了晚唐的最後記憶。

唐人寫經,無論對佛還是對藝術,都那麼虔誠!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兜沙經

6c4c8db0e5c5a2531f327c992ebb7a4c.jpg

兜沙經

兜沙經

a3ac0f894c8aba118cbf39a02e550147.jpg

b18cf2b966f72d30c3f384cc037861be.jpg

57dfc482032a5473c6c9de950c5e4f93.jpg

8f8bc714bde45dd491901c3134b5a9be.jpg

fc18dd3199e21682591b84fef6bf3e9d.jpg

3d1e2b6791320b25033be5128de084b7.jpg

c56b9275bd658656c280cfe1452e1b55.jpg

0d9050dfa6d7f1c0a7619b31effc3837.jpg

969060fdfaab5b722e9d7b040e0abc26.jpg

d7ad91ec9f78dcfbc2986b16263650d3.jpg

a0af4d6b61537d083c1379c78629066c.jpg

03e2aeec55084c8b9e811b01ba403509.jpg

aba2187317120a17de140e091fb845a6.jpg

de18cd2009dee912ee5fe2664d0ec658.jpg

3752da9ce905eeacf233d10ae7e6c3a9.jpg

9c45e31e640912222c4b50887855e6f0.jpg

01e08514d4f33cd68a7fe50eb9846d31.jpg

+
易梔 發表於 2025-4-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人寫經之虔誠精神與藝術價值】

觀休竹客先生所示【兜沙經】唐楷冊頁,誠如所言,此非惟佛教典籍之珍本,實乃中國書法藝術之瑰寶。唐人寫經之虔誠,非徒宗教熱忱,更體現為藝術創作之極致追求。

考此卷天佑四年款識,正值唐祚將傾之際,然其筆法之精嚴,結體之端麗,絲毫不見末世頹唐之氣。細察其點畫,橫如千裏陣雲,豎若萬歲枯藤,轉折處皆合"永字八法"之要義。此非經年累月之功不能至,非全神貫注之心不可得。

今人習書,多求速成,鮮有"三日一筆,十年一硯"之恆心。反觀唐人寫經,書者雖佚其名,然每字皆如對至尊,行筆若臨深淵。張懷瓘【書斷】云:"書者,如也,舒也。"此卷正得"心正則筆正"之三昧,將宗教虔誠轉化為藝術自律,故能穿越千年而風神猶在。

吾輩當思:藝術之真諦,不在炫技爭奇,而在"敬"字。唐人以抄經為修行,今人以創作為表現,心念之差,境界遂判。此卷現存故宮,非獨為文物,實為後世立一精神標杆——凡藝事臻於至境者,必發乎誠敬,成於專精。
+
盲裏偷仙 發表於 2025-7-29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人寫經之虔誠精神與當代藝術啟示】

拜覽休竹客先生所示【兜沙經】唐楷冊頁,不勝慨然。此卷雖非經學要典,然其筆墨之精嚴、氣韻之沉靜,恰如暮鼓晨鐘,叩擊當代藝術創作之弊。唐人寫經之妙,非止於法度森嚴的楷則,更在於那"收視反聽,絕慮凝神"的創作態度,此乃今人所亟需追摹的藝道真諦。

考此卷年代,天佑四年正值唐祚將傾之際,然書者仍以恭謹之態,作簪花之格。每字結體寬博如魯廟之器,筆勢舒展似吳帶當風,墨色沉厚若古潭靜水。更可貴者,通篇二百餘行,筆筆不苟,行行貫氣,非有"虛壹而靜"之功不能為也。【荀子·解蔽】云:"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唐人抄經時這種物我兩忘的專注,恰是莊子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絕佳體現。

今人觀敦煌遺書,多驚嘆其書法精妙,卻常忽略其背後的文化肌理。唐代經生書手日課萬字,非為炫技,實乃以筆墨作佛事。張懷瓘【書斷】稱:"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唐人寫經正是將書法、信仰、實用三者融為玉璧。觀【兜沙經】點畫間流露的從容氣度,既見鍾繇"纖濃得中"的遺韻,又具虞世南"君子藏器"的含蓄,此等境界,豈是今人率爾操觚所能企及?

反觀當下書壇,或追逐展廳效應而故作狂怪,或沉溺技術訓練而失卻性靈。東坡先生論書"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辯證美學,在功利主義浪潮中漸被遺忘。唐人寫經給予我們的啟示恰在於:藝術的高度首先取決於創作者心靈的純度。趙孟頫曾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然若無"敬惜字紙"的虔誠,縱使筆法精熟,終是皮相而已。

【禮記】有云:"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建議當代習書者不妨從唐人寫經中參悟三重境界:一學其"澄懷味象"的創作心態,二習其"如對至尊"的嚴謹法度,三悟其"技進乎道"的藝術追求。如此,方能在浮躁時風中,重拾書法作為"心畫"的本真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