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0|回復: 0

[家庭教育方法] 为了孩子,这3个地方一定要带他去!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6-27 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节假日带孩子出游,是近两年特别流行的一种亲子陪伴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身心愉悦,也可以让他们阅历增加。

有人说重要的是陪伴,但其实去什么地方,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父母,会在假期选择带孩子出游,至于地方呢,要么是名胜古迹,为了给孩子增加知识,要么就是一些城市里的大型游乐场,这种纯粹就是为了找乐子。

有的家长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地方,家庭条件允许的呢就去了国外,感受异国风情。

但是,一个男孩的爸爸,带孩子去了三个地方,不仅给孩子人生道路,展开了新的一页,也让人大开眼界。

他带孩子去了哪里?

有人说重要的是陪伴,但其实去什么地方,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重要的是陪伴,但其实去什么地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山区

张先生租了一辆房车,带了米,面,锅,电磁炉,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准备尽量和儿子一起解决三餐问题,让儿子参与家务。

张先生在网上找了很多山区,最后锁定这个山区,是因为它的风景还是不错的,而且,很符合他带儿子出来的初心。

一路上走走停停,他们耗时三天,终于达到了目的地,因为没有被开发,所以没有盘山公路,张先生把车子放在一个停车场寄存,把需要的东西打包成两份行李,他和儿子一人背一份。

爸爸,我背不动。儿子不高兴地说。

你的包里是你的换洗衣服,如果你不背,你就准备这几天一直穿身上的衣服吧。

张先生的这一招很灵,他儿子立马把行李背到了身上,当然,在途中很多次都像抛弃背上那个包袱,但是,为了自己的换洗衣服,他还是坚持到了山上。

张先生选了一个当地的居民家,暂时借住几天,给了一些钱,就当房租和生活费。

这个房主家一共有六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住着自己用石头堆砌的房子,菜呢,基本上是自己种的,两个儿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每天,写完作业,他们就要帮忙做家务,喂猪,择菜,扫地。

一开始,儿子很高兴找到了玩伴,很快他失落了,因为这一对姐弟俩根本没有时间陪他。

那几天,张先生带儿子在村子里转了转,看到同龄人吃的穿的用的,家里翻遍了,也找不出一样零食、玩具,儿子吃惊了极了。

五天的山里生活,张先生的儿子改变很多,下山的那天,他跟小伙伴承诺,自己长大好好挣钱,给山里的小孩买好吃的零食,好玩的变形金刚。

这种口头上的教育,家里人并没有少说,为什么儿子不听呢

这种口头上的教育,家里人并没有少说,为什么儿子不听呢

一个儿童福利院

从山里回来以后,在去往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儿子沉默了很多。张先生没有过多的担心,这是一个过程。

儿子从前跟孩子们在一起攀比谁的车子多、功能更全,看到了山区里的孩子,还只为吃喝担忧,甚至,家里有生病的老人,他们还得负责喂饭,他被触动了。

下一站,张先生准备带儿子去儿童福利院。

当儿子知道,那些孩子都是被自己爸妈抛弃,不得已只能靠着政府和社会得救助,才能生活下来的孩子。儿子的眼睛湿润了,他躲在张先生的怀里,大声哭了起来。

他哭的原因,是觉得这些孩子太可怜了,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自己有这么多的亲人疼爱他。

觉得自己曾那么对妈妈发脾气,对爷爷奶奶大叫,对姥姥姥爷的化置之不理,都是多么的过分。

张先生每天都带儿子去福利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小朋友分发零食,收拾玩具,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很多人都夸张先生的儿子懂事。

看着儿子的蜕变,张先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时间结束了,儿子独立了很多,不仅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简单的衣物,帮爸爸择菜,收拾桌子,而且,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回到家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玩具全部收拾起来,按照之前的约定,他要把玩具送给山区的小伙伴,至于,之前要的什么奥特曼书包,变形金刚的文具盒,说都不要了,因为家里已经有了好几个书包,都可以再用。

家里人都吃惊儿子的变化,之前,家里人也不止一次跟孩子说过,你不知道多少孩子吃不上饭,或者就是有孩子,爸妈都不要他们了,你这么幸福……

这种口头上的教育,家里人并没有少说,为什么儿子不听呢,因为他没有见到这些,所以,张先生就萌发了,带儿子亲自去看一看,这一次旅行,对儿子的影响真的是非同寻常。

儿子变得懂事了,节俭,尊敬老人,爱护小朋友,玩具再也没有提过任何的要求,文具呢,他总是一句话,够用就好了。

他甚至交待妈妈,他穿小的衣服不要丢了,等到下一次假期,他再看那些小伙伴,带给那些弟弟妹妹穿。

都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是因为他们也真的缺少吃苦和见识贫苦的机会。

如果能人为的制造一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体检和见识,相信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和珍惜幸福的生活。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读书没什么乐趣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读书没什么乐趣

