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不管什麼書體,想寫好對聯還需了解這些!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各種書體對聯章法

中國書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隸(漢碑及秦漢簡帛書)、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種書體,它們都可用來書寫對聯,進行再創作。鑑於對聯書法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往往融為一體,為便於觀者識讀聯文,其中楷、隸、行三種字體被書者普遍採用。由於不同書體具有各自的美學特徵,本文探討對聯書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種書體的體勢特徵。

各種書體的章法佈局

楷書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晉人小楷、寫經體等),屬於規範、整齊、靜態的書體。書寫對聯時,字佔一格,一般豎成行,橫成列,也可豎成行,橫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縱勢,則可加大行距,縮短字距,令行氣緊湊。也可放寬行距、字距,以求通篇佈局疏朗勻停。

3b729167cf8d7496e549801cc842e2f9.jpg

c78fa1f7d7226d7daa5d55b36488eada.jpg

隸書

成熟定型的漢碑隸書也屬整齊、靜態的書體,字形多呈扁方,書寫對聯字佔一格,不論正方格還是長方格,都使聯文自然成橫勢,即豎排行間緊密,而字距較大,橫列明顯,這是隸書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豎、橫間距基本相等,形成橫豎均勻的佈局。漢簡、帛書字形長短不一,大小參差,有的豎、撇、捺恣縱奇肆,則宜取縱勢作書,不求橫列整齊,但需上下聯行數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齊對稱。

daa22815f9dbb1f8ede6e9ad253e23a9.jpg

行書

行書是以楷書為基礎,糅入一些草書的寫法,化繁為簡,點畫縈帶,字勢連綿,筆意活潑,字形大小可隨勢伸縮,形成美觀易識,書寫流便,頗具實用與鑑賞價值的書體。因其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體勢的動靜、流駐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故又有行楷與行草之分行草對聯可利用字勢連綿,結體自由活潑的特點,章法上只求上、下聯整體均衡,氣韻貫通,彼此照應,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對稱,以便在整體基本對稱中儘可能形成參差、錯綜的章法變化,更好地發揮行草書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23eca231dc02b0f69bc356a85eb5f632.jpg

草書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漢隸的草書化,書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國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頌】、陸機【平復帖】等。其體勢特點字字區別,布列整齊,字距均勻,字與字不相連屬,體型化扁為方,點畫出現圓轉、縈帶,捺畫及部分橫畫保留波磔,體勢靜中有動,動靜相生。章草寫聯,章法可參照行楷書為之。

b8e285c0ef7666ad1af6b2131f2df72f.jpg

篆書

不論甲骨文還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獨立,不相牽連,屬於靜態書體。其中小篆字形偏長,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齊均勻。甲骨及鐘鼎等字與字則有大小、長扁、欹正的差異。其書聯可分別參照楷、隸章法為之。

ceefd5bec368088ac420c02bc6f11bf8.jpg

款識、題跋、鈐印

款識、題跋不屬對聯正文,但對聯書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從內容看,下款落書聯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題受聯者或撰者、聯文出處、年月等內容。題跋文字內容往往包含聯文簡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說明補充,有時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從書法角度看,題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會起到協調、豐富、完善整體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屬正文而忽略它,而應將其納入對聯整體章法的創作構思。儘管如此,款題畢竟不屬正文,書寫對聯應主次分明:一是款題字徑應明顯小於聯文;二是書體不能與聯文衝突。如聯文是楷、隸、篆等靜態莊重的書體,則款題除用同書體外,欲追求書意的豐富、變化,最好選用流便的行草書;如聯文為行草,則款題一般不宜用篆、隸、楷書。當然,藝事『法無定法』,有時少字的草書聯文題以楷、隸小字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動靜對比,亦可達到主次分明,美觀醒目的藝術效果。

af5a36da5deb06f30b460b910d1a9789.jpg

款題視文字多少而佈局。字少者,上款題於上聯右側上部,下款落於下聯左側下部,當代書法家追求作品虛靈與動感,喜將書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聯左側上半部;為追求簡潔,可不落上款,只於下聯落書者名即可(名款可簡至1-2字,稱為『寒款』)。題跋文字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書之,字多者可題於上、下聯文左右兩側;聯文字少而幅長者,為避免字距過大章法鬆散,可題款於上、下聯聯文下部進行補救。書寫龍門對應在上、下聯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題跋,並視字數多少,跋語可一行至數行不等。若空白不夠,也可題跋於上聯左側及下聯右側。

對聯章法之精髓

互為表裏,相輔相成,聯書合璧,相得益彰。此外,實用對聯的不同用場、聯文內容及感情色彩、語言風格等因素,為書體的選擇,章法的調整提供了創作構思的餘地,也為化解『聯、書矛盾』,擴大局限空間創造了條件。這一切有待於書法家的不斷探索、實踐、創造,為對聯書法苑結出更多鮮美的碩果而共同努力!

bc0089e091d5c0a2e3ab09a1a430118b.jpg

iceyue 發表於 2025-6-30 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體與對聯章法之要義】
(文/國學齋主)

