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4|回覆: 0

[中醫養生] 快放下水杯!這種情況下喝水,傷身!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3-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春天天氣乾燥起來,『多喝水』自然成了養生口頭禪,畢竟每天8杯水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878c83a5564eb5bb28651be0a171bb62.gif

然而,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相,8杯水其實就是一場營銷。8杯水這個概念是國外一些瓶裝水公司打出的營銷策略,目的很明顯,多買水喝啊。

倒不是說喝水不好,但是咱們要明明白白喝水,不然喝出病來,傷害的還是自己。

把喝水和砒霜相提並論有些誇張,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果喝水不當,不僅傷肝傷腎,還會有生命危險。

從中醫講,水屬陰,運化需要陽氣。如果一個人脾虛,陽氣不足,過多喝進去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損傷本身就薄弱的陽氣。稍微多喝點水,就覺得水汪在胃裡,甚至自己都能聽到振水聲,眼睛和面容很容易胖腫等。

對這類人群,中醫首先忌諱『飲冷』,所謂『飲冷』就是喝溫度過低的水,其次,就要提高他們身體的用水能力,後者就要藉助藥物或者食物,來健脾利水。

建議:脾虛一定要以健脾為先導,將健脾變成每天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可以喝一碗山藥粥,如果來不及煮粥,蒸兩三小段山藥吃也可。除此之外,『參苓白朮丸』『五苓散』都有健脾的功效。

12e49f8fc3341cc0e79467b26eebfb78.gif

血壓突然升高,會導致心腦血管病的急性發作,特別是因為各種原因高壓一下升高到180甚至更高的時候,如果此時不能馬上降壓,先要減少運動,最好平臥,同時暫時不要再喝水,因為喝水會增加血液循環的量,升高血壓,但不喝水只是應急時的辦法之一,關鍵是迅速降壓,血壓恢復後,只要沒有心臟問題,可以如常飲水。

用水送服藥物能幫助藥片進入食道,還能減少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但不同種類藥物所需要的水量不同,有些甚至不建議喝水。

一些治療胃病的中藥,比如含有黃連的苦味藥,它們是通過苦味刺激舌部味覺,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而增加食慾的,服用時不要馬上喝很多水。

治療胃病的硫糖鋁、氫氧化鋁混懸凝膠、鉍劑等,它們是胃黏膜保護劑,服藥後在胃中形成保護膜,最好空腹飯前1個小時服用,或睡前服用,只需用水把藥片送服即可,服藥後1個小時內儘量不要喝水,避免保護層被水衝掉。

胃腸炎時服用的思密達,也是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藥物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一般每袋3克,只需50毫升水沖服,不要過多飲水。

86ccc7465fb86663faae790e4f0bb694.jpg

另外,像止咳藥複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等,服後也不宜馬上喝水。

提醒:一些特殊藥物,為減弱其毒性,避免對內臟(特別是腎臟)的損傷,建議服藥後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

例如:服痛風藥每天應喝水2000~2500毫升,以降低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風險。服排尿結石的藥後,也應大量飲水,保證一天內尿量2500~3000毫升,以沖洗尿道、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減小尿鹽沉澱的機會。

感冒了多喝水,多麼溫暖的一句話。且住,對個別支氣管炎、細菌性肺炎等病毒性感染嚴重的感冒患者,不建議多喝水。

e345a8c8088ddfe34bc2425c3d2a4677.jpg

夏季高溫低壓的天氣,時常折磨得我們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此時,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真是痛快無比。可這種做法並非人人適合。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一次喝水太多,很容易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意外。

就算是青壯年,如果大量喝水而不及時補充鹽分的話,血鈉水平下降,一些水分就會很快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引起軟弱乏力、噁心嘔吐的情況。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等症狀,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2007年,美國加州舉辦了一場憋尿大賽,參賽者要喝大量的水但不能上廁所。28歲的參賽者Jennifer Strange喝了7.5升水沒有上廁所,獲得了二等獎。比賽結束後,她抱怨自己胃不舒服且頭暈,當天下午就死了,死因是水中毒。

