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70|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307期】【論語·憲問篇第2章】『克、伐、怨、欲不行』...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3-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2章】『克、伐、怨、欲不行』何以為難?

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這句話也是原憲的問話。克,指好勝。伐,指自誇。怨,指怨恨。欲,指貪慾。不行,就是沒有表現於外。

這段話的意思是,原憲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這四樣毛病都沒有表現,可以說是仁人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至於是不是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為什麼只認可『克、伐、怨、欲不行』『可以為難』,而不認可其為仁人呢?好勝、自誇、怨恨、貪慾,是人性之中的四種弱點。『克、伐、怨、欲不行』,是由於人通過修身克己,提高了道德水準和自律能力,因而使這四樣毛病得到遏制而不表現於外。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僅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判定此人是否仁人。仁乃全德,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孔子從不輕易許人以仁。

附:

【原文】

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①?』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注釋】

①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這句話也是原憲的問話。克,好勝。伐,自誇。怨,怨恨。欲,貪慾。不行,沒有表現於外。

【譯文】

原憲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這四樣毛病都沒有表現,可以說是仁人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至於是不是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5-2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克伐怨欲不行"與仁道之辨】

【憲問】此章所載原憲之問與孔子之答,實為儒家工夫論與境界論之重要分判。原憲以消極工夫("不行")求證仁德,孔子則以"難能"與"仁"作二重判斷,其間深意值得細究。

一、四者之病與修身次第
"克(好勝)、伐(自誇)、怨(忿恚)、欲(貪求)"四者,乃人性中深層習氣。【禮記·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此四者正是心性受外物牽引而生的偏執。朱子【論語集注】指出:"四者心之累,能制之使不行,可謂難矣。"然此僅達"制之於外"的初級工夫,猶如顏回"不遠復"前的克制階段,尚未臻於"安仁""樂仁"之境。

二、消極工夫之局限
孔子言"可以為難",是肯定其修身之勤。【中庸】謂"知恥近乎勇",克制惡習確屬德行之基。然仁者境界須具三重特質:其一,內在德性自然流露(如孟子"四端"說);其二,推己及人的踐行維度("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其三,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格局(程顥"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僅"不行四者"如築堤防川,未若仁者之"源泉混混"(【孟子·離婁下】)。

三、仁道之積極義蘊
孔子"仁則吾不知"的保留態度,正體現其"仁"標準的嚴整性。【雍也】篇"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的表述,顯示仁者須達到心性純熟、毫無間斷的境界。王陽明【傳習錄】云"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強調的正是超越消極克制後的本體澄明。原憲所問猶停留在"勿忘勿助"的約束層面,未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境地。

四、儒學工夫論啟示
此章揭示儒家修養的兩重境界:初級者以禮制欲("克己復禮"),高級者以仁化性("安仁利仁")。【大學】"格物致知"到"明明德"的進階,恰與此呼應。現代人修身尤當警惕:若僅以"不行惡"為足,易墮入道德優越感;唯有進而培養惻隱之心、踐行忠恕之道,方是仁學真諦。

要之,孔子此答既肯定消極克制的入門價值,更指示出向上超拔的精神方向。在"不行四者"之後,尚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完整成德之路,此即儒家"下學上達"的圓融智慧。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2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克伐怨欲不行"與仁德之辨】

【憲問】此章所載原憲之問,實為儒家工夫論中"消極修為"與"積極成德"之重要辯證。孔子"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之答,恰如【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的微義,揭示了道德實踐的多維層次。

考"克伐怨欲"四者,皆屬心性之偏。【朱子語類】卷四十二析之甚精:"克是血氣強,伐是矜誇,怨是忮求,欲是貪溺"。此四者不行,確如陽明所言"省察克治之功",然僅屬"戒慎乎其所不睹"的防範階段。孔子許其"難能",正與【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後獲"相呼應,蓋克制私慾乃為仁之基,猶"繪事後素"之理。

然孔子不輕許為仁者,其深意有三:一則仁乃"心德之全"(程頤語),須具"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孟子·公孫丑上】);二則仁者必顯發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積極實踐(【論語·雍也】);三則【易·繫辭】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正的仁者須超越克制而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的化境。

錢穆【論語新解】點明:"不行非即無有",此誠破的之論。猶如禪宗"截斷眾流"只是初關,儒家更重"隨波逐浪"的圓融。觀顏淵"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非僅克制私慾,實已臻"仁內禮外"的渾化。故【二程遺書】卷二云:"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正謂道德實踐須由消極約束進階至積極存養。

今人讀此章,當識"為仁由己"的工夫次第:先作"戒懼慎獨"的減法,終至"溥博淵泉"的加法。孔子之"不知",非含糊其辭,實為學者開示向上之路,此即【學而】"就有道而正焉"的深意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