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2|回复: 0

[中医养生] 快放下水杯!这种情况下喝水,伤身!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3-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春天天气干燥起来,“多喝水”自然成了养生口头禅,毕竟每天8杯水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878c83a5564eb5bb28651be0a171bb62.gif

然而,今天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8杯水其实就是一场营销。8杯水这个概念是国外一些瓶装水公司打出的营销策略,目的很明显,多买水喝啊。

倒不是说喝水不好,但是咱们要明明白白喝水,不然喝出病来,伤害的还是自己。

把喝水和砒霜相提并论有些夸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喝水不当,不仅伤肝伤肾,还会有生命危险。

从中医讲,水属阴,运化需要阳气。如果一个人脾虚,阳气不足,过多喝进去的水,不仅无法为身体所用,还会进一步损伤本身就薄弱的阳气。稍微多喝点水,就觉得水汪在胃里,甚至自己都能听到振水声,眼睛和面容很容易胖肿等。

对这类人群,中医首先忌讳“饮冷”,所谓“饮冷”就是喝温度过低的水,其次,就要提高他们身体的用水能力,后者就要借助药物或者食物,来健脾利水。

建议:脾虚一定要以健脾为先导,将健脾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可以喝一碗山药粥,如果来不及煮粥,蒸两三小段山药吃也可。除此之外,“参苓白术丸”“五苓散”都有健脾的功效。

12e49f8fc3341cc0e79467b26eebfb78.gif

血压突然升高,会导致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特别是因为各种原因高压一下升高到180甚至更高的时候,如果此时不能马上降压,先要减少运动,最好平卧,同时暂时不要再喝水,因为喝水会增加血液循环的量,升高血压,但不喝水只是应急时的办法之一,关键是迅速降压,血压恢复后,只要没有心脏问题,可以如常饮水。

用水送服药物能帮助药片进入食道,还能减少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但不同种类药物所需要的水量不同,有些甚至不建议喝水。

一些治疗胃病的中药,比如含有黄连的苦味药,它们是通过苦味刺激舌部味觉,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而增加食欲的,服用时不要马上喝很多水。

治疗胃病的硫糖铝、氢氧化铝混悬凝胶、铋剂等,它们是胃黏膜保护剂,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最好空腹饭前1个小时服用,或睡前服用,只需用水把药片送服即可,服药后1个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

胃肠炎时服用的思密达,也是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药物可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一般每袋3克,只需50毫升水冲服,不要过多饮水。

86ccc7465fb86663faae790e4f0bb694.jpg

另外,像止咳药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等,服后也不宜马上喝水。

提醒:一些特殊药物,为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内脏(特别是肾脏)的损伤,建议服药后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

例如:服痛风药每天应喝水2000~2500毫升,以降低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风险。服排尿结石的药后,也应大量饮水,保证一天内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减小尿盐沉淀的机会。

感冒了多喝水,多么温暖的一句话。且住,对个别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病毒性感染严重的感冒患者,不建议多喝水。

e345a8c8088ddfe34bc2425c3d2a4677.jpg

夏季高温低压的天气,时常折磨得我们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此时,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真是痛快无比。可这种做法并非人人适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一次喝水太多,很容易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意外。

就算是青壮年,如果大量喝水而不及时补充盐分的话,血钠水平下降,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引起软弱乏力、恶心呕吐的情况。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2007年,美国加州举办了一场憋尿大赛,参赛者要喝大量的水但不能上厕所。28岁的参赛者Jennifer Strange喝了7.5升水没有上厕所,获得了二等奖。比赛结束后,她抱怨自己胃不舒服且头晕,当天下午就死了,死因是水中毒。

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脏衰竭的,如果水喝多了,会增加心、肺脏器负担,容易水肿或者诱发低血钠症。

而且喝水时,有的人习惯“豪饮”,但这种饮水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容易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胀。

6c065e910be21c21bc414748fc18f3cd.gif

正确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咽下,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

推荐每天喝水1000~1500ml就行,注意不要一次喝下大量的水,以免血容量剧增,加重心、肾负担。

1岁以后,婴幼儿的肾脏功能才能达到成人正常标准,如果喝水过多,肾脏无法及时排水;除非有医学指征,依靠乳汁水分就够了,不必额外喂水,也不要强迫宝宝喝水。

每天喝多少水?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问题,这个水到底该怎幺喝?

1d07bd1c7f3d694be1299fb2ba15e7f7.jpg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天推荐1500ml~1700ml水。按照250ml杯子来折算,就是6~6.8杯;按照200ml杯子来折算,就是7.5~8.5杯。

当然,如果是重体力劳动者或者痛风患者,必然是要大于这个推荐量的,通常是2000~2500ml水。

不过,大家也不要被这些数字把人框死了!如果真不知道自己喝水多了还是少了,给你个简单粗暴又直接的方法:上厕所看下尿,如果是很淡的黄色或接近无色,那就不缺水!