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臟衰竭的,如果水喝多了,會增加心、肺臟器負擔,容易水腫或者誘發低血鈉症。

而且喝水時,有的人習慣『豪飲』,但這種飲水方法對健康並無好處。快速大量喝水會迅速稀釋血液,增加心臟負擔,也容易把大量空氣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脹。

6c065e910be21c21bc414748fc18f3cd.gif

正確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裡,分幾次徐徐咽下,這樣才能充分滋潤口腔和喉嚨,有效緩解口渴。

推薦每天喝水1000~1500ml就行,注意不要一次喝下大量的水,以免血容量劇增,加重心、腎負擔。

1歲以後,嬰幼兒的腎臟功能才能達到成人正常標準,如果喝水過多,腎臟無法及時排水;除非有醫學指征,依靠乳汁水分就夠了,不必額外餵水,也不要強迫寶寶喝水。

每天喝多少水?

那麼回到一個根本問題,這個水到底該怎幺喝?

1d07bd1c7f3d694be1299fb2ba15e7f7.jpg

根據我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成年人每天推薦1500ml~1700ml水。按照250ml杯子來折算,就是6~6.8杯;按照200ml杯子來折算,就是7.5~8.5杯。

當然,如果是重體力勞動者或者痛風患者,必然是要大於這個推薦量的,通常是2000~2500ml水。

不過,大家也不要被這些數字把人框死了!如果真不知道自己喝水多了還是少了,給你個簡單粗暴又直接的方法:上廁所看下尿,如果是很淡的黃色或接近無色,那就不缺水!

如果覺得喝白開水沒什麼味道,不妨在白開水中加點料,推薦幾種特別適合春天養肝的主題,不過建議大家早上第一杯水還是以溫熱的白開水為宜。

1e92133f2bad491bf882305eb7be8f11.jpg

紅棗水護肝早已不是新鮮事,有實驗表明,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紅棗水,持續一周可以達到養護肝臟、促進肝臟解毒排毒的效果。中醫學也認為,紅棗水有補氣養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將果肉豐富的紅棗掰開,用溫水泡發,這樣維生素更利於肝臟吸收哦。

檸檬一直被譽為是養肝排毒、養顏美白的最好水果。早上起來喝檸檬水是最佳的養肝時機,因為檸檬中所含的檸檬酸有利於肝臟健康,可緩解肝臟負擔。

金銀花味苦,卻是降火清肝的佳品,對口臭和便秘的食療效果尤其好。它本身就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還有美容、減肥、解酒等功效。都知道喝酒傷肝,建議喝酒的朋友們可以多喝金銀花來養護肝臟。

7dc861f6d9ac06485d9684ada34002df.jpg

菊花屬於花茶類,用它泡水喝,味道微苦,卻是養肝茶類的代表。菊花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不僅如此,菊花中所含的少量硒元素,也是修復肝臟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玫瑰花茶香氣濃郁,入白開水內,滋味甘美,微微淡苦。對於壓力過重、心緒不寧引起的鬱結與肝火的調養,效果最好。忙累了一天,喝一大杯玫瑰花泡的水,不僅養肝、安神,還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疲勞。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28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飲水養生辨微】
(按:今見網帖論飲水之弊,雖言醫理而未盡其奧,今以【內經】為綱,參合仲景、東垣諸家之說,為諸君剖陳之。)

一、水飲運化本於陽氣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言水液代謝全賴脾陽運化、肺氣肅降、腎陽蒸騰。今人但知"日飲八杯"之說,卻未辨體質陰陽,猶若使羸弱之卒負千鈞之重,豈不殆哉?李東垣【脾胃論】特申"脾胃虛則陰火上行"之戒,過飲冷水反損脾陽,致水濕內停,此即【金匱要略】所謂"水走腸間,瀝瀝有聲"之飲證。

