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91|回復: 0

[训诂学] 异字,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 發表於 2018-4-1 1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简体异字

简体异字

范仲淹曾作一首〖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其中边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些异于家乡的风物时刻鲜明地提醒着诗人:你不在家乡,你是异乡人。产生了什么结果呢?按李白的话,叫作:『何人不起故园情』,用王维的话,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异客、异景……几个『异』字,伤感之情不由从纸上喷涌而出。

小篆異字

小篆異字

『异』字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双手上举而护住头部。金文字形更像人护头之状。〖说文解字〗中有:『异(異),分也。』不过,『分』并非『異』字的本义。『異』字本义是『护翼』,如〖盂鼎〗中『天異临子』,即以『異』为『翼』。后来,『异』字最常被使用的义项为『不同』,如〖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其大意是,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与社会情况也就不一样。由『不同』又可引申为『奇特』,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这里的『异蛇』,即指奇特的毒蛇。

差异性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孟子曾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例如,从音乐上看,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当琴与瑟齐鸣,琴之飘逸与瑟之华美相得益彰,才有了后人『琴瑟和鸣』之语。从文学史看,以唐诗为例,正是因为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地咏叹出大唐气象,真正以文传情、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从学术思想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过百家争鸣,其中最主要的两家学术思想——儒家与道家,在很多地方刚好是形成反差的:儒家强调入世,道家主张出世;儒家要在积极有为里体现担当意识,道家是在清静无为中实现超脱精神;儒家如大地上的行者,脚踏实地、忧国忧民,道家如天空中的翱翔者,放眼宇宙、顺应自然。而正是儒道二者的阴阳互动、平衡既济,才有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才完整了中国人的心灵构建。

如何正确认识、应对万事万物的差异性?传统文化同样早已给出了答案:求同存异、包容并蓄、和而不同。〖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山河日月、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并育而不相害』,各样的思想与道理是『并行而不相悖』。这里『不相害』『不相悖』是『和』的范畴,而『万物并育』『道并行』则是『异』的范畴。『道并行而不相悖』,鲜明地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敦厚与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断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不排斥异国文明,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带回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冶铁、水利技术远播异域,而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艺术也传入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也有过诸如佛老相争、中西相争等分歧,但每次相争都是一种百家争鸣,每次结果都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最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草书異字

草书異字

在世界日益融合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关联的紧密程度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挑战,唯有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才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华文化的涵养下,中国共产党具备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魄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的理解,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7-1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异"字的文化哲学与审美境界》

"异"字在中华文明谱系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甲骨文"异"(異)字象人举臂护首之形,许慎《说文》训为"分也",然考诸金文《盂鼎》"天異临子"用例,可知其本义实为"护翼"。这一字形演变恰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差异性认知的辩证思维——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升华为对多元存在的理性包容。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之叹,李白"何人不起故园情"之思,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悲,皆以"异"为情感触媒。这种因差异而生的情感张力,实为审美体验的重要维度。《礼记·乐记》云"和而不同",郑玄注:"和谓五味相济,同谓以水济水。"差异性的审美价值,正在于它能打破单一性造成的审美疲劳,如琴瑟之异音相谐——琴之清泠若幽谷泉鸣,瑟之华美似琼楼玉振,二者"异声而各得其所"(《乐记》),方成天籁。

在思想史维度,差异构成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庄子谓"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齐物论》),儒道两家虽一主"有教无类"的伦理建构,一倡"道法自然"的本真回归,却共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正是对差异互补性的深刻认知。

当代社会更需重释"各美其美"的文明智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理念,实为"异"字哲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差异不是文明冲突的根源,而是文明对话的基础。敦煌壁画中希腊式柱头与中原笔墨的交融,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的碰撞,都在证明:唯有承认差异的正当性,才能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文明境界。

"异"字最终指向的是对存在多样性的敬畏。从甲骨文的护首之形,到《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哲学命题,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差异性的审美观照与理性思辨。这种文化基因,正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7-22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异"字的文化哲学意蕴与审美价值》

"异"字在中华文明谱系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甲骨文"异"(異)字象人护首之形,许慎《说文》解为"分也",实则暗含"护翼"之本义。这种字形演变恰似文明发展的隐喻——从自我保护的本能,升华为对差异性的认知与尊重。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苍凉,李白"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怅惘,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皆因"异"而生情,却又因情而超越地域之异,成就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差异性实为宇宙根本法则。《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言"吹万不同",孟子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皆揭示差异性的本体论意义。琴瑟之辨最得其中三昧:琴体狭长而瑟体宽平,琴弦简而瑟弦繁,琴声清越似山涧泉鸣,瑟音浑厚如庙堂钟吕。然《诗经》"琴瑟在御"的和谐,正在于差异互补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乐记》中升华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境界。

文学艺术的巅峰时刻,往往诞生于差异性的碰撞交融。唐诗双峰并峙,李白天马行空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与杜甫沉郁顿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恰似日月交替照耀盛唐天空。宋词中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与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犹如长江黄河各奔流而共哺华夏文明。这种差异性审美在《文心雕龙》中凝练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创作论,在石涛画论中升华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的艺术自觉。

思想史上的"异"更显智慧光芒。孔子"攻乎异端"的警惕与庄子"非彼无我"的包容,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儒道两家正如《周易》乾坤二卦:儒家崇"天行健"的进取,道家尚"地势坤"的虚静,二者相反相成构筑中华精神谱系。朱熹"理一分殊"说深刻指出:"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在此获得形而上的阐释。

当代文明对话中,"各美其美"的智慧愈发珍贵。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理想,实为"和而不同"传统的现代回响。差异不是分裂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源泉。从甲骨文的护首之形,到今日文明互鉴之道,"异"字的哲学意蕴始终启示我们:真正的和谐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在差异中见出更高层次的统一。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深层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