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5|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8-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注釋:

1、德:此處指恩惠之德。何晏【論語集解】:『德,恩惠之德也。』

2、直:尊天道,而正於情理。朱子【論語集注】:『其所怨者,愛憎取捨,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

白話試譯:

  有人問:『用恩德報答怨恨如何?』孔子答:『那用什麼報答恩德?應該是以直道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疏解:

一、

基督教中有以德報怨的講法,耶穌在論『愛仇敵』時說:『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

老子也有以德報怨的說法,【道德經.六十三章】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白話意思:『以無為的態度有所為,以無事的態度應對事,從平淡的生活工作中品出滋味。大,生於小;多,積於少,以德去化解怨仇。』)

朱子疑心,此章為孔子與人討論老氏之言時所錄,云:『或人所稱,今見老子書。』(【論語集注】)

二、

孔子不贊同以德報怨,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以德報怨,有悖於的正常的人性與人情。

人莫不喜來自他人的相尊相助,莫不怨來自他人的相辱相害。正常之人,若受了羞辱或傷害,沒有不生怨與生恨的;而有了怨恨,一律要求不分青紅皂白地報之以德,這既不現實,也失之於簡單生硬。

況且,人若無原則地以恩德報怨,無疑相當於混淆了恩怨,混淆了是非曲直;那麼假如受了別人的恩,則何以報之?

第二個原因是,有些情況下,無原則的老好人主義,可能等於變相鼓勵惡。【禮記.表記】引孔子的話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三、

以直報怨,就是以天理人情為準則,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如何報怨。而實際情況,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情況是,所受的傷害,完全由自己的過錯而招來。

遇到這種情況,人也可能心生怨恨,但這種怨恨是不正當的,不應耿耿於懷,圖謀報復;而應自省自察,釋解心中的怨恨,並不憚於改正過錯。

甚至,應對那些因此而傷害自己的人,心懷感念,報之以德;因為正是他們的棒喝,驚醒了自己,幫助了自己。

第二類情況,自己所受的傷害,是對方誤解所致。

遇到這種情況,以冷處理為佳;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報之以德,以促對方醒悟;絕不可以怨報怨,加深誤解。

第三類是情況,自己無過錯,或小有過錯,而對方卻懷着惡意,對己施以羞辱、矇騙、欺壓、傷害。

遇到這類情況,也需根據具體的情況應對。

假如對方是懷着惡意的惡人,那麼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張揚正義,懲戒對方。

假如對方雖懷着惡意找茬,可還算不上惡人,那麼能忍則忍,能躲則躲;如果不能忍、不能躲,為免生更大的仇怨,可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報之以顏色,阻其得寸進尺。

假如與對方小有仇怨,而對方墜井,則不能報之以石,而應當施以援手。此謂報怨對等,小怨不能大報。

假如自己握有公權力,則需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報私仇。而應當於公,公事公辦;於私,該報怨報怨。

朱子在【論語或問】中說:『或問:以德報怨,亦可謂忠且厚矣,而夫子不之許何哉?曰:德有大小,皆所當報,而怨則有公私曲直之不同,故聖人之教,使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直者雲,不以私害公,不以曲勝直,當報則報,不當則止,是則雖曰報怨,而豈害其為公平忠厚哉?』

4d8d7b6d0ac115230082086f82fb3450.jpg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29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以直報怨"章義理疏證

【論語·憲問】載"以德報怨"之問,夫子答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此章實關涉儒家倫理思想之核心要義。今試為疏解:

一、概念辨析
"德"字在先秦語境中含雙重意蘊:一為【集解】所云"恩惠之德",即具體之德行施與;二為【說文】"升也"之本義,指內在德性之升華。朱子以"至公無私"釋"直",實本於【尚書】"王道正直"之訓,謂依循天理人情之中道。

二、思想源流考辨
老氏"報怨以德"之說見於傳世本【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然考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作"報怨以德",乙組則作"報怨以直",可知戰國時期已有異文。孔子此語,或為針對當時流行之道德觀念而發,非必專指老聃。朱子謂"或人所稱今見老子書",尚可存疑。

三、倫理體系建構
1. 差等原則:儒家主張"愛有差等",【禮記·檀弓】言"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正與此章相發明。以德報德符合"往來"之禮,而以德報怨則淆亂倫常。
2. 中道智慧:"直"字之要,在於【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修養境界。程頤釋為"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既非鄉愿之和,亦非睚眥之報。
3. 教化功能:如【大戴禮記】所言"直而能溫,仁之方也",以直報怨實含教化之意,使怨者知恥,觀者知戒。

四、實踐維度
1. 自省工夫:遇怨當如【學而】"三省吾身",區分"三愆"(未達、聞義、不善)。陽明【傳習錄】云"只在良知上體驗",正合"直"之本義。
2. 權變智慧: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直者,順其理而治之也。"對待宿怨,或如舜之"隱惡揚善",或如周公之"懲惡勸善",皆因事制宜。
3. 終極關懷:儒家最高境界實為【孟子】"反身而誠",最終超越報怨報德之對待,此即【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之謂。

要之,夫子"以直報怨"之說,既不同於墨家"兼愛"之無差等,亦有別於法家"以怨報怨"之苛烈,乃建基於人性本善之預設,追求"情理相得"的實踐智慧。今日研讀此章,於構建現代倫理關係猶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