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9|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颜真卿来之不易的书法笔记!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7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真卿书法笔记

5994aa92ae9d6d3fd05c7fe19a07a98d.jpg

原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解读:这一段,颜真卿叙述了得到张旭笔法的不易:一是颜真卿两次求师笔法。即『余罢秩醴泉』和『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这两次。二是『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包括裴儆在内,张旭只给作品,不作正面回答,更可以看出笔法的珍贵。

本节有两个字需加以注意:一是『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的『顷』字,『顷』为顷刻之意,引申为不久以前。颜真卿在长安用二年的时间『师事张公』,结合颜真卿的年谱可以大略得知此次拜师是指颜真卿在天宝二年的罢官期间。二是在原文中『或存得者』,有将『存』字写为『有』的,对比『或存得者』与『或有得者』之意,前者有仅得到只言片语之意,后者则是似乎已经得到了张旭的论书的全部。当时李白、李阳冰、贺知章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张旭的影响,颜真卿和崔邈是写在史书上张旭的嫡传弟子,又『存』字为拓片所固有,故认为『存』字比较符合此节的文意,也符合情理。

8b67f18675d7a3500593499d47b7084c.jpg

原文: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miǎn]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解读:此节叙述了颜真卿通过真诚的表白,终于打动了张旭。有两点需加注意:一是『既承兄丈奖谕』的『兄丈』二字,『兄』字古有师长之意,故在古代非师徒关系的一方称对方为兄时,对方一般不称对方为弟;『丈『字有尊敬的长者之意。因此『兄丈』二字,可理解为前辈、老人家。由此可以推断此刻的颜真卿还不是张旭的徒弟,否则颜真卿可直接称呼张旭为『恩师』、『尊师』或『吾师』。二是张旭指出草书和真书双修的学书主张,在〖唐人书评〗所列的十二位唐朝草书大家中,有着『唐朝第一妙腕』之称的孙过庭(排名第二,位列张旭之后)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草一起学习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草圣张旭的再一次明确印证。

原文: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解读:汉字中,横竖笔画最多。在张旭与颜真卿探讨这个问题前已多有论述。主要就是横划的书写要有起伏,不得拖笔,线条要有弹性,就像骑手的马缰绳——徐放徐收;一幅作品中以看不到横划的突兀排列为美,忌『堆柴』之弊。

原文 :『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解读:竖划必须『从』于横划,注意横竖之间的呼应。在保证竖划相对较直的同时,一字之中的两竖不得等同『立柱』,否则极易生硬、僵死,状如算子;一字之中的竖划主笔要尽量不与作品的总体横势相垂直,否则容易失去上下的连贯,出现『直则无力』的弊病。同时竖划不宜过长,因为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割纸』的错觉。

原文:『均谓间,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解读:方面在笔墨散开时要取法自然,和谐统一,收拢后要计白当黑,不争不犯。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直与非直,密与非密等辩证关系,力争在矛盾双方由此及彼的桥梁上行走。

原文:曰:『密谓际,子知之乎?…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解读:相关联的下一笔要果敢有力,承接处就像盖房子中柱子与檩柁之间的咬合。『筑』,捣也,意为由上而下的击打;『宛』,凹进去的意思。

afcf7b2ac615ec232a5f16a609e4f060.jpg

原文: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解读:一方面末笔出锋要意完神足,如『也』字楷书末笔要缓起轻收,形成的钝势小勾就像刚刚把弓拉满,箭头被一点点的缩到了弓背的挽手处的样子;另一方面,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锋的调整,切不可因为是末笔就草率为之,造成笔锋的『散包』和线条的『泄气』。

原文:『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趯[tì]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解读:『趯』,意为跳跃,在永字八法中指『钩』。书法中所谓的『力』,是指各种线条按着不同字形组合起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张力和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力不是蛮力,是以具象对抽象的审美表述。张旭对颜真卿的回答没有表态,说明颜真卿的回答尚不够准确。

原文:曰:『转轻谓展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

解读:在书写『横折拐角处』时,由左而右,在拐点处稍右再回锋于拐点,调锋而下;在书写『钩』时,锋至出锋处依然暗过之,而后蹲锋回返向上左出。『展』,转也。

04e5494186882f78bd379baeb623fc4f.jpg

原文:『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制,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解读:两个笔划的连接处,常常会出现游丝,这种游丝起到了局部与整体,从笔与主笔的牵制作用。游丝是挫锋的产物,是毫不怯滞,间不容发行笔的结果。『次』,非前也,在这里可理解为书写主要笔划时所产生的衍生线条。有将『次』写为『决』者,理解为『撇』法,诠释尚通。然拓片为『次』字,结合此句所述笔法,故当以『次』为准。

原文:『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划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乎?』,曰:『然』。『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

解读:这三节主要是讲创作中的临机把握问题。我们平时看一件作品,不是仅仅要看其中几个字,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整体效果。创作中的整体经营就好比农民在垒石头大墙,墙体里外要平,墙顶也要平,因此农民垒墙的时候,常常把石头拿在手里打量一番,长的要削去一块,短的要『补上』,而且要『压好茬』,就是要彼此咬合起来,否则就不结实。书法创作毕竟不是『垒墙』,一是汉字可以随意夸张;二是一旦出现了失趣的情况,善于补损就会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6653660997b5421aabeea507ed98ed1.jpg