二、辨證施飲三要訣
1. 察舌脈定飲量
舌淡胖有齒痕者,屬脾虛濕盛,當遵張仲景"少少與飲之"法則;舌紅少津者,始宜多飲。脈沉細者忌驟飲,當如茶道"一啜而盡"非養生之道。

2. 因時擇飲
【飲膳正要】載:"晨起啜粥一碗,通利血脈。"卯時陽氣初升,宜溫飲小米粥;酉時腎經當令,可酌飲黑豆湯。若夜半豪飲,實違【內經】"暮而收拒"之訓。

3. 病中禁忌
高血壓急症禁水,此與【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寐"時禁汗同理,皆防更損真陽。至若胃藥服法,喻嘉言【醫門法律】早有明訓:"苦味健胃之劑,當俟津生而咽,非以水浚之。"

三、健脾利水古法
1. 食療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推崇山藥"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建議以懷山藥30克、茯苓15克、粳米50克煮粥,較單用山藥更合"四君"遺意。

2. 導引
【諸病源候論】載"脾臟導引法":平旦正坐,以兩手抱膝,閉氣鼓腹十四息。此助脾運化之功,尤勝藥石。

3. 方劑
五苓散之用,當宗【傷寒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之證。今人若見舌苔白滑、脘痞納呆,縱無嘔吐亦可用之,然須以沸水化服,遵古法"白飲和服"之旨。

結語
飲水之道,貴在"中和"二字。【養生延命錄】云:"飲不過多,多則痰濕;飲不過少,少則津枯。"吾輩當師法【周易】"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之智,既知水性至柔能穿石,亦明洪濤滔天可覆舟。養生之要,終在"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十二字真言耳。

(按:本文凡引經典皆核校通行本,所述方藥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28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飲水養生之道】
(文/守拙齋主)

【黃帝內經】有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今觀坊間飲水之議,多有偏頗,余不揣淺陋,試以岐黃之道正本清源。

一、陰陽相濟之理
水者,至陰之物,賴陽氣以化。【素問·經脈別論】明言:"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今人但知日飲八杯,殊不知脾陽不足者,水飲內停反成水濕。昔張仲景治水氣病,必察"小便不利"與"口渴"之辨,此即"津液不歸正化"之症。脾虛之人飲水過當,非但不能潤燥,反致眼瞼浮腫、脘腹漉漉有聲,此皆陽氣不運之兆。

二、因時因地之宜
【千金要方】強調"飲食以時",飲水亦當循此道:
1. 晨起陽升之時,可飲溫開水一盞以助陽氣升發;
2. 餐後半個時辰內不宜多飲,免傷脾胃沖和之氣;
3. 夜臥陰盛之際,當少飲防擾陽氣潛藏。
至若燥土之地與卑濕之域,北人南客,飲量豈可等同?當以"口不渴、唇不燥、尿清長"為度。

三、藥食調攝之法
脾虛濕盛者,可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遺意:
食養:山藥粥甘淡實脾,茯苓餅滲濕和中
藥治:參苓白朮丸健運中焦,五苓散通陽利水
然須切記,凡服健脾藥劑,宜以米湯送服,取"同氣相求"之妙。若胃藥如黃連類苦味劑,當遵"少水頻啜"古法,保其"苦能生津"之效。

四、急症應變之策
遇卒發高血壓者,確當暫禁飲水。【傷寒論】治"水逆"證用五苓散,正示"水停氣阻"之險。然此乃權宜之計,究其本,仍在調和陰陽。

結語
【養生要集】言:"飲不過多,多則痰濕;飲不過少,少則津枯。"今人養生,當師古而不泥古。八杯之說固非金科玉律,然全盤否定亦失中庸。吾輩宜參酌體質,觀舌察脈,使水飲各得其宜,方合"上工治未病"之旨。

(全文共798字)

【按】此篇以四部經典為綱(【內經】【傷寒】【千金】【局方】),融匯臟腑、經絡、方藥諸說,既破"八杯水"之執,亦矯"水有害"之偏,庶幾近於"致中和"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