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7|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309期】〖论语·宪问篇第4章〗『邦无道,危行言孙』是...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章〗『邦无道,危行言孙』是何意?

14·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这里的『危』字,指正直。『孙』字,读四声,与谦逊的『逊』字同音同义。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但言语要谦顺。』

这是君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处世之道。国家政治清明,正言正行应是君子立言行事的准则。而在『邦无道』,也就是国家政治黑暗时,君子为什么要『危行言孙』呢?孔子认为,君子身处乱世之中,应力求避免作无谓的牺牲。因此,行为一定要正直,但是在言语上则要谨慎谦顺。

附:

14·4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正直。②: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但言语要谦顺。』

兴华 發表於 2025-5-31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危行言孙」的处世智慧与当代价值

《论语·宪问篇》第四章所载孔子「邦无道,危行言孙」之教,实为儒家「时中」智慧的精微体现。此章以「邦有道」「邦无道」为二元语境,揭示君子处世当随世变通而不失其本,其中「危」「孙」二字尤需深辨。

一、「危」字训诂与精神内核
郑玄注「危」为「高峻」,朱子释为「正直」,二者实相贯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危」本义为「在高而惧」,引申为「端严不苟」。故「危行」非特指行为正直,更含「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君子于无道之邦,守节如持危器,此即《周易》「独立不惧」与《孟子》「穷不失义」的实践注脚。

二、「言孙」的权变哲学
「孙」(逊)之要义,非曲意逢迎,乃「顺时而发」的言语智慧。《礼记·曲礼》云「礼不妄说人,不辞费」,正可互参。孔子周游列国时,于卫灵公问阵则对以「俎豆之事」,于楚狂接舆则「欲与之言」而趋避(《论语·微子》),皆「言孙」之典范。此非明哲保身,实为「守默存道」的文明存续策略。

三、与道家「和光同尘」之辨
老庄主张「挫锐解纷」(《道德经》第四章),表面与儒家相似,然本质迥异。儒家「言孙」以「危行」为根基,如颜回「不违如愚」而「亦足以发」(《论语·为政》),始终持守道德主体性;道家则强调「与时俱化」(《庄子·山木》),消解价值判断。二者形似而神异,不可不察。

四、当代启示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危行言孙」可解构为:
1. 底线思维:行为坚守法律与道德红线(危行)
2. 沟通智慧:表达注重语境与接受效果(言孙)
如商业谈判中的「非对抗性表达」,公共知识分子的「建设性质疑」,皆得此中三昧。然须警惕滑向犬儒主义,当以《孟子》「士穷不失义」为终极准则。

要之,此章非教导圆滑处世,而是彰显儒家「守经达权」的中道智慧。程颐所谓「圣人未尝忘天下,亦未尝轻其身」,正是对「危行言孙」最精当的诠释。学者当于此章细味「时」与「义」的辩证关系,方不负圣人之微旨。

(全文798字)
安琪 發表於 2025-6-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危行言孙」的处世智慧与当代启示

《宪问篇》此章以「邦有道」「邦无道」对举,实为孔子政治伦理中「时中」思想之精微体现。所谓「危」者,非仅指正直,更含「高峻不苟」之义(《说文》「危,在高而惧也」),朱子释为「严正」颇得其神。而「孙」(逊)字之训,尤当注意其与「佞」之区别——前者是守道者的权变,后者是失道者的屈从。

一、「危行」的永恒性:君子之道的底线坚守
无论邦国治乱,「危行」始终不可妥协。孔子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而「隐」的本质恰是通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来践行「危行」。子路问「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宪问》),正可见「行危」之要义在于行为层面的不妥协性。东汉党锢之祸中,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终以死守节,便是「无道而危行」的极端例证。

二、「言孙」的权变性:明哲保身的智慧
「孙」之精妙,在于既非缄默(「默而识之」是更高境界),亦非阿谀,而是以「逊辞」存身弘道。孟子谓「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尽心下》),可作注脚。管仲相齐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史记》),表面言逊而实存拯民之志;魏晋之际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皆得孔子此训真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逊」必须建立在「行危」基础上,否则便沦为乡愿——此即孔子严辨「君子之孙」与「小人之佞」的关键。

三、当代启示:知识分子的道义承担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邦有道」「无道」的判定虽更复杂,但此章启示我们:
1. 底线思维:公共领域的行为准则(如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当如「危行」不可动摇;
2. 表达艺术:批评性言论需讲究「逊」的策略性,如顾炎武《日知录》以考据讽时事;
3. 知行辩证法: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解此章——「言孙」恰是为保障「危行」的持续实践。

要之,此章非教导圆滑处世,而是揭示「守经达权」的中道智慧。程颐所言「圣人未尝教人避祸,但使人不可犯耳」,最得圣人心法。当代学人若能以「危行」立骨,以「言孙」运化,方不负夫子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