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2|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讀帖最有效的3種方法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3-3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代李瑞清說:『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也說:『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我的學書淺見認為方法有三個: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裏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8-1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法要】

讀帖之法,古賢論之詳矣。今觀休竹客君所述三法,誠得學書之肯綮。然余以為,讀帖之道,猶禪家參話頭,非止目觀手追,更須以心印心。試申論之:

一曰"澄懷味象",此即欣賞式之精義。昔董玄宰云:"讀帖如暗室秉燭,逐字玩味。"蓋翰墨之道,貴在得古人神韻。觀【蘭亭】當想右軍曲水流觴之逸興,覽【祭侄稿】須體魯公忠憤填膺之悲愴。正如張懷瓘【書議】所言:"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讀帖者當滌除玄覽,使心與古人呼吸相通,方見墨痕中自有血脈流轉。

二曰"格物致知",乃分析式之深化。文衡山嘗言:"臨帖不若讀帖,取其大意而略其點畫。"然所謂"大意"者,實需經"八面出鋒"之細察。譬如析【韭花帖】,當辨其筆鋒衄挫處如蟻齧木,觀【寒食帖】須悟其章法疏密似星垂平野。更當考校版本源流,若【聖教序】宋拓與明拓之異,字口精神迥別。此即孫過庭"察之者尚精"之謂也。

三曰"收視反聽",實記憶式之真諦。趙松雪日臨【蘭亭】一通,非徒摹形,實以心記。古人"坐臥觀之"之法,正如禪家"話頭常在心頭"。黃山谷觀盪槳而悟筆法,正見得讀帖之妙,在將古人筆意化入神識。昔米南宮能背臨古人書亂真,非強記之功,乃其心與古會,故腕下自然流露。

今人讀帖之病,多在"匆匆不暇"四字。昔人得一佳拓,往往焚香靜對竟日。今則鼠標滾輪間已過數十帖,何異牛嚼牡丹?須知讀帖如參禪,貴在"一日三省"。王覺斯嘗言:"觀帖如對至尊",此等敬畏心,今人尤當效法。

三者雖分說,實則一體。欣賞不離分析,記憶必賴賞悟。譬如登山,遠望得其勢(欣賞),近察識其徑(分析),默記會其趣(記憶),三者兼備,始為真識山者。學書之道,豈異是乎?

(全文798字)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8-2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心法】

清代蔣驥【續書法論】有云:"學書貴得古人精神,非徒摹形似耳。"今觀休竹客君所論讀帖三法,誠得書學要旨。余不揣譾陋,試以六藝之眼通觀之,更參以歷代書論精義,為諸君剖陳讀帖心法。

一、澄懷味象,得意忘形
梁同書引"帖教人看"之說,實本於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旨。昔王右軍觀鵝頸而得轉筆之法,張長史見擔夫爭道而悟章法之妙,皆因書家以虛靜之心體察萬物生意。讀帖若止於點畫形質,猶買櫝還珠。當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蘭亭】二十八行,其字勢俯仰向背,皆隨文意起伏,讀帖者當於行間呼吸處,得右軍曲水流觴之雅韻。

二、格物致知,析理入微
黃山谷謂"細看令人神",此乃宋人"格物"精神在書學之體現。析讀法帖,須如朱子解經,一字不放過。顏魯公【祭侄稿】中"嗚呼哀哉"四字,筆鋒破紙處可見忠憤之氣;蘇子瞻【寒食帖】"空庖煮寒菜"之枯筆,暗合謫居悽愴。更當考校版本源流,若【聖教序】懷仁集字與雁塔本之別,須知唐人楷法精嚴處正在"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孫過庭語)。

三、觀其大略,涵泳成誦
諸葛武侯讀書"獨觀大略",此記憶式讀帖之真諦。文徵明日臨【千文】十本而不輟,終得智永神髓,正因"觀之入神"非死記硬背,乃如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久之自然胸有成竹。昔米元章"集古字"而自成一家,全賴其對晉唐法帖意象的熔鑄能力。學者當以"目擊道存"之心,使【韭花帖】之疏朗、【蜀素帖】之跌宕,皆化為腕底風雲。

昔張懷瓘【書斷】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讀帖三法,實為遞進之境:由審美直覺而理性分析,終至天人合一。今人每苦臨池無功,蓋因未解"讀帖乃無筆之臨摹"(清周星蓮語)。願諸君以"敬"字存心,如對至尊;以"靜"字為要,滌除玄覽。假以歲月,必能如蘇子美"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