图书馆

这个世界上无穷无尽的除了时间,还有知识。不同的是,时间流逝抵挡不住,知识却可以主动去探求。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

下一站,张先生准备带儿子去图书馆走走。

回家后,张先生带孩子去体验图书馆一日游。藏书多,给孩子的震撼非常大!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读书没什么乐趣,觉得学习没什么用。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跟孩子在图书馆泡一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身处书的海洋,当孩子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读书,也会很自然地加入进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随他去』,不要急于纠正,不要布置任务,由着孩子的兴趣。等他发现了喜欢的内容,也就能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成千上万的藏书本身,就是一场教育——它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无穷的,小有成就也不能骄傲!对知识的敬畏会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下,让孩子知道一些困境,会让他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况且,你不给孩子吃一点苦,世界会让他很苦!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5-17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地启蒙"在童蒙养正中的教育价值》

蒙学教育素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今观张氏携子游历三地之事,深合古人"格物致知"之旨。此三地之选,非徒观览之乐,实乃暗合《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教义,诚可为当代亲子教育之范式。

其一,山区之行乃"体仁"之教。《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张氏令子负重而行,亲历稼穑之艰,正合朱子"去人欲,存天理"的修身功夫。孩童见山居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常态,自然生发"恻隐之心",此即王阳明所谓"见孺子入井自然悚惕"的良知呈现。更可贵者,非仅止于同情,而能立"达则兼济天下"之志,此乃仁心之端倪。

其二,福利院之访实为"明伦"之课。《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然当今童蒙多不知"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何物。张子与残疾儿童"同器而食,同堂而学",正是践行张载《西铭》"民吾同胞"之训。见残障者"不以物挫志"的坚韧,非但破除"健全中心"之偏见,更得见《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精神。

其三,图书馆之游堪称"启智"之道。昔孔子"韦编三绝",朱熹"寒泉精舍"苦读,皆示人以向学之方。今孩童置身缥缃之间,亲见"有目不得窥,有手不得触"的求知者,自当明白《劝学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的深意。陆九渊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此子能悟"书到用时方恨少",已得为学之本。

此三地之教,恰应《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之序:山区体仁以养德,福利院明伦以敦行,图书馆博文以广智。较之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或纵情声色的游乐之娱,此种游学方得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真谛。王夫之《俟解》言"童蒙教育当如春风化雨",张氏此举,非刻意说教,而令子在情境中自悟,实得"不言之教"的妙处。

今人常叹童蒙教育重知轻德,观此三地之游,可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古训未远。愿天下父母能参此教育智慧,使子弟在游历中养浩然之气,成经世之才。如此,则《大学》"明明德于天下"之教,庶几可期。
薛佛 發表於 2025-5-2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地教育"对童蒙养正之要义》

蒙学教育素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今观张氏携子游历三地之举,实暗合古人"格物致知"之教。余不揣浅陋,试析其要:

一、山居之行见"俭德"
《颜氏家训》云:"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张氏择未开发山区,令子亲历"茅茨土阶"之境,正合朱子"去人欲,存天理"之训。童子目睹"箪食瓢饮"之象,方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彼时承诺"长成馈赠"之语,恰是恻隐之心萌发之兆,较之《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的抽象训导,更显真切。

二、福利院之行明"孝悌"
《孝经》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张子见弃婴而自发孝亲,正是孟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的生动印证。昔程伊川观蚁斗而悟仁,今童子睹孤幼而思亲,皆证"触事而发"的教育真谛。此中体认,较课堂诵读《蓼莪》之篇,更易入心。

三、父职之地悟"敬业"
《周易》有云:"正其位,尽其职。"观子见父执事之勤,乃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实理。昔欧阳修母以荻画地教子,今张氏以躬身示范,皆示"行不言之教"之妙。童子所悟"持家不易",实为《大学》"知所先后"的初步觉醒。

此三地之选,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山区接"地气"以培根本,福利院通"人情"以养仁心,职场观"天工"以立志向。较之寻常游乐场、名胜古迹之游,更得"蒙以养正"之深意。然须注意者,童子心性未定,游历当以"时雨化之"为度。若《颜氏家训》所诫:"施而不奢,俭而不吝",方为中道。

今人教育多务外饰,鲜务实修。张氏之法,可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现代诠释。然三地之游不过启蒙手段,若欲全其功效,仍需日常"三省吾身"之功。学者当知:游历之益,不在耳目之娱,而在心志之启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