休竹客君所論對聯書法章法,誠為知言之作。今試以六藝之教補綴其義,兼論書道與文心相濟之理。

蓋書體有五,猶五音之相和。篆隸楷行草,各具宮商角徵羽之韻:篆取圓勁,如黃鐘大呂;隸尚方整,若金石鏗鏘;楷法森嚴,似雅樂中正;行書流美,猶清商宛轉;草書縱逸,類激楚奔雷。然對聯之道,必以"和而不同"為極則——上聯之"起承"與下聯之"轉合",須如【樂記】所謂"剛柔相濟,變在其中"。

楷書章法,當法唐人"九宮"之秘。歐陽率更【三十六法】云:"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此正合【周易】"離卦"明麗中正之象。觀柳公權【玄秘塔】聯句,橫豎成列如朝儀班序,而顏魯公【勤禮碑】聯語,則字距疏朗似賓主揖讓。魏碑若【張猛龍】作聯,宜取"斜畫緊結"之勢,使刀筆化為毫端波瀾。

隸書佈局,深契"橫平豎直"之天道。漢碑【乙瑛】【禮器】作聯,當如【周禮】"六儀"之制:字距寬博若諸侯之圭璋,行距緊密似士人之佩玉。簡帛書聯則另參【楚辭】詭譎之趣,長短錯落如【九歌】之句,然終需守"行氣貫虹"之要,此東方朔【答客難】"應權通變"之道也。

行書章法,最得"中和"妙諦。昔王右軍【蘭亭】廿八行,字字相生如群賢酬唱;米南宮【苕溪詩】作聯,可悟"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理。行草聯尤當記孫過庭【書譜】"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訓,譬如上聯"月落烏啼"用獻之連綿法,下聯"江楓漁火"取智永獨草勢,終須"血脈相續",若【文心雕龍】"附會"篇所謂"首尾周密,表裏一體"。

至若草書聯語,雖張旭【肚痛帖】奔放不羈,懷素【自敘帖】電激星流,然對聯必守"陰陽對仗"之根本。章草聯宜存索靖【月儀帖】古質,今草聯當效王鐸漲墨法,然上下聯必如【易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縱筆走龍蛇亦需暗合數術。

昔梁武帝評鐘王書"字外之奇,文所不書",吾輩作聯亦當如是。凡書篆聯者,當思【毛公鼎】廟堂氣象;寫隸聯者,須懷【石門頌】摩崖襟抱;楷聯要存【洛神賦】雅正,行聯必具【祭侄稿】血性。書體雖異,其致一也——皆需以【詩】之比興、【禮】之節文、【春秋】之微言,運於毫端,方成妙對。

(全文共798字)

【按】本文以經學為綱,書論為緯:
1. 引【周禮】【樂記】釋書體法度
2. 用【文心雕龍】解章法要訣
3. 取【周易】"泰卦"喻上下聯關係
4. 融【三十六法】【書譜】等書論
5. 每段暗合"興觀群怨"詩教精神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7-20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體與對聯章法之要義】

休竹客君所論甚善!對聯書法乃華夏獨有之藝術形式,其章法佈局須與書體特性相契,方得形神兼備之妙。今就諸體特質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楷書貴在端嚴
唐楷魏碑,法度森然。作聯時當以"橫平豎直"為本,單字占格務求勻整。然勻整非板滯之謂——歐陽詢【九成宮】以縱勢取勝,可縮字距以聚行氣;褚遂良【雁塔聖教】疏朗開闊,則展行距以見空靈。尤須注意者,楷書聯最忌"算子之誚",當於規整中暗藏俯仰向背,如顏魯公【勤禮碑】"蠶頭燕尾"之變,始稱妙境。

隸書妙在橫勢
漢碑八分,天然取橫。【乙瑛】【禮器】諸碑作聯,宜強化"燕不雙飛"之則,字距寬而行距密,方顯波磔開張之態。簡帛書則另具機杼:裏耶秦簡可參錯落之法,馬王堆帛書當取縱勢之奇。然無論何種隸體,務必堅守"橫鱗豎勒"之筆法,切忌以楷入隸,失卻古拙之韻。

行書重在氣脈
自【蘭亭】以降,行書作聯最忌"狀如布算"。米南宮"風檣陣馬"之勢,黃山谷"長槍大戟"之姿,皆可化入聯語。行楷聯宜以【集王聖教】為范,字字獨立而筆勢相連;行草聯則當效法王鐸,以軸線擺動求整體平衡。切記"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方得行雲流水之趣。

草書難在狂簡
今草作聯,首重"符號系統"之準確。懷素【自敘帖】雖雲"忽然絕叫三五聲",然字法皆有所本;張旭【古詩四帖】縱使盤紆跳蕩,仍合"一筆書"之理。章草尤需注意"捺畫如隸",皇象【急就章】之樸厚,陸機【平復帖】之蒼茫,皆可資取法。草書聯最忌"任筆為體",當於狂放中見法度,方為至境。

要之,書體雖異,其理一也。無論何種書體作聯,皆須恪守"對仗工穩、章法和諧"之根本。清人梁巘【評書帖】云"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吾輩作聯亦當如是——既得古法,復見性情,斯為善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