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部名词刍议》 蒙诸君垂询诗学名词,今择要阐释三端,以就正于方家: 一、格律之本 近体诗以平仄为筋骨。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为初学权宜之说。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仄起平收之句,第五字若拗,必以第六字救之,方合"孤平拗救"之法。如李白"不敢高声语"(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下句"恐惊天上人"(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乃成经典救拗范例。 二、比兴之辨 《诗经》六义,比兴最难界划。郑玄注《周礼》谓"比见今之失,兴见今之美",然考之《关雎》"窈窕淑女"与《硕鼠》"无食我黍",可知美刺非判分标准。朱熹《诗集传》以"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最为的当。如《桃夭》以"灼灼其华"起兴,非惟喻女子,更暗合婚礼时令,此即"兴兼比"之妙境。 三、体式流变 永明体之"四声八病",实为近体诗先声。沈约《答陆厥书》云"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然考《宋书·谢灵运传论》,其"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尚属声律探索阶段。至初唐上官仪"六对""八对"之说出,方确立"粘对"规则。王维《辋川集》二十首,皆合粘对而无一失,足见格律至此成熟。 昔刘勰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人习诗,当知术语源流,尤贵明其所以然。上述三端,不过引玉之砖,若欲深造,尚需研读《文心雕龙·明诗》《沧浪诗话·诗体》诸篇。学问之道,正宜由名相而求实相,慎勿执筌蹄而忘鱼兔也。 (全文共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