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6|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此人書性極高,倪瓚評謂·『本朝道品第一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27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f046eec1771b910f0430e72280eae2d.jpg

張雨,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字伯雨,一字天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餘棄家爲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皆工,皇慶元年(1312),30歲登茅山(江蘇句容縣句曲山),受【大洞經】,豁然有悟,並從王壽衍真人入杭州開元宮。在杭州,張雨得以拜見回吳興爲先人立碑的趙孟頫,並侍趙孟頫學書。次年,張雨又隨王真人入覲大都,以詩風清麗名震京華,與在京的趙孟頫、楊載、虞集、范槨等友善,並拜在虞集門下。不久,張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廬三年後,辭去杭州福真觀主持,隨茅山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至茅山學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歲時他脫去道袍,埋葬冠劍,還其儒身,隱居杭州,時往來於三吳,與楊維楨、黃公望、倪瓚、俞和等文士交遊酬唱。其中受楊維楨影響,思想與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貪圖『一刻春無價』,耽溺酒色,尋歡作樂,晚年的詩風、書風都有朝放縱、恣肆發展的傾向。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詩】、【雜詩卷】等。

張雨詩文書畫在元代都很有影響,且名重一時,倪瓚評謂:『本朝道品第一。』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後在趙氏指點下上追李邕,並旁涉懷素、米芾。李日華說:『張伯雨書性極高,人言其請益趙魏公,公授以李泰和【雲麾將軍碑】,書頓道,日益雄邁。』風格清虛雅逸,有晉、唐遺意。張雨書性極高,他能從趙氏入而又不被師囿,變趙氏的雍容平和爲神駿卿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作品流露出隱逸文人清虛雅逸,孤傲不群的氣息,從行草【題畫詩卷】中可窺逸斑。 袁華評謂:『貞居先生清詩妙墨,飄飄自然有一種仙氣,信非沉俗中人也。』他是趙氏門牆中能夠自成一種風氣的代表。

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會靈】二卷,【尋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 著【玄史】,即【玄品錄】五卷,現存於【正統道藏】中。此爲道士傳記之書,除有張 陵以後至兩宋眾多方士、道士之傳記外,又有老子、尹喜等人之傳記。 收於【正統道藏】之【茅山志】十五卷,署名劉大彬撰,而錢大昕【元史藝文志】 卷二所著錄【茅山志】十五卷,則署爲張天雨撰,【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亦云:『張 天雨,…… 嘗屏居修【茅山志】,因號句曲外史。』故今人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稱,現 【正統道藏】中署名劉大彬之【茅山志】,『實爲張天雨所修,劉大彬竊取其名而已。』 張雨又有詩集【句曲外史集】若干卷,收於【四庫全書】。

【自書雜詩冊】張雨

f055d8afb985f0ec3afcded94d6e2c9d.jpg

1453b21eecee6c1ee20d0655df3c5781.jpg

42f7a06c56c782e31f0dbb5092c9b6d8.jpg

d310b42af084fe67820d301be4293b79.jpg

dab28889fe6f62f7a56fcfe6070572c5.jpg

bc2ea7e8404b97da23ab6dd715919de4.jpg

7db04187a6b859dad7ec8b8ea7835a54.jpg

f77c75d98b182347f3f17043768553a6.jpg

035cc543e83724dffcf979e7af896926.jpg

6eebaa234dbf6114e0fa3de0d2cffd10.jpg

a42e1b0c8aa08ac42049bfa17fa2e5fd.jpg

6aa76e17c18625e51a8a7fbbde8595fb.jpg

73ec9f93f34c9e70853316d86d706506.jpg

1612afb18ac86cbafb5e45e1755a28cb.jpg

2b0f6bee19f27b10f91567eef09c81de.jpg

d370631258b461b386852c944464642f.jpg

8f73eff125df71cf968548cb0097fe5d.jpg

7e87160553180ba7dc7ff237eeff58df.jpg

9b4798bdbeda97f31bcda14b550a77b3.jpg

5b5598c8e492d38461fa1305fb056389.jpg

e7c1ad1791e7b65f2f74993db79fbaaf.jpg

7882b31febbc6567a677f6e231d80f99.jpg

c6af6c7ec40c8d48353a5d95445e0dd9.jpg

c99e9f1f30e11c87b3cbe939859903b0.jpg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5-7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雨「道藝雙臻」的文人品格與書學成就】

蒙元藝苑中,張貞居實爲特殊存在。倪雲林「本朝道品第一」之評,非獨贊其道行,實涵蓋其詩書畫「三絕」之藝能與隱逸超邁之精神境界。今試從道門修爲與藝術實踐雙重維度,解析這位「句曲外史」的獨特價值。