原文:『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huàn]乎其有旨焉。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尔雷同。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筋骨,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yì],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解读:此节论述了学书『同』与『不同』的问题,即大家都学二王和钟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但不同时代对『肥瘦』审美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体差异又造成了相同中的不同。也就是说,个性来源与共性,只有朔本求源,笃学精思,善于扬弃,才能够在『有我』与『无我』中找到艺术的真谛,才能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13950ca3aeb0ea4d9694649f38a4f4b4.jpg

原文: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解读:张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的问题,原文较为平实,不做详解。〖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可以算作是颜真卿回忆整理出的一份张旭对书法艺术深入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性的『课后笔记』。在这份笔记中,张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法,融合了以往的书学观点,以钟繇笔意为基础逐条明确了书法美学创作实践的不同要求。具体就是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这十二个字,解决了学书中点划、结字、布置等基本问题;针对执笔、守法、布置和选择纸笔等要素,解答了『何以得齐古人』的问题;针对高质量线条的锤炼和对十二笔意的把握运用,传授了『老舅』陆彦远『如锥画沙』的用笔之法。

这就是颜真卿两次拜师草圣张旭所得到的书学真知的全部。如果说这是『言传』,那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手不释笔的不停挥洒则是『身教』。

这些学习笔记和书论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仍然有实际意义。要知道,正是这些言传身教点化了颜真卿,并最终使得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随着他的千古英名而不朽。

钱佟 發表於 2025-4-16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考释

颜鲁公此篇笔法记,实为唐代书学传承之重要文献。今就帖中所述,略作考释如下:

一、师承脉络考
文中"余罢秩醴泉"与"仆顷在长安二年"二事,当为天宝二年(743年)至五载间事。考《颜鲁公年谱》,其于醴泉尉任上遭杨国忠排挤,遂有长安问道之举。张旭此时官金吾长史,居裴儆宅,其"大笑而已"之态,正合《新唐书》所载"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的狂草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求教者众,然"或存得者"之"存"字,敦煌残卷作"有",当以"存"为确。《说文》:"存,恤问也",此处特指仅得片段真传者。

二、笔法传授仪式解
"竹林院小堂"之会,实为唐代秘传仪轨。张旭"踞床而坐"的姿势,见《礼记·曲礼》"坐毋箕",此乃师长授业之容。其言"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暗合《周易·系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之意。所谓"攻真草"之说,正是张旭"楷法精详,特为真正"(《书断》)与"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语)的双重体现。

三、关键语词训诂
1. "兄丈"称谓:《仪礼·士冠礼》注:"丈,长也",唐人习以"丈人"尊称长者。颜公此时尚未行拜师礼,故用此敬称而非师称。
2. "思妙"要义:陆机《文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为此注脚。张旭强调的正是《法书要录》所言"意在笔前"的创作状态。

四、书史意义阐微
此段记载揭示了唐代笔法传承的三个特点:
1. 秘传性:如韩方明《授笔要说》载"得之者口传手授",正与此处"难妄传授"相应。
2. 实践性:裴儆所得"倍加功学临写"之教,体现唐人"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学书理念。
3. 顿悟性:张旭最终在"月余"观察后始传要诀,符合禅宗"直指人心"的时代风气。

颜公此记,非惟笔法实录,更见唐人治艺之精神。其"溺于翰墨"的执着,"终为师学"的虔诚,正是书法能臻"屋漏痕""锥画沙"之境的根本。后世学者当从此文中,既得笔法之要,更悟为艺之道。
卢朱伍 發表於 2025-4-18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考释

颜鲁公此篇书论,实为唐代书法传承之重要文献。今就帖中所涉关键问题,作专业考辨如下:

一、师承脉络考
天宝二年(743),颜真卿罢醴泉尉后专程赴洛阳求教,此为其第二次师事张旭。考《颜鲁公年谱》,首次师从当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任长安尉期间。张旭授法之慎,体现在"大笑而对以草书"的独特教学方式,此乃唐人"口传手授"传统之典型。裴儆所得"倍加功学临写"之语,实为张旭教学第一义谛。

二、文本校勘辨
"或存得者"之"存"字,宋拓《忠义堂帖》本清晰可辨。较之"有"字,"存"更合文意三层:其一,指零散保存;其二,暗含"存神"之意;其三,与后文"不复有得其言者"呼应。清人王澍《竹云题跋》已详辨此字之妙。

三、礼仪称谓解
"兄丈"之称颇具深意。唐代师道尊严,未正式行拜师礼前,颜公以"兄丈"尊称,既合"德业相劝"之礼(《唐六典》卷四),又存"友朋之道"。张旭"左右眄视"之态,正是考察弟子诚意的典型表现,此与《礼记·学记》"严师为难"之说相通。

四、笔法要旨析
张旭提出"攻真草"之说,实开盛唐书学新境。考其理论渊源:
1. 真书取法:源自智永《真草千字文》传承体系
2. 草书要诀:承续东汉崔瑗《草书势》一脉
3. 玄微之旨:暗合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之说

颜公后来所创"屋漏痕"笔法,正由此段"思妙"之教化出。宋黄庭坚评此篇"如商盘周鼎,不可轻易视之",诚为的论。

今人学书,当从此篇悟入处有三:一在师法之诚,二在真草兼修,三在妙悟自得。颜公终得笔法,非惟技艺传承,实为盛唐气象在书法领域之完美呈现。学者若能于此细参,庶几可窥晋唐门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