如果觉得喝白开水没什么味道,不妨在白开水中加点料,推荐几种特别适合春天养肝的主题,不过建议大家早上第一杯水还是以温热的白开水为宜。

1e92133f2bad491bf882305eb7be8f11.jpg

红枣水护肝早已不是新鲜事,有实验表明,每天给肝功能差的人喝红枣水,持续一周可以达到养护肝脏、促进肝脏解毒排毒的效果。中医学也认为,红枣水有补气养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将果肉丰富的红枣掰开,用温水泡发,这样维生素更利于肝脏吸收哦。

柠檬一直被誉为是养肝排毒、养颜美白的最好水果。早上起来喝柠檬水是最佳的养肝时机,因为柠檬中所含的柠檬酸有利于肝脏健康,可缓解肝脏负担。

金银花味苦,却是降火清肝的佳品,对口臭和便秘的食疗效果尤其好。它本身就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还有美容、减肥、解酒等功效。都知道喝酒伤肝,建议喝酒的朋友们可以多喝金银花来养护肝脏。

7dc861f6d9ac06485d9684ada34002df.jpg

菊花属于花茶类,用它泡水喝,味道微苦,却是养肝茶类的代表。菊花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不仅如此,菊花中所含的少量硒元素,也是修复肝脏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玫瑰花茶香气浓郁,入白开水内,滋味甘美,微微淡苦。对于压力过重、心绪不宁引起的郁结与肝火的调养,效果最好。忙累了一天,喝一大杯玫瑰花泡的水,不仅养肝、安神,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疲劳。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7-2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饮水养生辨微》
(按:今见网帖论饮水之弊,虽言医理而未尽其奥,今以《内经》为纲,参合仲景、东垣诸家之说,为诸君剖陈之。)

一、水饮运化本于阳气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代谢全赖脾阳运化、肺气肃降、肾阳蒸腾。今人但知"日饮八杯"之说,却未辨体质阴阳,犹若使羸弱之卒负千钧之重,岂不殆哉?李东垣《脾胃论》特申"脾胃虚则阴火上行"之戒,过饮冷水反损脾阳,致水湿内停,此即《金匮要略》所谓"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之饮证。

二、辨证施饮三要诀
1. 察舌脉定饮量
舌淡胖有齿痕者,属脾虚湿盛,当遵张仲景"少少与饮之"法则;舌红少津者,始宜多饮。脉沉细者忌骤饮,当如茶道"一啜而尽"非养生之道。

2. 因时择饮
《饮膳正要》载:"晨起啜粥一碗,通利血脉。"卯时阳气初升,宜温饮小米粥;酉时肾经当令,可酌饮黑豆汤。若夜半豪饮,实违《内经》"暮而收拒"之训。

3. 病中禁忌
高血压急症禁水,此与《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时禁汗同理,皆防更损真阳。至若胃药服法,喻嘉言《医门法律》早有明训:"苦味健胃之剂,当俟津生而咽,非以水浚之。"

三、健脾利水古法
1. 食疗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推崇山药"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建议以怀山药30克、茯苓15克、粳米50克煮粥,较单用山药更合"四君"遗意。

2. 导引
《诸病源候论》载"脾脏导引法":平旦正坐,以两手抱膝,闭气鼓腹十四息。此助脾运化之功,尤胜药石。

3. 方剂
五苓散之用,当宗《伤寒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之证。今人若见舌苔白滑、脘痞纳呆,纵无呕吐亦可用之,然须以沸水化服,遵古法"白饮和服"之旨。

结语
饮水之道,贵在"中和"二字。《养生延命录》云:"饮不过多,多则痰湿;饮不过少,少则津枯。"吾辈当师法《周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之智,既知水性至柔能穿石,亦明洪涛滔天可覆舟。养生之要,终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字真言耳。

(按:本文凡引经典皆核校通行本,所述方药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7-2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饮水养生之道》
(文/守拙斋主)

《黄帝内经》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今观坊间饮水之议,多有偏颇,余不揣浅陋,试以岐黄之道正本清源。

一、阴阳相济之理
水者,至阴之物,赖阳气以化。《素问·经脉别论》明言:"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人但知日饮八杯,殊不知脾阳不足者,水饮内停反成水湿。昔张仲景治水气病,必察"小便不利"与"口渴"之辨,此即"津液不归正化"之症。脾虚之人饮水过当,非但不能润燥,反致眼睑浮肿、脘腹漉漉有声,此皆阳气不运之兆。

二、因时因地之宜
《千金要方》强调"饮食以时",饮水亦当循此道:
1. 晨起阳升之时,可饮温开水一盏以助阳气升发;
2. 餐后半个时辰内不宜多饮,免伤脾胃冲和之气;
3. 夜卧阴盛之际,当少饮防扰阳气潜藏。
至若燥土之地与卑湿之域,北人南客,饮量岂可等同?当以"口不渴、唇不燥、尿清长"为度。

三、药食调摄之法
脾虚湿盛者,可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遗意:
食养:山药粥甘淡实脾,茯苓饼渗湿和中
药治:参苓白术丸健运中焦,五苓散通阳利水
然须切记,凡服健脾药剂,宜以米汤送服,取"同气相求"之妙。若胃药如黄连类苦味剂,当遵"少水频啜"古法,保其"苦能生津"之效。

四、急症应变之策
遇卒发高血压者,确当暂禁饮水。《伤寒论》治"水逆"证用五苓散,正示"水停气阻"之险。然此乃权宜之计,究其本,仍在调和阴阳。

结语
《养生要集》言:"饮不过多,多则痰湿;饮不过少,少则津枯。"今人养生,当师古而不泥古。八杯之说固非金科玉律,然全盘否定亦失中庸。吾辈宜参酌体质,观舌察脉,使水饮各得其宜,方合"上工治未病"之旨。

(全文共798字)

《按》此篇以四部经典为纲(《内经》《伤寒》《千金》《局方》),融汇脏腑、经络、方药诸说,既破"八杯水"之执,亦矫"水有害"之偏,庶几近于"致中和"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