一、道藝互濟的修習軌跡
張雨二十餘歲棄儒入道,其修道歷程呈現鮮明的階段性特徵:初從王壽衍真人受【大洞經】而悟道,繼隨劉大彬修【茅山志】以明統緒,晚年「埋葬冠劍」復歸儒士身份。這種出入三教的經歷,恰與其藝術風格的嬗變相應——早期書風得趙文敏親授而具廟堂氣象,中期追摹李北海【雲麾碑】見雄邁之姿,晚年與楊鐵崖諸公游,筆勢遂趨縱逸。李日華所言「書頓道」的頓悟體驗,正是道門修持與藝術實踐相互啟發的典型例證。

二、書學脈絡的突破與創變
貞居書法雖師承松雪,然能「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其行草取法體系頗具匠心:以趙氏楷則爲根基,上溯李邕之峭拔,兼融懷素之奔放、米芾之恣肆,終成「神駿清遒」之格。觀【題畫詩卷】,點畫間既有晉唐法帖的嚴謹精微,又透露出「青白眼」式的孤傲氣韻。袁華謂其「飄飄仙氣」的審美感受,實源於道家「乘雲氣,御飛龍」的逍遙意識在筆墨中的投射。

三、詩書畫融合的隱逸表達
作爲元代文人畫的積極參與者,張雨的藝術實踐具有典型的「三絕」特徵。其【玄品錄】雖爲道門傳記,然敘事筆法頗具文心;現存詩作如【山居即事】,在「清麗」表象下暗藏「無價春」的生命焦慮。這種看似矛盾的精神狀態,恰折射出元代隱逸文人「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的普遍心理。其晚年耽於酒色的放浪形骸,或可解讀爲對「道器」關係的另類實踐。

要之,張貞居的藝術成就,本質上是以道爲體、以藝爲用的精神外化。其「道品第一」的評譽,不僅肯定其茅山宗師的宗教地位,更表彰其將玄門修持轉化爲藝術創造的卓越能力。在趙孟頫倡導的復古潮流中,張雨另闢「清虛雅逸」一路,爲元代書壇提供了有別於「雍容平和」的另一種美學範式,此即【書史會要】所稱「自成風氣」的深層意義。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7-15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雨「道藝雙臻」的文人品格與書學成就】

元季文人張伯雨(1283-1350)實爲道教史與藝術史交匯處的特殊存在。倪瓚「本朝道品第一」之評,非僅譽其道學修養,更暗含對其「以藝證道」生命形態的深刻體認。今觀【山居即事詩帖】,其筆墨間流動的「清虛仙氣」,恰是元代「隱逸型書家」的典型範式。

一、道門修行與藝術淬鍊的雙重軌跡
張雨二十歲入茅山受【大洞經】的宗教體驗,與其三十歲得趙孟頫親授【雲麾將軍碑】的藝術啟蒙,構成其精神世界的兩大支柱。值得注意的是,其書學取徑呈現「逆向溯源」特徵:先師法當朝趙孟頫,復由趙氏指引上追李邕、懷素,最終在晉唐法度與宋人意趣間找到平衡。故宮博物院藏【登南峰詩】中「豎畫取李北海之峻拔,橫勢得米南宮之恣肆」的筆法特徵,印證了李日華「書頓道,日益雄邁」的論斷。

二、「貞居體」書風的審美特質
張雨書法最可貴處,在於突破趙孟頫「復古主義」的桎梏。其晚期作品如【雜詩卷】,將道教科儀中的「符籙筆意」化入行草,形成「清峭中見跌宕」的獨特書風。上海博物館藏【題畫詩卷】中「鶴」字最後一筆的飛白處理,既含懷素【自敘帖】的使轉之妙,又具道教「羽化登仙」的象徵意味,恰如袁華所言「飄飄仙氣」的視覺呈現。

三、由道返儒的生命轉向
六十歲「埋葬冠劍」的象徵性儀式,標誌著張雨完成從「方外道士」到「塵隱文人」的身份轉換。這一時期與楊維楨、倪瓚等人的交遊,使其藝術呈現「道心」與「俗趣」的奇妙融合。台北故宮藏【絕頂新秋詩扇】中,前段尚存趙體端莊,至「醉墨淋浪」四字忽作狂草,正是其晚年「耽溺酒色」生活態度的筆墨投射。

張雨個案的特殊性在於:其書藝成就始終與道教修持相互滋養。正如【玄品錄】將老子納入道統譜系的做法,他的書法實踐本質上是以藝術語言重構「道藝合一」的文人理想。這種既恪守晉唐法度又充滿宗教神秘感的創作範式,對明代吳門書派的「居士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今人若僅從風格學角度解讀其作品,恐難領會倪瓚「道品第一」評語中蘊含的深刻文化隱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