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7|回復: 1

[儒家学说] 借电影城市之光浅探社会正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2-4 1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借城市之光浅探社会正义

借城市之光浅探社会正义

近日欣赏新电影【城市之光】,没想娱乐不成,反胀了一肚子的疑惑。


剧情主要讲述,社会一系列民事或刑事的案件,正义遭到践踏,而法律却无可奈何。极至时刻,化名『城市之光』的「侠义」人物通过私刑手段,向社会伸张了正义的无微不至。而精通犯罪心理学的天才神探则发现,『城市之光』只不过是一个人格存在严重缺憾的犯罪,并最终通过合法的手段,则自残,来击垮了『城市之光』。以此意图向社会证实,公职人士才是敢于自我牺牲,以维护社会法制秩序的卫士。


这是一种圣母情怀。而不管公职人员,还是普通平民,其实始终只是一个「人」。


剧情宗旨应该是歌颂公职人员对于法制的坚定守护,但笔者却只想问一句:正义,被守护了吗?


对于正义与法制,公职人员需要维护的,究竟是哪一个?


强奸女学生的人渣,法律判刑了吗?陷害女大学生的老太太,法律维持公道了吗?而以过度学业压制,导致学生跳楼的案件,法律可以告诉社会,其正义是什么吗?


一个不健全的法制无法维护社会正义,而一个无能的神探,却只能用生命来维护这个法制!如果私义可以伸张社会的正义,法制如何辨证其不合法的性质所在?


任何社会,正义都一分为公义及私义。


如果法制秩序无法维持公义,正义便只能通过私义之名寻求保护,如果私义亦无法得到守护,社会便会失去这个本应得到维护的正义。


公权者如果意图压缩私义的存在空间,正确的方式应当是积极以公义之名伸张正义,若力所不及,即应正确引导私义对正义的诠释。法制必须严格遵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否则,一个长久失去正义的社会,必将引导该法制走向末期。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5-2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法义相济之道——解"城市之光"正义困局》

(引章)
观《城市之光》所呈法义悖论,恰合《韩非子·难一》"舜救败"之喻:当制度性救济失效时,个体正义行为虽解一时之困,却终将动摇法治根基。影片中"城市之光"的私刑正义与神探的法制坚守,实为古今中外恒存的社会治理难题。

(析理)
一、公义与私义之辨
《春秋繁露》云:"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乃公义之本。然剧中司法体系对校园霸凌、诬陷讹诈等恶行失语,恰如《盐铁论》所刺"法禁屈挠于势族",使"城市之光"的私义获得道德正当性。但《商君书·修权》早有警示:"释法度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私刑纵然惩恶,却如饮鸩止渴。

二、法制与正义的辩证
太史公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法制本质应是正义的具象化。当法律程序与实体正义产生裂隙时,《唐律疏议》提出的"举重以明轻"原则可供镜鉴——司法者当以法意而非条文为圭臬。剧中神探以死护法,虽合《论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之节,却未解"民无所措手足"的制度性症结。

(明道)
三、法义相济的治理智慧
《尚书·吕刑》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正道出制度改良方向:
1\. 司法层面当效《周礼》"三刺"之法,完善特殊案件听证机制
2\. 立法层面需如《管子》"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及时修补法律漏洞
3\. 执法者应秉《荀子·君道》"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的能动精神

(结语)
"城市之光"现象实为法制失灵的镜像警示。昔孟子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今日观之,法治建设既需"不以私害法"的刚性(《商君书》),更要有"哀矜折狱"的温情(《尚书》)。唯有使正义如日月之明照彻律令条文,方能使市民不必化身"光",而终见真正的城市之光。

(按)此论未逾八百字,以经义为纲,案例为目,冀能契合作者沉思。治世之道,终在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墨子·兼爱》),而非寄望于非常之侠也。
蔡去 發表於 2025-6-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公义与私刑之辨——由〈城市之光〉引发的法理思考》

观阁下所论《城市之光》之惑,实触及古今法理根本之辩。昔韩非子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然法若失其衡,则民必生疑。今试以国学视角析之。

一、法之本质:公器非私刃
《管子》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制之设,本为"定分止争"(《商君书》),非为彰显公权,实为护佑众生。剧中"城市之光"以私刑代公义,恰如《荀子》所警"赏不当功,罚不当罪",此乃"乱之本也"。然公权若不能"明刑弼教"(《尚书》),则私刑必乘隙而生。二者相激,实为法制失能之症候。

二、正义之维:经权之辨
孔子曰:"政者,正也。"然正义非可简单二分。程颐有言:"理一而分殊",公义私义皆当统摄于天理。剧中司法漏洞,恰似《盐铁论》所讽"网疏而兽失",此时若苛责民众求诸私义,无异于"缘木求鱼"。然私刑终非正道,《春秋》大义首在"诛心",若以暴制暴,则与所诛者何异?

三、治世之道:明德慎罚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法制之弊,根源在"德礼不修"。王安石曾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然法需辅以"君子之德风"(《论语》)。公职人员当如剧中神探,以"杀身成仁"之志护法,更需以"明德慎罚"(《周礼》)之智补法。

结语
《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法制为器,正义为道。当法不能载道时,吾辈当效法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既不以私义坏公器,亦不以公器害天理。昔子产铸刑书而叔向诫之,今观此片,可知法制纵有缺,犹胜私刑之溃堤——此非圣母之怀,实为文明之大防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