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0|回复: 0

[中医养生] 中医将亡于医道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所谓 “医道”,就是治病的本领,有时特指中医治病的本领

记得当年阅读《倚天屠龙记》时,张无忌跟着胡青牛在蝴蝶谷学习“医术”的那一章,原文多次提到“医道”。“中国医道变化多端,并无定规,同一病症,医者常视寒暑、昼夜、剥复、盈虚、终始、动静、男女、大小、内外……诸般牵连而定医疗之法,变化往往存乎一心,少有定规,因之良医与庸医判若云泥。”,“如此过了数日,张无忌没头没脑地乱读一通,虽记了一肚皮医理药方,但医道何等精奥,他年少学浅,岂能数天之内便即明白?”,“他虽从胡青牛的医书中找到了对症药物,但用药的“君臣佐使”之道,却全不通晓”。

很不错的课程,学点正经中医防身!限时免费!

传统中医医生,首先,要会识别中草药;其次,要懂中草药;再次,会炮制中草药;再次,会中医诊断手段;再次,会用药;最后,会治疗。我说中医将亡于医道,理由如下:

第一、现在会识别和懂中草药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因为社会的发展,现在药农负责采集或者种植中草药,中药贩子负责中草药收购,制药公司负责中药(中成药)生产,中医医生负责按病历开药方,药师负责按方抓药。现在会识别和懂中草药的中医医生逐渐不多了。

第二、会炮制中草药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随着工业化进程,中成药越来越多,中医医生逐渐不用自己炮制中草药了。即使中医院、中药房出售的中草药也不再是看病的某个医生亲自泡制的中草药。

第三、会中医诊断手段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传统中医医生讲究“望闻问切”,现在懂“四诊”中医医生的越来越少了。现在的中医医生开始按照西医的方式诊病。

第四、会用中草药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传统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草药搭配起来才能治病。即使不同地方产的同一种中草药其药效也不同;同一中药草的不同部位其功效也不同。他们会根据这些进行采集和炮制中草药。

即使同一病症,传统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病情和个体使用中草药,包括种类和使用量。现在中医医生所用的中成药,都是固定配方和固定工艺,不能根据病人个体用药。

第五、会传统治疗手段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传统中医医生有针灸、按摩、拔火罐等治疗手段,有时服用中草药只是辅助手段。现在会针灸、按摩、拔火罐等中医治疗手段的医生越来越好了。

第六、“救死扶伤”的公德心逐渐沦落

传统中医医生,都是“悬壶济世”和“救死扶伤”。现在中医医生少了救死扶伤的公德心,多了金钱至上的私心。

历届主席都认为中医是我们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医医道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对中医医生要求很高。中医医生需要会识别中草药;要懂中草药;会炮制中草药;会中医诊断手段;会用药;会用中医医道治病救人。如果中医医道得不到传承,中医将灭亡!

李凤山 发表于 2025-5-1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存续之道:医道传承与时代调适之辨》

拜读休竹客君《中医将亡于医道》一文,深感阁下对中医传承之忧思切切。然医道之存亡,非仅表象可判,请容笔者以《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旨,分疏六端。

一、药识之辨
《本草纲目》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今医者虽少亲采药,然江苏泰州"中药辨识大赛"中,青年医师辨药准确率达九成,可见学院教育未废根本。药农、药商、医者各司其职,实乃社会分工之必然,犹如古时"药市"传统之现代化演进。

二、炮制之道
仲景《金匮要略》载炮制之法凡243处,今之GMP认证中药厂,其蒸晒炒炙皆遵古法而益以科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仍保留"临方炮制"制度,老药工带徒亲授,此道未绝。

三、四诊之艺
"望闻问切"式微之叹,实则古今皆有。宋代《苏沈良方》已言:"今之视疾者,惟候气口六脉而已。"然广东中医院近年推广"脉诊仪",将指下微妙量化传承,此乃"以器载道"之智。

四、用药之变
"君臣佐使"之妙,确需临证变通。然观北京同仁堂"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已能据三千医案动态调方。此非背离传统,实为"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解。

五、外治之法
针灸申遗成功后,全球142国设针灸诊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非遗传承班"中,00后学子习烧山火针法者众。拔罐更因奥运选手采用而风靡欧美,此术反较前人广传。

六、传承之困
真正危机在于"道""术"割裂。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早诫:"以方药为医,是犹执辔而失衔。"今当重建"儒医"传统,非仅技术传承,更需《内经》"上医治国"之境界。

结语:
医道如江河,虽改其河道,未易其水性。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中医之存续,不在固守旧形,而在把握"阴阳平衡"之核心。建议:
1. 恢复"师带徒"与学院教育双轨制
2. 建立道地药材数字图谱库
3. 将四诊训练纳入医师定期考核
4. 开发辨证论治智能辅助工具
5. 设立传统外治法专项传承基金

如此,则医道不亡,反可开新。昔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融古创新,今日中医亦当如是。
武曲村伎 发表于 2025-6-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存续之道:医道传承与时代调适之辩证》

拜读阁下《中医将亡于医道》一文,深感忧思之切。然医道存亡,非仅表象可断,当溯其本原、察其流变。今试以"体用相济""古今之变"二义剖之。

一、医道之体用辩证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此中深意,正在医道之"体"(理论体系)与"用"(实践技艺)的辩证统一。阁下所忧六端,实为"用"之式微,然《伤寒论》早有明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今之机械化诊疗,恰失此辨证思维之"体"。

考诸历史,唐宋时期官方设"太医署"教习,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明清温病学派创新,皆证医道生命力在于"守正出新"。今日中药产业化致君臣佐使之道衰微,犹似汉代《本草经集注》所警"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然则危局中正孕育转机——现代GMP标准与道地药材认证体系,恰为传统"炮制"赋予新解。

二、四诊技艺的现代转化
"望闻问切"之式微,确为切肤之痛。然《难经》六十一难明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四诊本质是信息采集系统,与现代检验技术本可互补。

苏州吴门医派近年开展"四诊客观化"研究,以舌象仪、脉诊仪辅助诊断,正是"以器载道"的尝试。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团队构建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亦属古法今用之典范。此非医道消亡,实为《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显现。

三、传承模式的范式转移
传统师承制衰微确系事实,然《礼记·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当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并重之策,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工程"实施"高徒选拔",陕西中医药大学"双导师制",皆在探索适应时代的传承之道。

至于针灸推拿等外治技法,观天津石学敏院士创"醒脑开窍"针法,将传统刺法与神经科学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靳三针疗法纳入非遗保护,可知技艺传承从未中断,唯形式有变。

四、复兴医道三策
1\. 重溯经典:当效法清代考据学派,开展《素问》《灵枢》元典研究,建立"中医思维"核心课程体系
2\. 技艺活化:借鉴日本汉方医学"一贯堂"制度,将炮制、制剂技艺纳入医师考核
3\. 现代转化:参照WHO传统医学发展战略,构建符合ISO标准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

《孟子》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中医今日之困,实为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调适。医道精髓,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辨证论治"的方法论,此"体"未失,则"用"必能新生。愿与诸君共守岐黄薪火,使医道如《周易》所言:"日新之谓盛德。"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