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读帖最有效的3种方法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3-3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代李瑞清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也说:『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我的学书浅见认为方法有三个:

1、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2、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3、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8-1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帖三昧法要》

读帖之法,古贤论之详矣。今观休竹客君所述三法,诚得学书之肯綮。然余以为,读帖之道,犹禅家参话头,非止目观手追,更须以心印心。试申论之:

一曰"澄怀味象",此即欣赏式之精义。昔董玄宰云:"读帖如暗室秉烛,逐字玩味。"盖翰墨之道,贵在得古人神韵。观《兰亭》当想右军曲水流觞之逸兴,览《祭侄稿》须体鲁公忠愤填膺之悲怆。正如张怀瓘《书议》所言:"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读帖者当涤除玄览,使心与古人呼吸相通,方见墨痕中自有血脉流转。

二曰"格物致知",乃分析式之深化。文衡山尝言:"临帖不若读帖,取其大意而略其点画。"然所谓"大意"者,实需经"八面出锋"之细察。譬如析《韭花帖》,当辨其笔锋衄挫处如蚁啮木,观《寒食帖》须悟其章法疏密似星垂平野。更当考校版本源流,若《圣教序》宋拓与明拓之异,字口精神迥别。此即孙过庭"察之者尚精"之谓也。

三曰"收视反听",实记忆式之真谛。赵松雪日临《兰亭》一通,非徒摹形,实以心记。古人"坐卧观之"之法,正如禅家"话头常在心头"。黄山谷观荡桨而悟笔法,正见得读帖之妙,在将古人笔意化入神识。昔米南宫能背临古人书乱真,非强记之功,乃其心与古会,故腕下自然流露。

今人读帖之病,多在"匆匆不暇"四字。昔人得一佳拓,往往焚香静对竟日。今则鼠标滚轮间已过数十帖,何异牛嚼牡丹?须知读帖如参禅,贵在"一日三省"。王觉斯尝言:"观帖如对至尊",此等敬畏心,今人尤当效法。

三者虽分说,实则一体。欣赏不离分析,记忆必赖赏悟。譬如登山,远望得其势(欣赏),近察识其径(分析),默记会其趣(记忆),三者兼备,始为真识山者。学书之道,岂异是乎?

(全文798字)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8-2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帖三昧与书学心法》

清代蒋骥《续书法论》有云:"学书贵得古人精神,非徒摹形似耳。"今观休竹客君所论读帖三法,诚得书学要旨。余不揣谫陋,试以六艺之眼通观之,更参以历代书论精义,为诸君剖陈读帖心法。

一、澄怀味象,得意忘形
梁同书引"帖教人看"之说,实本于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旨。昔王右军观鹅颈而得转笔之法,张长史见担夫争道而悟章法之妙,皆因书家以虚静之心体察万物生意。读帖若止于点画形质,犹买椟还珠。当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兰亭》二十八行,其字势俯仰向背,皆随文意起伏,读帖者当于行间呼吸处,得右军曲水流觞之雅韵。

二、格物致知,析理入微
黄山谷谓"细看令人神",此乃宋人"格物"精神在书学之体现。析读法帖,须如朱子解经,一字不放过。颜鲁公《祭侄稿》中"呜呼哀哉"四字,笔锋破纸处可见忠愤之气;苏子瞻《寒食帖》"空庖煮寒菜"之枯笔,暗合谪居凄怆。更当考校版本源流,若《圣教序》怀仁集字与雁塔本之别,须知唐人楷法精严处正在"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孙过庭语)。

三、观其大略,涵泳成诵
诸葛武侯读书"独观大略",此记忆式读帖之真谛。文徵明日临《千文》十本而不辍,终得智永神髓,正因"观之入神"非死记硬背,乃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久之自然胸有成竹。昔米元章"集古字"而自成一家,全赖其对晋唐法帖意象的熔铸能力。学者当以"目击道存"之心,使《韭花帖》之疏朗、《蜀素帖》之跌宕,皆化为腕底风云。

昔张怀瓘《书断》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读帖三法,实为递进之境:由审美直觉而理性分析,终至天人合一。今人每苦临池无功,盖因未解"读帖乃无笔之临摹"(清周星莲语)。愿诸君以"敬"字存心,如对至尊;以"静"字为要,涤除玄览。假以岁月,必能如苏子美"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