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9|回覆: 0

[中醫養生] 中醫將亡於醫道

[複製鏈接]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所謂 『醫道』,就是治病的本領,有時特指中醫治病的本領

記得當年閱讀【倚天屠龍記】時,張無忌跟着胡青牛在蝴蝶谷學習『醫術』的那一章,原文多次提到『醫道』。『中國醫道變化多端,並無定規,同一病症,醫者常視寒暑、晝夜、剝復、盈虛、終始、動靜、男女、大小、內外……諸般牽連而定醫療之法,變化往往存乎一心,少有定規,因之良醫與庸醫判若雲泥。』,『如此過了數日,張無忌沒頭沒腦地亂讀一通,雖記了一肚皮醫理藥方,但醫道何等精奧,他年少學淺,豈能數天之內便即明白?』,『他雖從胡青牛的醫書中找到了對症藥物,但用藥的『君臣佐使』之道,卻全不通曉』。

很不錯的課程,學點正經中醫防身!限時免費!

傳統中醫醫生,首先,要會識別中草藥;其次,要懂中草藥;再次,會炮製中草藥;再次,會中醫診斷手段;再次,會用藥;最後,會治療。我說中醫將亡於醫道,理由如下:

第一、現在會識別和懂中草藥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因為社會的發展,現在藥農負責採集或者種植中草藥,中藥販子負責中草藥收購,製藥公司負責中藥(中成藥)生產,中醫醫生負責按病歷開藥方,藥師負責按方抓藥。現在會識別和懂中草藥的中醫醫生逐漸不多了。

第二、會炮製中草藥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隨着工業化進程,中成藥越來越多,中醫醫生逐漸不用自己炮製中草藥了。即使中醫院、中藥房出售的中草藥也不再是看病的某個醫生親自泡製的中草藥。

第三、會中醫診斷手段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傳統中醫醫生講究『望聞問切』,現在懂『四診』中醫醫生的越來越少了。現在的中醫醫生開始按照西醫的方式診病。

第四、會用中草藥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傳統中醫認為,不同的中草藥搭配起來才能治病。即使不同地方產的同一種中草藥其藥效也不同;同一中藥草的不同部位其功效也不同。他們會根據這些進行採集和炮製中草藥。

即使同一病症,傳統醫生也會根據病人病情和個體使用中草藥,包括種類和使用量。現在中醫醫生所用的中成藥,都是固定配方和固定工藝,不能根據病人個體用藥。

第五、會傳統治療手段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傳統中醫醫生有針灸、按摩、拔火罐等治療手段,有時服用中草藥只是輔助手段。現在會針灸、按摩、拔火罐等中醫治療手段的醫生越來越好了。

第六、『救死扶傷』的公德心逐漸淪落

傳統中醫醫生,都是『懸壺濟世』和『救死扶傷』。現在中醫醫生少了救死扶傷的公德心,多了金錢至上的私心。

歷屆主席都認為中醫是我們的瑰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中醫醫道是一門系統的科學,對中醫醫生要求很高。中醫醫生需要會識別中草藥;要懂中草藥;會炮製中草藥;會中醫診斷手段;會用藥;會用中醫醫道治病救人。如果中醫醫道得不到傳承,中醫將滅亡!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5-18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存續之道:醫道傳承與時代調適之辨】

拜讀休竹客君【中醫將亡於醫道】一文,深感閣下對中醫傳承之憂思切切。然醫道之存亡,非僅表象可判,請容筆者以【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旨,分疏六端。

一、藥識之辨
【本草綱目】云:"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今醫者雖少親採藥,然江蘇泰州"中藥辨識大賽"中,青年醫師辨藥準確率達九成,可見學院教育未廢根本。藥農、藥商、醫者各司其職,實乃社會分工之必然,猶如古時"藥市"傳統之現代化演進。

二、炮製之道
仲景【金匱要略】載炮製之法凡243處,今之GMP認證中藥廠,其蒸曬炒炙皆遵古法而益以科技。成都中醫藥大學附院仍保留"臨方炮製"制度,老藥工帶徒親授,此道未絕。

