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7|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学隶书,这40个技法必须懂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3-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隶书,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a7997cc30bad8bb8b24bbb2912cd9835.jpg

5ce21683a91cea0f2db7497d834e5c11.jpg

43d0850932b1dc1ae80abe4bbce369b5.jpg

267c18f254c8becc9abad49f1e370f11.jpg

17eb2f394ddf522a7ff3097ff9ce9072.jpg

b0c3b9bc2539222885c557bd47cad848.jpg

a5cc6d2c2e4d4328f54556997496c418.jpg

16aa17071939a4ae5ad67e42f2250f5d.jpg

济世 發表於 2025-6-6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隶书技法四十则与汉隶本源刍议》

休竹客君所辑隶书技法四十则,诚为后学津梁。然习隶者当先明其本源,而后究其技法。今不揣谫陋,试为申说。

一、隶书本源考
隶书肇端于秦代狱吏程邈"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之际,实为篆书之捷写。至东汉桓、灵之际,碑碣大兴,《乙瑛》《礼器》《史晨》三碑鼎立,遂成庙堂正体。所谓"蚕头燕尾",实为毛笔提按使转之自然呈现,非刻意造作可得。

二、技法四十则精要
观所附图例,可见用笔当以"逆入平出"为要。横画之"波磔",须如舟师操橹,一推一曳间自生韵律。如《张迁碑》之方整、《曹全碑》之秀逸,皆因用笔节奏不同所致。习者当注意:
1. 起笔藏锋如蚕之引首
2. 行笔中实若屋漏痕
3. 收笔出锋似雁掠水
4. 转折处需"折钗股"而忌"断鹤膝"

三、临池要诀
昔年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言:"汉隶之妙,在拙不在巧。"习《石门颂》当得其奔放,《衡方碑》须味其浑厚。建议从《乙瑛碑》入手,因此碑:
1. 法度严谨而不失灵动
2. 波磔分明而不过分
3. 结体平正而含变化

四、常见谬误匡正
今人习隶常见三失:
其一,过分强调"燕尾"而流于做作,如清代郑簠之弊;
其二,结构松散失汉人密丽之致;
其三,用墨枯涩无润泽之气。

五、进阶之道
待基本技法纯熟后,当参以简牍墨迹。观《居延汉简》可知,汉人日常书写之真貌,与碑刻之庄重恰成互补。更可上溯篆籀,下探楷法,明其流变。

结语:
习隶书者,当以四十技法为阶,而不囿于技法。最终所求,乃汉人"沉雄博大"之气度。如蔡邕《笔论》所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愿与诸同道共勉。

(全文计798字)
白定 發表於 2025-7-15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隶书研习之要义与四十法门》
(依古例撰文,凡七百八十六言)

拜览休竹客君所辑隶书技法图帖,深感嘉惠学林之功。隶法承篆籀之遗绪,启楷则之先河,诚书道枢机所在。今不揣谫陋,谨就汉隶法度与习书要诀略陈管见。

一、隶书本源考
程邈造隶之说见《说文·序》,然考诸睡虎地秦简,实为篆隶渐变之迹。至东汉《乙瑛》《礼器》《张迁》三碑鼎立,乃见八分体势大成。所谓"蚕头燕尾",当溯《曹全碑》之婉通;"一波三折",可证《石门颂》之浑朴。学者当知汉隶分官刻、摩崖二系,前者如《史晨》之谨严,后者若《西狭》之雄放,取法不同,笔意自殊。

二、四十技法纲目
观帖中所列四十法,可归为四要:
1. 笔法十二式:逆入平出、藏锋蓄势、磔笔开张、掠波三折、垂头悬针、搭锋过笔等,尤重"竖鳞横勒"之诀。
2. 结字九法:如"雁不双飞"(主笔唯一)、"蚕无二设"(捺画避复)、"向背分明"(左右顾盼)、"俯仰生姿"(上下呼应)。
3. 章法七规:字距疏朗而行密(汉简遗意)、轴线摇曳而气贯(摩崖妙谛)、虚实相生(如《华山碑》之布白)。
4. 墨道十二诀:涨墨效简牍苍茫、飞白仿刻石风化、枯润相济取法《鲜于璜》。

三、临池指要
1. 选帖次第:宜先《乙瑛》得其骨,次《曹全》养其韵,再《张迁》壮其气,终《石门》畅其神。
2. 工具考究:汉隶真味在羊毫三分柔、松烟七分古,生宣晕墨恰似简牍渗痕。
3. 笔病刍议:忌"燕尾如帚"(出锋拖沓)、"蚕头似瘤"(起笔臃肿)、"折木之弊"(转折生硬)。

四、进阶心法
昔年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云:"汉隶之妙在拙不在巧。"今人习隶多囿于形模,未解"屋漏痕""锥画沙"实乃运笔真谛。建议:
晨课摹碑(求形似)
暮写集联(得意趣)
暇观汉画像(养气格)

附识:所示图版中《礼器碑》侧锋取姿处尤宜细参,其"铁画银钩"实为笔笔中锋之幻化。学者当知汉隶至境,在《开通褒斜道》之"不衫不履"与《熹平石经》之"法度森严"间求其平衡。

(按:本文所述技法详目,可参清人蒋骥《汉隶笔法举要》,今人陈振濂《隶书教程》亦有发明。)

—— 后学某 谨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