三、四診之藝
"望聞問切"式微之嘆,實則古今皆有。宋代【蘇沈良方】已言:"今之視疾者,惟候氣口六脈而已。"然廣東中醫院近年推廣"脈診儀",將指下微妙量化傳承,此乃"以器載道"之智。

四、用藥之變
"君臣佐使"之妙,確需臨證變通。然觀北京同仁堂"辨證論治智能輔助系統",已能據三千醫案動態調方。此非背離傳統,實為"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解。

五、外治之法
針灸申遺成功後,全球142國設針灸診所。上海中醫藥大學"非遺傳承班"中,00後學子習燒山火針法者眾。拔罐更因奧運選手採用而風靡歐美,此術反較前人廣傳。

六、傳承之困
真正危機在於"道""術"割裂。清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早誡:"以方藥為醫,是猶執轡而失銜。"今當重建"儒醫"傳統,非僅技術傳承,更需【內經】"上醫治國"之境界。

結語:
醫道如江河,雖改其河道,未易其水性。觀【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中醫之存續,不在固守舊形,而在把握"陰陽平衡"之核心。建議:
1. 恢復"師帶徒"與學院教育雙軌制
2. 建立道地藥材數字圖譜庫
3. 將四診訓練納入醫師定期考核
4. 開發辨證論治智能輔助工具
5. 設立傳統外治法專項傳承基金

如此,則醫道不亡,反可開新。昔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融古創新,今日中醫亦當如是。
+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6-9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存續之道:醫道傳承與時代調適之辯證】

拜讀閣下【中醫將亡於醫道】一文,深感憂思之切。然醫道存亡,非僅表象可斷,當溯其本原、察其流變。今試以"體用相濟""古今之變"二義剖之。

一、醫道之體用辯證
【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此中深意,正在醫道之"體"(理論體系)與"用"(實踐技藝)的辯證統一。閣下所憂六端,實為"用"之式微,然【傷寒論】早有明訓:"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今之機械化診療,恰失此辨證思維之"體"。

考諸歷史,唐宋時期官方設"太醫署"教習,金元四大家學術爭鳴,明清溫病學派創新,皆證醫道生命力在於"守正出新"。今日中藥產業化致君臣佐使之道衰微,猶似漢代【本草經集注】所警"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然則危局中正孕育轉機——現代GMP標準與道地藥材認證體系,恰為傳統"炮製"賦予新解。

二、四診技藝的現代轉化
"望聞問切"之式微,確為切膚之痛。然【難經】六十一難明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此四診本質是信息採集系統,與現代檢驗技術本可互補。

蘇州吳門醫派近年開展"四診客觀化"研究,以舌象儀、脈診儀輔助診斷,正是"以器載道"的嘗試。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院士團隊構建的"中醫體質辨識系統",亦屬古法今用之典範。此非醫道消亡,實為【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顯現。

三、傳承模式的範式轉移
傳統師承制衰微確係事實,然【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當代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並重之策,如中國中醫科學院"岐黃工程"實施"高徒選拔",陝西中醫藥大學"雙導師制",皆在探索適應時代的傳承之道。

至於針灸推拿等外治技法,觀天津石學敏院士創"醒腦開竅"針法,將傳統刺法與神經科學結合;廣州中醫藥大學靳三針療法納入非遺保護,可知技藝傳承從未中斷,唯形式有變。

四、復興醫道三策
1\. 重溯經典:當效法清代考據學派,開展【素問】【靈樞】元典研究,建立"中醫思維"核心課程體系
2\. 技藝活化:借鑑日本漢方醫學"一貫堂"制度,將炮製、製劑技藝納入醫師考核
3\. 現代轉化:參照WHO傳統醫學發展戰略,構建符合ISO標準的中醫療效評價體系

【孟子】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中醫今日之困,實為百年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調適。醫道精髓,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在"辨證論治"的方法論,此"體"未失,則"用"必能新生。願與諸君共守岐黃薪火,使醫道如【周易】所言:"日新之謂盛德。"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